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德生 《中国地名》2013,(12):36-38
2013年7月,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出现怪兽一事不仅在国内成为热门话题,在国际上同样引起了极大反响。而英国的尼斯湖也曾盛传出现过水怪,所以英国媒体对长白山天池中“出现”的怪兽一事格外关注。长白山天池究竟有没有怪兽呢?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天池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研究结合天池区地形地貌条件以及特殊的地质岩性和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特征,分析了天池水循环条件和水动力特征,明确了环状断裂构造的水力“消峰”作用和放射状断裂的导水作用,论证了天池补给区的地下水分水岭外扩的可能性。在天池区水循环与水动力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天池区2003—2020年气象水文监测数据,利用水均衡法对天池水量平衡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天池区的降水条件可以维持天池的水量平衡,距离环天池地表分水岭外侧高程850~2 200 m范围内的大气降水可以维持天池年排泄量3 600万m3的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区对应的地表高程平均高于天池水面(2 189.7 m)约125 m。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天池水化学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之组成部分。长白山是一座休火山,在火山锥体的顶部中央处,有一地势凹陷的火山口,积水成湖,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长白山天池。天池是中朝两国界湖,也是我国东北海拔最高的湖泊。至今基本未受人类生产活动的直接影响。湖水的化学组成状况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因此,开展天池水化学组成的研究,对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找矿,以及表生带化学元素迁移途径和机理的阐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到新疆一定要去看看天池,因为天池不同于平原丘陵的湖泊,它隐匿于深山之内,高居于群山之颠、像远离人间的隐士,超凡脱俗,美妙绝伦。天池之所以令人神往,还在于它积淀很深的文化底蕴。相传周穆王西游,与西王母曾在此宴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登临过博格达山,并在天池会见当时来讲道的长春真人丘处机,美好的传说使天池成为历史巨人风云际会的胜境,这份天池独具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使没去过天池的人生发出一种奇特的神秘感和令人魂牵梦引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宏,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在远古时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天池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鲜境内,9座在我国境内。这9座山峰各具特点,形成奇异的景观。  相似文献   

6.
赛里木湖,又称三台海子,位于我国北天山西段,因地处准噶尔盆地通往伊犁谷地的交通要道上,为大家所熟知。我国历史上对于赛里木湖早有记载,《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于1221年10月8日(阳历)路过三台村附近的赛里木湖。邱处机在一首诗中,把这个地方称为“天池”。且说。“大池方圆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名之曰天池”。清朝嘉庆四年间洪亮吉经过赛里木湖时,也曾作了一篇“净海赞”来赞美赛里木湖的风景,称此地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二十世纪以来,更有不少中外旅行家或考察者到过这里,并多有记述。可见,赛里木湖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座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弘,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在远古时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鲜境内,9座在我国境内。这9座山峰各具特点,形成奇异的景观。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我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松花江、图门江、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天池考察,并采集坝体上下层的堆积物,与山崩,滑坡,冰碛,泥石流,雪崩崖麓堆积物进行比较,就天池地区的自然环境,天池成因争论的实质和天池坝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去过北京的人,几乎都欣赏过天安门前那对高大的华表。这对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华表,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有螭龙流云纹饰,上部横插一块石片,石片上有浮雕的祥云,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云问。捶顶承露盘中,蹲坐着一头别致的怪兽。  相似文献   

10.
天池那滩水     
江洋 《中国地名》2013,(1):70-71
中国有两个叫做天池的地方,一个是在东北的长白山,一个是在新疆的天山。东北长白山的天池,我几年前去过,那是位于吉林的延吉和敦化一带,也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很幸运地登上山顶,俯瞰了它的全貌,看得可谓真切。据说,去天池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要在每年的7月和9月,去的早了或者晚了,那里要结冰,山道险峻,管理者会把路封住,不许通行。而在八月间,又是雨季,山路同样不好走,也要封山。即便是在7、9两个月,即便  相似文献   

11.
天池     
天池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位于阜康市南偏东4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天池”一名来自乾隆48年(公元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的题《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天池湖面海拔1900余米,南北长3000余米,东西最宽处1500余米,旺水时面积达4.9平方公里,最深处105米,总蓄水量1.6亿立方米。这是一座200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其北岸的天然堤坝就是一条冰碛垅。  相似文献   

12.
海拨1940米的新疆天池公园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山湖泊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景观带结构。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平面以下最低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低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干旱区域自然景观。研究天山雪线—天池和吐鲁番盆地天然水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成,对揭示该地区的水质变化规律,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山喷发为地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研究火山科学对于保护生态、开发资源、避免灾害,甚至对整个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那么,我国的火山和天池哪里最多、最为集中,又有什么特征呢?  相似文献   

14.
一寨跨两国 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与缅甸接壤处,有一个叫拉尹的小村寨,地跨中、缅两国。寨的北部属中国,南部则属于缅甸。 一瀑跨两国在美、加共有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形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的左侧是美国,右侧属加拿大。 一湖跨两国在中朝边界的白头山山巅,有一个火山湖,名叫天池。天池四周环抱着16个峻峰,其中朝鲜有6峰、中国有10峰。 一园跨两国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边境中部,有一座象征两国人民友好的“国际友谊公园”。这个公园横跨两国边境中部,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有 3/4的土地位于…  相似文献   

15.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旅游业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在分析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要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环境的大力改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的选择。根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本文对天池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南坡天池 长白山南坡是2008年8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新景观区,距县城88千米。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2009,(3):49-49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和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两位教授组成的地质科考组到阿尔山考察了驼峰岭天池、天山天池、杜鹃湖、地池、燕山等火山、湖泊地质地貌,并根据地质地貌的不同提取火山岩样品,收获了三枚火山弹。刘嘉麒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他是第一个把玛珥湖概念引入中国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陕西翠华山山崩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陕西翠华山山崩主要由水湫池(天池)山崩体、甘湫池山崩体及大坪山崩体三部分组成,其中水湫池(天池)山崩体开发及研究较为成熟,是吸引游客的黄金地段,翠华山山崩的形成主要由内因素及外因因素所控制,其中内力因素包括翠华山花岗岩体背景因素和节理面理、断裂面理及变质地层面理等因素、外力因素包括陕西关中地震及暴雨等因素。翠华山山崩首次发现由三期山崩体组成,不同期次山崩有各自特色旅游环境,反映了出山崩自然现象亦有造福人类的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诗文讲究风格,古人形容苏东坡的词词风豪放,说是像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则是缠绵悱恻,如二八女郎手执红牙玉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其实,风景区何独不然!它们的风格特征也是极其鲜明的,泰山的威严肃穆,迥然不同于黄山的瑰奇峭美;“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西子湖,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八百里洞庭悬同霄壤;同是天池,长白天池与天山天池也是风格各异的。 川西北岷山丛林中的九寨沟的特色,是朦胧、神秘、奇丽、自然,充满荒情野趣,全无雕琢痕迹。如果说,泰山具有老…  相似文献   

20.
<水经注>有一段有关瞿塘峡当地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从其内容看,不同于通常记述的祭龙王、祭神的祈雨形式,而似乎有一定科学道理,似可看作以一种利用地形,人为制造"热山效应",并播撒炭粉的人工降雨方式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