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学评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8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分会提出的分统建阶新方案各国地质学家得以在相同的时间界面上探讨具有全球的地质和生物事件。数十年来我国志留纪地层研究进展不小,但与国际水平相比,研究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系内绝大部分的统、阶的界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成为当前我国志留系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赞成我国志留年代地层框架宜采用“四分统”的方案,论述国内志留系底界、温洛克统顶底界、罗德洛统顶界的确定半  相似文献   

2.
侯鸿飞 《地质论评》1983,29(3):298-301
国际泥盆纪地层委员会(Subcommission on Devonian Stratigraphy,简称SDS)是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分会中最活跃的分会之一。在它的领导下,于1972年通过了志留一泥盆系界线的决定,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界线层型。从理论、原则、方法上为其它地层界线的确立树立了样板。近几年来,SDS主要任务是解决泥盆系内部统与统,阶与阶间的界线,并已取  相似文献   

3.
<正> 广西钦州地区的志留纪地层早在1959年张捷芳即已报道,除新建立的上志留统防城组外,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均沿用广东西部的地层名称,分别称为连滩组和文头山组(穆恩之,1962)。钦州地区的泥盆纪地层是近年来发现的,汪啸风(1977)曾经作过报道。1977—1978年,广西区测队在玉林地区发现了泥盆纪含笔石及竹节石地层,部分标本送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笔者等于1980年4—5月在钦州县那丽公社及小董公社,和玉林县樟木公社及南江公社等地测制剖面,采集化石。现将几点地层上的看法,简报如  相似文献   

4.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5.
全球始新统 -渐新统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被确定在意大利安科纳 (Ancona)的马西格纳诺 (Massignano)剖面。这一工作始于 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第 1 74项 (1 980— 1 985 )对始新统 -渐新统界线所做的全球性协调研究 ,及项目组末次会议的出版物 (Pomerol & Premoli Silva,1 986 )。之后 ,古近纪地层分会继续努力物色合适的界线层型剖面 ,包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通讯调查 ,成立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国际工作组 ,并与 IGCP第 1 96项项目组和地质年代学分会紧密合作。为考虑始新统 -渐新统界线 ,国际地层委员会古近纪地层分会于 1 98…  相似文献   

6.
<正>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一带的志留—泥盆纪地层,分布较集中,出露尚良好。主要为一套正常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是研究我国北方志留—泥盆纪地层学的重要地区之一。 1960年,李寿耆、赵泽国等同志在本区发现了这套志留—泥盆纪地层,并在西别河东岸测制剖面、采集化石,又在附近作了路线调查,建立了西别河组,确定其时代为中泥盆世。1965年,内蒙古地质局区测队六分队在本区测制了一些剖面,认为西别河组之上还有一套巨厚的地层,遂又创立了查干合布岩组、哈力齐岩组、艾不盖河岩组、格少可布岩组和  相似文献   

7.
1978年国际泥盆系讨论会于9月9日至9月12日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市(Bristol)的布里斯托尔大学地质系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22个国家的代表200余人。会前,自9月1日至9月8日,在苏格兰及英格兰的北德文州,分别进行为期8天的地质旅行,观看著名的泥盆纪老红砂岩及泥盆纪海陆交互相地层。会后,自9月13日至9月21日又分两组进行地质旅行,分别观察泥盆系命名地区南德文州的海相泥盆系及威尔士的陆相志留—泥盆系。会议期间,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所属泥盆系委员会进行了工作会议;国际古生态地层研究工作小组也进行了学术座谈活动。  相似文献   

8.
全球上新统-更新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新统 -更新统界线 ,即新近系 -第四系界线 ,一直是各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在伦敦第 1 8届国际地质大会 (1 948)上通过的有关这一时限的术语和认识方面的建议 ,其中不乏分歧。精确定义这一界线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 95 7年 ,在马德里第五届 INQUA(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 )大会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专门成立了一个上新统 -更新统界线分会。尔后 ,该分会作为国际地科联和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工作组开始行使职能 ,其目标在于建立上新统 -更新统界线的定义标准并确定合适的界线层型剖面。现在 ,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的弗里卡剖面…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泥盆系层序的新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吉林省泥盆系露头比较零星,地层资料也比较少。1966年李东津等在永吉县黄榆屯西王家街发现泥盆纪珊瑚,长春地质学院等命名为王家街组。分布在磐石县呼兰镇至黑石镇一带的变质岩系呼兰群经郭鸿俊的研究被划为志留—泥盆系,但至今仍有争议。笔者通过珊瑚化石的研究,肯定了原定为志留系的二道沟灰岩为早泥盆世早期地层,又在王家  相似文献   

