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副热带高压     
红柳 《辽宁气象》1997,(2):51-51
在赤道与中纬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常年活动着一个高气压带.通常称做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它是气象工作者所熟悉的.而对其他人,可能就有些陌生了。副热带高压在气象学由尤为重要,它与人们的关系是那么密切.它就在你的身边。你看.它那肥胖的身躯横卧在太平洋上,它的南侧是台风源地.而台风则是无人不晓的了,它的北侧是雨带和暴雨发生地;而它那肥胖身躯所占据的地方,则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可见,副高对天气影响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2.
叶萌  黄忠 《广西气象》2005,26(A01):1-3
分析0307号台风Imbudo移向移速变化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短期调整、云图特征及台风环境流场、气压场的变化,发现Imbudo是在向西北方向运动接近强副热带高压时,在副高的操纵下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运动。其后期移向变为西北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南落,轴线顺转.东南引导气流加强,地面和低层在台风的北方和西北方气压和高度下降;上升运动的分布发生变化,台风北方出现上升运动区。进南海后在其前进方向有南落的副高脊和遇到南海中南部的西南气流是其速度减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分析0307号台风Imbudo移向移速变化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短期调整、云图特征及台风环境流场、气压场的变化,发现Imbudo是在向西北方向运动接近强副热带高压时,在副高的操纵下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运动.其后期移向变为西北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南落,轴线顺转,东南引导气流加强,地面和低层在台风的北方和西北方气压和高度下降;上升运动的分布发生变化,台风北方出现上升运动区.进南海后在其前进方向有南落的副高脊和遇到南海中南部的西南气流是其速度减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0801号台风“浣熊”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利用一天四次的NEC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强度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浣熊"的移动路径与副高位置的演变有关,而西风槽、脊的进退直接影响副高的演变。因此,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脊的相互作用是台风"浣熊"路径在北纬20度从西北偏北转向东北的原因;弱冷空气、东亚大槽槽前正涡度平流所产生的强辐散场是强度突变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越赤道气流与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不仅对台风"浣熊"强度突变有作用,同时也是其路径在南海从西北偏西转向西北偏北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副热带高压和对流潜热加热与南海台风的耗散及维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自适应网格模式对9505号及9618号南海台风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的耗散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关,地形的影响较小。副高的活动对台风的加强与减弱十分敏感,当副高减弱时台风加强,副高加强时台风减弱。潜热释放是台风维持的主要因子。副高强度与潜热加热的大小成反比。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若与西风槽接近,则有利于台风维持。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在整个过程中西伸;转向路径时,副高开始呈东西向带状,随着台风的移动副高主体东退,在160°E附近中间断裂;北上路径的台风对应的副高主体偏东。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R42L9在不同的初始场中加入相同的温度扰动,成功模拟出西行和北上路径的台风,验证了不同副高形态对台风路径的不同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台风可以引起正压Rossby波向中高纬度的传播。由于背景流场不同,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其波动能量的传播路径也不同,从而对中高纬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高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北上台风不同,西行台风在其西北方向激发出正变高,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7.
吕晋文 《气象》1982,8(5):15-15
通过普查1973—1979年卫星云图资料发现,台风移向和台风与副热带高压晴空区位置的配置关系密切。这主要体现在台风靠近副高晴空区时,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对台风的操纵力增加,使台风移向的偏西分量增加;台风远离副高晴空区,偏东气流影响减弱,台风移向偏北分量增加。另一方面,台风本身云系结构,对台风短期移动方向也有指示作用。如台风西南方卷入的低云角度和范围很少变化,则台风移向稳定,  相似文献   

8.
贵州夏旱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1951~1990年北半球500百帕和100百帕高度场及850百帕和200百帕赤道附近风场、500百帕地转西风、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以及西风环流指数、副高特征参量等对我省夏旱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贵州夏旱与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海台风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与越赤道气流有着密切关系.我省夏季降水与海洋和大气的相互影响有关系,通过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两种不同介质。当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时,垂直的南——北向哈特菜环流加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相对角动量通过经向环流向北半球输送,从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增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5.2南方涛动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我省夏季旱涝的主要副热带天气系统,许多气象工作者对它进行了比较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对南方涛动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较为少见.在此我们仍用CAC美国提供的SOI与中央气象台常用的500h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WNPI)进行全面普查,发现西北太平洋副高面积对大小和强弱与南方涛动的强弱之间的相关性很显著,WNPI与SOI的全年各月资料的同年和隔年的相关关系如下:@SOl与WNPI的同期相关关系以1~4月较显著,相关系数一0.5…  相似文献   

