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测地学会志》1977年9月第23卷2期123~124页刊载了藤田尚美的《海城地震伴随的磁场变化》的文章,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创建川滇水库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实验场的建议》一文作者牟雅元,在2005年第5期(39~45页)本刊上发表后,同年入选《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第五辑)第一卷·科教兴国卷·第七章·科技开发与应用(第987页).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boI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予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 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c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连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苏联《文摘》杂志1979年第3期17页地球物理类中登载一篇题为《二十世纪全球地震构造发展最主要的时空规律》的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D辑)编辑部:贵刊中文版2001年第31卷12期第969~976页发表了我们的文章,题目为《大洋深俯冲流变性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来自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该文利用了“Geology”2001年29卷第  相似文献   

7.
美《科学新闻》1978年第114卷24期404页刊载了题为《精确地预测到了墨西哥一次大地震,但却被忽视了》的报道,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8.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1月第69卷1期299页刊载克洛德(W.K.Cloud)写的《地震危险的评定与减缓》的书评,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9.
更正     
正《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第12期目次页"综述与评述"栏目第1篇文章(作者:宋娟、周永胜)及"《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总目录索引"第Ⅴ页第2栏第14~15行去掉"综述"2字,正确题目是"断层带流体对断层强度和强震孕育的影响"。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根据富尼埃·达尔贝博士提供的1979年4月9日—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自然科学、社会和经济学家小组会的资料汇编综述而成的。文中叙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以来在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及地震防灾方面的一些学术活动。有关1961~1968年的活动情况请参阅《国际地震动态》1979年第8期第10页所述内容。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第69卷1期303页刊登一则《国际地震中心通告》,译载如下:国际地震中心设在英格兰的纽伯里,是一个国际性科学组织。该组织的责任是精确测定世界地震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本刊2013年第4期(35-41页)的《地震学百科知识(三)——地震学反演问题》一文,40页第6行中的"设A为n×m的实矩阵"应改为"设A为m×n的实矩阵",敬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3.
笔者参加了云南省地震局年初召开的通海1970年7.7级地震学术讨论会后,感到关于该地震发震地点的确定值得商榷。《中国地震简目》(地震出版社,1977年出版)根据当年宏观调查确定的震中位置是北纬24°、东经102.7°,地点在北西向曲江断裂的东南段、通海县高大公社西北的五街附近,该处原先在构造上被解释为通海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曲江断裂斜接之处。但是阚荣举在1977年(《地球物理学报》20卷2期96—109页)和刘祖荫在1979年(《地震研究》2卷3期39—49页)根据国际地震中心和《中国地震目录》确定的新震中位置是北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日本1980年出版的《地震预报研究论文集》第221~223页刊载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的大塚道男的题为《地震预报与社会》的文章,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5.
更正     
正《国际地震动态》2017年第1期有2处笔误,现予以更正:第19页"引言"中第5行,"9月12日"应为"9月2日";第20页图1(b)中,"1951年4月20日"应为"1951年5月8日"。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1976年12月57卷4期852页刊登了一篇题为《海啸警报系统》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 一个警报系统通过广泛的通讯网侦测强力的高速海啸波,并向太平洋国家发出可能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的警报。该通讯网于1948年由美国海岸与大地测量局建立,并已从1973年  相似文献   

17.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予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予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予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18.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预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预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19.
更正     
正2013年第34卷5/6期:夏仕安、戚浩、刘泽明、程鑫、张炳、王锁琛、郁建芳撰写的《震情信息发布平台的研制与应用》一文第342页图2更正为右图。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本人不慎,在《二维与三维位场在频率域的等价定理》一文(见《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第1期)的(34)式中出现错误。熊光楚同志指出了这个问题(见《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第3期第312-314页)。现修正如下: 设等价的二度体模型的密度分布函数σ*(ξ,ζ)是三维模型密度分布σ(ξ,η,ζ)沿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