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天文爱好者》2014,(11):95-95
2014年10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数字天象厅验收会在北师大召开,标志着国内高校第一座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落成。 该天象厅直径4米,每次可容纳20人上课。教师可以在其中生动地演示天象,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WWT软件自己制作天文节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天象厅的建成既可满足天文专业课和天文公选课的教学需求,也可用于天文夏令营和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在天文教学和天文科普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WWT(WorldWide Telescope)译为“万维天文望远镜”,微软把它定位成一个公众教育系统,设计了许多合适普通公众的功能。和其他天文软件相比,WWT易于天文初学者掌握且界面华丽又艺术性,在显示天体位置方面方便人性化。WWT将全球的天文资源融合在一起,具有3D视图效果并可预测、回顾、跟踪各种天文现象。WWT的向导式漫游,内容丰富且充满趣味。  相似文献   

3.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天文数据处理软件日趋复杂,天文数据处理环境的部署与管理日渐繁琐。利用容器技术将脉冲星数据处理环境封装成容器镜像并建立私有镜像库,科研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处理需求选择镜像,实现数据处理环境的快速部署。利用实体计算机、虚拟机和容器中对脉冲星基带数据进行相干消色散处理,对比不同平台的资源利用率与数据处理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容器的性能与实体计算机相近;在多任务并发的数据处理测试中,容器的资源分配更加合理,相较虚拟机可以提高计算资源利用效率。在新疆天文台脉冲星数据处理服务器上实现了基于容器的数据处理架构部署,设计并开发了容器管理图形用户界面,通过优化多用户登录、身份验证、数据卷挂载管理等功能,提高利用容器技术进行天文数据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射电天文已成为人类研究宇宙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射频干扰信号对射电天文观测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观测数据的好坏关系到科学成果的质量甚至结论的真伪。目前广泛采用基于阈值判断射频干扰,对干扰信号直接舍弃部分观测数据的方法。此类方法存在阈值确定困难、观测带宽和时间被缩减等问题。针对脉冲星观测射电信号中,各干扰信号及射电信号统计独立以及呈现出的非高斯性,利用独立成分分析对混合信号进行分解,并根据观测信号中脉冲星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分布特点识别脉冲星信号,实现干扰信号消除。使用该方法对云南天文台40 m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脉冲星观测信号进行独立成分分析,分解出独立的射频干扰信号和脉冲星信号,消除射频干扰信号。独立成分分析法在干扰信号消除、射电信号保留及信噪比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白矮星将再度辉煌瑞林自从类星体、脉冲星和黑洞等奇异天体脍炙人口以来,在天文科普刊物中便很少提到白矮星了。但实际上,从19世纪60年代发现第一颗白矮星(天狼B星)至今,天文学家对它们的搜寻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近年来的两项发现和宇宙年龄危机问题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脉冲星搜寻是对脉冲星、引力波,以及对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简称FRB)等暂现源进行研究的基础。搜寻不仅可以扩大脉冲星样本,还可以发现极端性质的致密星。这有助于研究致密天体状态方程、星际介质、脉冲星导航、引力波探测等课题。目前,射电望远镜的单次巡天就可以产生百万数量级的脉冲星候选体。面对这些海量数据,仅仅依赖人工识别筛选,已不能满足数据的时效需求,更不能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应用等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以来,其理论和技术已日益发展成熟,并已成功运用到脉冲星候选体筛选等射电天文研究领域。首先将介绍现有脉冲星搜寻的人工智能方法,再统计和分析已有脉冲星候选体筛选方法的性能,最后对FAST脉冲星候选体筛选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脉冲星的发现和研究取决于射电天文技术的发展。除了两颗脉冲星以外,目前已知的1000颗脉冲星都是用射电望远镜发现的。95%以上的脉冲星只观测到射电波段的脉冲辐射。可以说,没有射电天文技术就没有今天的蓬勃发展的脉冲星研究。图1美国阿雷西博直径305米球面...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展现作为2009国际天文年中最壮观天象——7月22日日全食——的“东道主”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天文学家和天文学界的整体形象,实现“长江日全食,全球看得见”的目标,作为2009国际天文年中国大陆地区核心活动之一,中国天文学会联合中科院天文科普网络委员会共同主办了“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计划。30个直播信号签约用户,其中网络门户17个,  相似文献   

