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的委托,在厦门主持召开的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子项目验收会上获悉,人们只要登陆www.mccc.org.cn网络共享平台,就可获得大量微生物资源所需信息。这得益于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子项目的启动和建设。  相似文献   

2.
2007年,浙江省成立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海洋平台),有效整合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舟山市相关的海洋科技资源。同年6月,成立了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作为海洋平台建设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南海及邻近海区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的分中心, 其目标是通过联合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热带海洋环境动力领域和边缘海与大洋地质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 建成具有南海特色的海洋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促进海洋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南海及邻近海区科学数据中心资源在建设和实践过程中, 整合和共享了1985年以来南海水文、气象、生态、地质等多学科、多要素、多尺度的海洋科学数据资源, 一方面为南海海洋学各学科的科技创新提供精确、完整和可靠的海洋科学数据资源, 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决策活动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生物学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极地海洋生态学领域(主要是海冰区生态学)的有关主导过程、主要机制、重要环节、循环特性和动力学研究;极地生物资源(主要是极地微生物菌种和藻种资源)的调查研究、种质资源平台构建、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源战略软科学研究;极地低温生物(主要是极地低温微生物)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活性产物及其应用基础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极地生态环境(主要是极地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和相应管理战略软科学研究;极地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装备技术整合和科学规划战略分析等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5.
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试验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海洋高技术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海上试验平台建设已经成为体现海洋强国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成为各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一项海洋科技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规范化海上试验平台和体系不断优化,制定了一系列海试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完善了海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化运行,为航次管理、航次船时共享提供了保障。本文从海上试验平台、船时共享平台和制度规范等3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试验在"十三五"期间的总体进展,分析了我国规范化海试工作中有待提升的5个方面,并结合发展需要围绕多试验平台协作试验机制探索、试验场体系完善等工作提出了后续建设考虑。  相似文献   

6.
推动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也是持续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海洋试验场是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业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其秉持公益、开放、共享的原则,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试验场开放共享将会成为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文章比较了国内外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政策与现状,分析了国家和市场对海洋试验场的共享需求,依据我国海洋试验场已具备的条件,探讨了试验场共享内容、方式和机制,提出了海洋试验场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 %以上 ,虽然与陆地的某些生态环境相比 ,海水 ,尤其是深海 ,营养相对贫乏 ,微生物活动不是十分剧烈 ,但从海水表面到108600m深的海底淤泥中都存在着微生物。近年来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日益被重视 ,对海洋微生物的生态调查、生理和遗传特征以及开发利用都有许多研究[1~3]。深海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 ,这里永久低温 (火山口除外)、高压、黑暗。对深海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 ,而且可以了解各种极端微生物的生活特性 ,有助于对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深海生态环境的特征深海一般指1000m以下的海洋 ,占地…  相似文献   

