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广州地震台测震数字记录资料与模拟记录资料,对数字记录的震相到时、震级、地震波形清晰度、连续率与模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数字记录与模拟记录的震相到时、震级差别不大,而地震波形清晰度、连续率则数字记录优于模拟记录。  相似文献   

2.
太原盆地小地震时间序列A(b)-N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西太原基准地震台测震和遥测台网记录的小地震,运用A(b)-N法以太原盆地为窗口,对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1989年至2002年7月发生的3.6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与异常的对应率约60%,说明此方法对今后地震预报的研究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遥测台网与模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记录波形的特征有一准确的认识,对山东、山西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台网的地震波形特征进行了比较。对同一台址的最大地动位移、振幅比以及波形的初动在清晰程度上作了比较,并对前者作了量化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有91%的地震地动位移差在50%以内,地动位移符合程度较高,有93%的振幅比差在±0.5以内,即震级偏差落在±0.5级以内,波形特征很接近;对同一台址的同一地震,数字记录的地震波形较模拟记录的地震波形在高频段更清晰。  相似文献   

4.
《山西地震》2005,(4):I0010-I0010
一等奖5篇王秀文,赵文星,杨国华.山西地堑系的最新水平运动;黄圣睦,董瑞英.中国大陆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经验方法与实例研究;周伟,杨国华,王若柏,韩月萍.利用GPS资料浅析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赵英萍,高景春,刁桂苓,赵明淳.河北唐山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测定;崔秋文,刘素英.地震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构想。二等奖13篇张瑞芳,沈晓松,梁向军.太原盆地小地震时间序列A(b)—N法之研究;王秀文,宋美琴.山西近期形变短期异常的调查和分析;董春丽,孟晓琴,梁向军.浅析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记录地震的波形特征;兰青龙,刘志甫,赵向…  相似文献   

5.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核爆及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天然地震相比,核爆震相特征相对独特;②地震优势频率较窄,而核爆优势频率则较宽,即对于震中距相近、当量不同的核爆波形,太原台记录的时频变化特征相似;③对于震中距相近的天然地震与核爆波形,太原台记录的时频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BBVS-120型甚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典型地震波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BBV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震计能够清晰记录近震、远震、极远震及爆破、塌陷等震相,对各类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全频带观测,可为获得丰富的震相资料并提升地震台监测能力及速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浅析太原盆地地震波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山西测震台网记录的太原盆地地震波形,分析盆地内不同地区的地震波形特征,为日常的地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疆两次强震前后地震视应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喀什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喀什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处理了2001~2005年Ms 3.5以上地震164次,通过数字地震波谱计算了标量地震矩和地震辐射能量,从而进行了视应力的计算.给出了巴楚-伽师Ms 6.8和乌什Ms 6.3强震前后视应力的时序变化情况,发现其视应力均表现出震前低应力阶段-主震前的逐渐上升-震后逐渐恢复的动态变化过程,即地震的孕震-发震-震后调整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结果可为喀什及周边地区今后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该区开展数字地震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系列地震距太原基准地震台约1000km,介于近震与远震之间,震相特殊,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汶川主、余震和四川其他地区远震波形的对照,及对主要震相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的分析,认为PN、SG两个震相是太原地震台记录四川汶川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相似文献   

10.
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于2000年10月1日投入考核运行,为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地震台网测定的时、空、强地震参数顺利接轨,尽快发挥数字资料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益,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作了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比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更高的拴震率,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相关性较好、定位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符合《数字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导出了一种给出相对烈度在lg R~0之间的收敛解(忽略震级)的小震方程式。结合在贝加尔地区岩石抗震特性调查与文字资料和统一理论,使人们可对震源等势面进行评估。确定了在震源区边界处的地震烈度稳定性和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使得推导出从地震主要参数震级向随震中距不同的烈度定量计算的转换成为可能。获得了烈度(能通量的密度)对距离的双线性相关,给出了能通量密度和相对烈度之间的关系。求出了取决于地表建筑地基的物理特性的振动载荷烈度。在地震学角度,这种强震的定量预测方法是一种提供详细地震区划和场地小区划的可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其次,回顾了确定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成果。回顾表明,在1996~2005年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10次强震中,有8次发生在防御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其经济和生命损失已分别占大陆的67%和92%。最后,简要介绍为确定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社会学和预测学而进行的10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预测研究,以及所得到的2006-2020年全国地震危险概率预测图、地震危险性(烈度)预测图、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和地震危险性综合指数预测图等。  相似文献   