10.
将2000—2021年影响山东的15个台风,按大尺度环流形势进行分类,以台风登陆之后500 hPa中纬度是否存在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3类:(1)中纬度有槽且形成闭合中心,台风与槽结合,在山东产生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2)中纬度只有高空槽,降水范围最大;(3)中纬度无明显槽脊,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最小。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位置分类,可分为3类:(1)副高西伸脊点过120°E且北部边缘过40°N,台风沿副高外围移动,降水最少;(2)副高西伸脊点不过120°E且北部边缘过40°N,高空槽与副高在中国沿海交汇,降水范围广,山东降水与台风位置有关。位置偏西,降水范围大;位置偏东,降水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地区;(3)副高西伸脊点不过120°E且北部边缘不过40°N,台风环流中心较强,降水最强。以700 hPa环流形势分类,分为3类:(1)700 hPa有高压坝,降水范围最小;(2)700 hPa无高压坝,东北地区有冷涡,山东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最大;(3)700 hPa无高压坝,中纬度存在大槽,降水量均可达大暴雨量级。  相似文献   

11.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利用再分析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西太副高耦合模态对西北太平洋7—9月的台风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副高耦合模态与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北部;当西太副高偏强(弱)时,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频数偏少(多)。进一步研究表明西太副高耦合模态可以通过调节影响台风生成的850hPa涡度、垂直速度、600hPa相对湿度、垂直风切变等关键大尺度环境参数进而影响台风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1998年长江流域二度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大气经圈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副高的进退与经圈环流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副高的北跳并不是由与其相联系的反环流下沉支直接北移所引起的。低纬度深厚上升运动的发展不利于副高维持在较低的纬度,而中纬度反环流的突然向南调整则有利于副高在更北的纬度建立,于是副高出现突然北跳的现象。它是江淮地区出梅的一种经圈环流调整形式。副高在稳定期间,随着与它相联系的反环流的南北运动而作相应的南北运动。副高在南退之前,对流层顶附近有反环流生成,然后迅速向南运动,副高也随之迅速南退。  相似文献   

14.
盛夏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除存在强大又稳定的太陆青藏高压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是对流层大气中深厚的高压实体. 这是两个既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的高压系统. 本文研究指出,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环流调整,促使两个高压相向或相背而行,调整到一个位置或者分离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另一种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存在,副热带地区环流作新的调整,大陆青藏高压东移与副高合并. 本文还分析太平洋中部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指出两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制约关系如何,有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谭健  乔琪  李登文 《贵州气象》2004,28(Z1):39-42
对2003年7、8、9月分别登陆的台风"伊布都"、"科罗旺"、"杜鹃"未来的移动路径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以及其减弱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了在较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登陆台风将沿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向偏西方向移动,副高也呈现从东退减弱到西伸增强的变化过程,并在我省的西部或云南东部形成倒槽,导致我省西部地区出现较大的降雨量;同时利用ECWM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副高的变化的预报进行跟踪检验,得到了ECWMF产品在预报能力及稳定性上优于T213产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顾强民 《气象》1979,5(8):17-17
实践经验指出,在西北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脊的范围、强度和形状的变化对台风未来动向有较密切的关系。当副热带高压脊外围的等高线向台风中心之南及后部伸出时,通常,预报员们形象地称之为“副高南落”,如图1所示。一般要求在500mb图上,台风以东15个经距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588线最南点的纬度低于台风中心所在纬度5度以上。 当发生“副高南落”现象时,多数情况台风均将转向,但是也有少数台风不转向而一直西移登陆我国的;在转向的台风中,转向的迟早,相差也较多。为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发现,西风带中的阻塞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对峙时最有利于汉江中上游流域降水;同时,列出降水性副高和非降水性副高物理量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晶  高辉 《大气科学》2015,39(5):967-977
诊断分析表明,前期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前春海温与东北夏季降水存在持续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在年际时间尺度还是年代际尺度上,冬、春、夏季海温演变趋势与降水均呈反位相。尺度分离结果显示,关键区海温与降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依赖于其年代际分量,但年际分量也起到较重要贡献。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结果都发现,当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其上空可激发出反气旋式距平风场,而在关键区海域西北部激发出气旋式距平环流。同时在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南部分别出现反气旋式和气旋式距平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较常年偏西,副高区为反气旋式距平环流。在东北地区西侧则为气旋式距平环流。在这样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的南风加强了源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东北地区的交汇,从而使东北夏季多雨。反之,当东南太平洋海温偏高时,其激发的气旋及反气旋距平中心和偏低年刚好相反,副高位置偏东,其西侧的南方水汽输送偏弱,同时东北冷涡也偏弱,冷暖空气汇合形成的低空辐合弱,东北降水因此偏少。这表明,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时确实能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东北地区的跨越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交替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东北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9.
北半球副高带的长期变化(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近两年我们就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以下称副高带)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在这里介绍的是这一工作的初步结果。 绕球的北半球副高带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对于副热带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副高带盘据的大部分地区,是降水少、天气干热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世界上几个有名的大沙漠,如撒哈拉沙漠,中亚西亚沙漠等正是处于副热带区。由于海陆分布、地形等原因,北半球副高带常常分裂成几个单体,在对流层中部主要有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北非高压等,其中太平洋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以往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研究较多,而对整个副高带的分析却较少。 天气实践和大气环流理论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环  相似文献   

20.
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对2005年和2006年7月中旬江门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高温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温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决定着高温天气的强度;物理量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所产生的增温效果是影响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热带气旋外围的强烈下沉运动的增温效应,是导致高温极值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