8.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于2020年被正式纳入国家所定义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中。数据已上升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因此数据共享与安全成为数据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两大热点。海洋数据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信息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领域数据共享现状和实践进展,立足于不同用户群体对海洋数据资源的应用服务需求,提出了“海洋数据商城”模式,通过类似网上购物的方式提供数据在线使用和下载功能,采用云桌面的方式为用户搭建数据使用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海洋数据在线共享服务,解决了数据敏感性与共享需求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最后,为持续推动海洋数据开放共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入推进,我国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海洋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对项目运行及成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种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业主制管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过程,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和潜力,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涉海项目管理平台和协调机制。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法国、日本各类深潜装备和海洋科考船的运维管理经验,总结出由国家主导投资并拥有所有权、所有者委托业主管理,以及使用权开放共享的普遍特征。然后,通过调研国内大型深潜装备及海洋科考船的运维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管理主体分散、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和开放共享不足等问题。最后,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共享平台系统和业主遴选与考评等方面对完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项目业主制管理模式和机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数据规范与标准体系、资源系统规划与整合、共享服务网络平台、管理与服务质量体系以及资源管理与共享体制等5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海洋数据共享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海洋数据资源建设、海洋数据共享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等4个方面19个要点,提出了深入推进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总结,主要介绍了项目完成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果、项目实施、管理经验等。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具体内容涉及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海洋资料源大调查,海洋资料元数据库系统建设,海洋资料数据库群建设,中国近海海洋基本场产品的研制,海洋资料的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建设,海洋潮汐历史资料的水尺零点考证研究以及海洋环境资料质量控制自动化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海洋经济研究特质、发展及成果转化需求,从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跟进海洋经济发展信息等3 个层面阐释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特征,提出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等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设计东海区共享网络、海区观测预报专题地图以及观测数据及预报产品共享工作流程,旨在搭建一套集观测预报数据共享、预报制作共享及平台服务共享于一体的东海区海洋观测预报减灾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该平台主要利用数据库及中间件技术实现东海区海洋观测资料及预报产品共享,并通过设计风暴潮预报制作系统,以及计算资源整合方案,实现预报业务的工作模式及资源共享,使预报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最终基于Web GIS建立一套信息展示共享平台,向共享网络内的专业用户及决策部门发布专题地图、观测数据、预报产品及减灾信息。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最终将实现观测预报数据共享--预报制作共享--平台服务共享的一体化、自动化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智慧海洋建设,各种新研发观测平台不断涌现,但是围绕智慧海洋的信息化建设仍显落后,在数据管理、质量控制方法和系统开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海洋共享应用平台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从数据管理方法、质量控制和系统设计开发等多个方面找出差距所在。研究表明,与国外相比,国内存在共享平台业务化运行不多的问题,为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并给出尽快制定针对不同观测平台数据管理规范、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加强具备专业知识的系统设计人才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美国东北部海域2016年版海洋空间规划的实现过程,重点介绍了规划的分类体系,分区方法,编制中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共享,不同类别的动态管理方法以及政府间协调途径等。研究发现,美国东北部海域海洋空间规划将用海主要分为10种类型,分别是海洋生物和栖息地、文化资源、海上运输、国家安全、商业和休闲捕鱼、娱乐、能源与基础设施、水产养殖、海砂资源以及恢复区。规划将各类数据整合到统一平台,进行数据的存储、查询管理,提高数据的存储性能和共享程度;基于海洋数据网站上的用海类型的现状数据、生态重要区等综合数据结合分析方法针对用海请求进行具体评判,以此为依据实现用海冲突的协调;最后,规划以联邦机构为主体进行政府间协调(与非政府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提高各机构合作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与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对我国实现海洋功能区划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15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正式启用,将服务于我国海洋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开放共享,解决海洋数据"碎片化"问题。目前该平台已完成一期基础条件建设并正式运行,计算能力达到了理论峰值每秒26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计算速度,为目前国际海洋领域性能最强的高性能计算系统。  相似文献   

17.
高通  王慧  向先全 《海洋信息》2020,35(3):1-10,37
所述的海洋观测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在海洋信息化建设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加载、共享了业务化海洋观测获取的数据资源,提出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海量小文件存储模型,设计相关流程并实现了海量小文件的即时监测转发,同时也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数据可视化服务以及数据的快速检索、浏览和打包下载等功能。平台目前已在国家海洋信息通信专网部署运行,为沿海各省区市的海洋数据管理机构和相关国家业务中心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刘家真  薛惠芬 《海洋信息》2014,(1):37-40,45
论述我国海洋档案信息资源存藏的分散性、管理的多头性,以及难以满足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种种管理问题。提出首先要提高对海洋档案与涉海档案管理的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设立全国涉海档案信息管理的领导小组以统筹全国涉海档案信息的共享管理,建立海洋档案联合目录以利于海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为便于涉海档案信息的归档、整合与满足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需求,提出建立国家海洋数字档案馆,论述了其分步实施的目标与方案。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内外已有海洋信息共享技术和海洋专业数据格式的分析,对海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中的元数据、web GIS、MarineXML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1种海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架构,结合B/S模式的MapXtremeJava插件并采用webGIS的瘦客户端策略和JSP开发实现该平台.运行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较好满足海洋领域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浙江省成立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海洋平台),有效整合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舟山市相关的海洋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