13.
张虎男 《内陆地震》1995,9(4):338-344
讨论了地震屏护区的分类和机理,并以研究程度较高的华南地区为例,详细论述了有关问题。指出在特定的条件下,利用相邻地区(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可预报被屏护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而正确划分地震被屏护区,对重大工程建设和大、中城市的发展规划始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提出了一个大城市的地震危害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城市功能损失的分析方法,以及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估计方法,以完善和规范城市地震危害性分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研究区域,利用G-R震级能量经验公式和Benioff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对该区域内1500a以来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进行了系统研究。文中给出了各断裂带和断块区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周期表及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地震应变能的释放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整体上各断层断块区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符合准周期模式,某些断层和断块区上的地震周期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处于大释放期,地震的活动性不能忽视。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对于这些地区应重点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6.
Recent earthquakes such as the MJMA 7.2 Hyogo-ken Nambu earthquake and the M 7.4 Kocaeli earthquake demonstrate once again the need to include detailed soil investigation into hazard evaluation, that is the need of microzonatio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evaluated at a regional scale generally does not consider soil effects but only in a limited way using an attenuation law that can be ‘soft soil’ or ‘rock’. However, the relevant role of seismic hazard in the assessment of seismic coefficients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actions in seismic codes must be properly considered. That is to say,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is proportional to a definite level of hazard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ground motion with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ence in 50 years). When a microzonation is performed, this criterion cannot be ignored, therefore, a clear linkage must be established between hazard (regional scale) and microzonation. The crucial point is represented by the reference motion (or input motion) to be used for site effects analysis, that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In this paper,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reference motion evaluation are analysed: probabilistic;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Through the case history of Fabriano microzonation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ompared. It is shown that each approach presen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s. For example, th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he reference motion is directly derived from the expected response spectra for a given return period) is linked with hazard, but produces an overestimation in short periods range, while the deterministic approach correctly simulates the wave propagation, but it ends with a kind of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Until now, clear criteria to choose the right approach do not appear to exist and the expert experience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影响地震属性的岩石物理特性及其在地震响应上的特征,获得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振幅、层速度与裂缝层密度、泊松比、纵横波速度、孔隙度、压力的关系。同时,结合地震属性的分析技术,利用地震正演模拟的方法提高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结果精确度和可信度,为高分辨率的活断层地震勘探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手段,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处理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gnal processing procedure to perform refractor velocity analysis. The procedure enables one to obtain the seismic velocity from the refracted wavefield without the picking of refracted arrival times. Two processing procedures are derived, one starting from a seismic interferometric approach and another, from the conventional reciprocal method and generalized reciprocal method approaches. The theoretical equivalence of the two approaches is also demonstrated. The proposed processing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synthetic data in order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some procedural parameters and its capability to reconstruct a known velocity model starting from refracted signals, without and with perturbations, in arrival times and noise; finally, it is applied to a field data set.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月克孜尔水库小震群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荣  王建新 《内陆地震》1996,10(3):245-250
1995年1月2日至2月5日在克孜尔水库0~1km范围内发生了40次小震。通过对小震群记录资料分析研究及实地考察,找到了发生小震群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北京昌平南口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震源参数与介质特性等对南口山前断裂进行断层分段,结果表明该断层各段的地震学特征差异明显,与地质学手段所得到的部分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