9.
随着天文科普事业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天文这一领域了。不少天文爱好者是被那唯美的星空景色吸引而来的。的确,不论是“观天巨眼”哈勃,还是业余天文爱好者们,他们的“窥天之作”总能让我们感到兴奋,那一幅幅锐利的天体照片,  相似文献   

10.
流动天文馆是一种新型天文科普教育模式,由北京天文馆专业团队负责运行。流动天文馆是一个微型的天文馆,包含天象厅、望远镜、知识展览、互动展品、陨石展示等内容,可开展天文专题讲座.具备天文馆的基本科普功能。流动天文馆是对北京天文馆阵地科普教育很好的补充。流动天文馆的特点之一是流动性强,便于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活动,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和交通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十多年来,流动天文馆已经走访了近千所学校、社区等,活动覆盖超过百万人,范围涉及北京市所有区县及全国二十四个省份.行程五十多万公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许多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广泛的好评,得到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认可。流动天文馆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借助其资源优势将天文科普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旨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本刊从“综述”、“在天文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活动案例”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流动天文馆,连续三期刊登。  相似文献   

11.
海量巡天数据在线可视化是多波段数据融合的应用之一,对大数据时代天文科研工作和科学普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出现越来越多类似谷歌地图等互联网地图的天图在线可视化系统。为解决拼接生成的大巡天数据文件所导致的在线加载显示缓慢的问题,天文界普遍采用瓦片地图技术。该技术对数据进行分层保存,在浏览器端按需加载、分层显示。HiPS(hierarchicalprogressive survey)和TOAST(tessellated octahedral adaptive subdivision transform)等分层可视化技术以及一些巡天数据拼接和瓦片生成工具,如Hipsgen.jar和Montage等,目前已应用于Aladin Lite,ESASky,WWT(WorldWide Telescope)等在线可视化系统的开发。海量巡天数据在线可视化也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分层导致了数据量的再次增加,巡天图像拼接耗时较长,多信使数据融合显示等。综述了分层可视化技术、瓦片地图金字塔的创建等内容,并对几款主流的在线可视化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在线可视化遇到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VLBI是进行高分辨率脉冲星观测研究的重要手段.脉冲星信号是非常微弱的脉冲序列,其VLBI观测面临多种挑战.在数据相关过程中采用有效技术提取脉冲星信号可提高观测成功率和精度.DiFX(Distributed FX-style Software Correlator)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开源软件相关处理机,它采用非相干消色散技术和“脉冲星数据分箱技术”(Pulsar Binning),在脉冲星VLBI观测数据的相关处理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介绍了DiFX的构架,安装、调试方法,并对利用DiFX处理脉冲星VLBI观测数据的进展情况进行论述.利用单机环境下的DiFX,在普通模式和Pulsar Binning模式下对中国VLBI网(CVN)第一次脉冲星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利用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集群计算环境下的Bonn-DiFX,在Pulsar Binning模式下对流量仅有2.6 mJy的毫秒脉冲星PSRJ1022+1001的欧洲VLBI网(EVN)观测数据成功进行相关处理.最后,对使用DiFX处理脉冲星观测数据情况进行总结,并展望了今后CVN开展脉冲星观测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上海天文台25 m射电望远镜首次单天线脉冲星观测。2010年4月23日,使用上海天文台位于佘山观测基地的25 m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J0332+5434在L波段进行了观测,此次观测使用VLBI终端进行数据采集记录,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非相干消色散和周期折叠,成功获得目标源的平均轮廓。此次观测的成功,表明该天线具备开展单天线脉冲星观测的条件,并为上海天文台建设中的65 m天线的天文观测提供了参考,为将来自主研发脉冲星终端进行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4.
《天文爱好者》2008,(1):76-76
为加强中国国家科普推广、提高全民天文意识,广州博冠企业有限公司联合广东省天文学会于2007年9月率先提出了“百年天文科普推广”的倡议,并得到了原野庄园、广州市少年宫、广东南十字星会等多家单位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5.
脉冲星观测研究一直是新疆天文台的主要研究方向,未来建设的新疆110 m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简称QTT)也将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南山25 m射电望远镜当前使用的脉冲星单脉冲观测终端AFB已使用近20年,系统老化严重,为升级现有单脉冲观测系统,也为QTT的终端设计做预研,基于ROACH2研制了一套脉冲星观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氢钟与GPS时间同步以提供秒起始信号,对采样时钟计数并打入数据帧以获取精准时间间隔,两者合成即可获得精确时间信息;采用共享内存缓冲区,使数据在多进程间共享实现并行实时处理。该系统可用于脉冲星单脉冲或到达时间观测,也可用于脉冲星、RRAT或FRB等搜寻。已在南山进行单脉冲、长时间折叠、FRB实时搜寻等观测试验,试验数据表明该终端准确、稳定、可靠,已达到投入观测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分析现有的脉冲星搜索方法对于即将开展的FAST望远镜早期脉冲星搜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尝试脉冲星搜索数据处理的软、硬件加速。回顾并总结了现有的脉冲星搜索方法和这些方法对应的发现,分析这些方法的特点。编写了基于PRESTO的并行数据处理程序。估计了使用显卡计算加速来完成单脉冲搜索的可行性和效率。编写的基于PRESTO的并行数据处理程序使得处理帕克斯望远镜多波束巡天的一个典型大小(100 MB)的文件的时间从约95 min缩短到短于10 min。使用显卡加速的单脉冲搜索实现了大约20倍的加速,数据处理时间短于获取观测数据的时间。对于使用望远镜早期观测数据进行脉冲星搜索而言,用于短轨道周期脉冲星搜索的相位调制搜索算法是没有必要的,用于搜索较长轨道周期的加速搜索算法也不十分必要,而用于长自转周期脉冲星搜索的快速折叠算法仅在需要搜索长自转周期的弱脉冲星时才需要使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软、硬件等方面可以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可以使数据处理用时短于获取数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求取FITS(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文件头中以键/值对形式记录的坐标参数是FITS图像在天球参考系中定位的关键,研究坐标参数求解的一般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观测相机相关参数、天文照相图片识别算法以及WCS(World Coordinate System)理论能够有效实现坐标参数的求解,其中,CCD参数可确定图像对应天区在星表中的坐标范围,从而与星表结合可构建区域星表;天文照相图片识别完成了图像与区域星表间的匹配,得到一定数量恒星的CCD平面坐标与其天球坐标的对应表;WCS根据球面到平面不同投影方式建立两个坐标系之间的传递函数,选择其中一种并代入对应表中数据,解算函数的转换参数从而确定图像像素及其对应的天球坐标.FITS图像作为天文领域科学数据传输与分析的主流数据格式,仅限于在专业天文软件中进行查看、编辑及分析,在天文科普教育中存在局限性.因此,研究一种通用的图像可视化方法意义非凡.通过对FITS与PNG或JPEG图像进行格式转换,以AVM(Astronomy Visualization Metadata)的形式将FITS文件头中的坐标参数转换为元数据并添加到PNG或JPEG的文件头中,能够满足天文爱好者在非天文软件平台下查看及分析天文图像的一般需求.整体设计流程通过java编程实现并通过SExtractor、虚拟天文台可视化工具WWT、图片查看器等软件进行了相关测试.  相似文献   

18.
脉冲星时间尺度及其TOA预报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国际天文学会(IAU)定义的几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脉冲星计时观测中时间坐标相对论转换问题。脉冲星计时观测资料分析应该参考地球时TT,并将TT转换为质心坐标时TCB或质心力学时TDB。基于IAU重新定义的TDB,讨论和比较了时间坐标转换的解析算法和利用太阳系天体历表的数值积分算法。分析了TCB和TDB对脉冲星自转参数测量的影响。最后,以毫秒脉冲星PSR B1855+09的计时模型为例,初步分析了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的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文观测数据开放共享政策与策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天文学已经进入数据密集型和数据驱动的时代。随着我国天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国内自产的天文观测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将天文观测数据资源集成并推动数据资源与应用服务的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政策与制度,使天文科技资源得到高效有序的管理和使用,对国内天文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充分调研各国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剖析了国外科学数据"完全与公开"的共享原则,介绍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有关的管理规定和当前状况,重点论述国际各大天文望远镜项目和天文数据中心天文观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有关政策。对国内天文观测数据资源和开放共享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我国天文观测数据资源共享工作发展和政策制定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宇宙画廊     
卷云 《天文爱好者》2012,(10):56-59
今年6月底,研究人员有了关于脉冲星新发现:移动最快的脉冲星!他们动用三个不同的望远镜拍摄,利用多个波段观测来合成影像,使得这幅图片色彩非常丰富:绿色标示的部分来自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的结果,紫色展示的是XMM-牛顿望远镜的结果,这里还联合使用了2MASS项目的数据以及数字巡天的光学数据,光学部分包含红、绿、蓝三色,综合看来在图中呈现为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