10.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1984年初,我们曾将梅树村剖面近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总结 (罗惠麟等,1984)。同年1月,该剖面被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表决通过为唯一的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并提交国际地层委员会予以确认。为了进一步提高剖面的研究程度,1984—1986年间,我们着重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同位素地质及磁性地层等方面加深研究,又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这些成果无疑将会使该剖面处于领先地位,现作一简单报道。  相似文献   

11.
一条新发现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贵州省桐梓县红花园乡南坝子村发现一条新的穿越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地层剖面。该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出露有宝塔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等,露头良好,产状平缓,化石丰富。其五峰组观音桥段顶部与龙马溪组交界处,即穿越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一段地层,横向上可连续追索逾百米。自五峰组底部到龙马溪组底部(相当于D 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Coronograptus cyphus带下部)的地层中已发现25层斑脱岩。根据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等资料初步确认了这些斑脱岩与湖北宜昌等地的斑脱岩具高分辨对比性。该剖面的发现为华南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的各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丰度与TOC的页岩样品开展页岩中笔石体与围岩(非笔石体部分)TOC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能谱分析测试结果,探讨笔石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初步研究认为: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体的C、O等元素含量较高,其TOC明显高于围岩,是页岩有机质的贡献者之一;②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全岩TOC与笔石丰度及笔石体TOC相关性均较差,而与围岩TOC相关性较好,这指示着页岩中笔石丰度对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现代火山活动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沉降到海水中能够提高海洋表层生产力、促进浮游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形成与富集沉积。而地质历史时期火山灰(斑脱岩)沉积与有机质富集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着争议。以我国华南地区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含火山灰页岩层段与正常沉积的页岩层段的TOC含量、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等对比分析,以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火山灰对高生产力背景的海洋区域影响相对较弱,对其有机质富集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富氧-贫氧-缺氧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是这一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由于火山活动对沉积环境影响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未来需要利用地质、地球化学等多种测试手段,开展更高分辨率(如厘米级、毫米级尺度)综合对比研究,精细解剖火山活动对有机质形成及富集作用的影响。火山活动相关的沉积事件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厘定它与页岩有机质富集关系,对我国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北部永珠地区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开展西藏自治区北部 1/ 2 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 ,对分布于永珠地区的德悟卡下组及申扎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准确地确定了奥陶纪与志留纪的界线 ,为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奥陶纪与志留纪界线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李欣尉  李超  周利敏  赵鸿 《岩矿测试》2020,39(2):251-261
我国上扬子地台地区在奥陶系—志留系之交广泛发育蕴含丰富页岩气资源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沉积岩。采用Re-Os同位素体系对该套沉积地层进行研究,不仅能得到精确的地层沉积年龄,同时根据Re、Os元素的富集机制,对该时期沉积环境进行有效反演,可以为这一阶段发生的地球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的触发机制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本文在贵州正安县班竹1井岩心采集11件碳质泥岩样品,岩心样品连续且完整跨越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界线地层,通过对该样品开展高精度Re-Os同位素研究,获得了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界线Re-Os同位素年龄为443.68±6.24Ma[2σ,n=7,(~(187)Os/~(188)Os)_i=0.699±0.019,MSWD=0.55],其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发布的年龄(443.7±1.5Ma)高度一致,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年龄提供了直接、准确的年龄依据。Os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大量陆源碎屑参与成岩过程、多期火山活动的发生及冰期向间冰期的转换。连续沉积地层Re-Os同位素特征的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经历富氧—缺氧—富氧的变化,指示赫南特期冰川事件和火山喷发共同造成了生物大绝灭并促进了有机质的富集,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沉积岩提供了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6.
胡艳华  孙卫东  丁兴  汪方跃  凌明星  刘健 《岩石学报》2009,25(12):3298-3308
扬子地台内奥陶纪顶部的五峰组到志留纪底部的龙马溪组间存在着多个粘土岩层.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粘土岩层为钾质斑脱岩,是火山喷发的凝灰质物质在海相环境沉积、蚀变的产物.这些斑脱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周缘,对理解奥陶纪-志留纪时华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相应的构造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采自扬子地台内湖北宜昌地区和贵州桐梓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界线剖面的斑脱岩层进行了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工作,旨在判定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矿物学研究表明上述岩石除了含有粘土矿物外,还含有石英、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中酸性岩浆岩中的常见矿物,属典型的钾质斑脱岩.本文利用在风化过程中不活动元素对斑脱岩的原岩进行了恢复,结果也表明其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及流纹岩等.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多数样品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很可能与北面早古生代秦岭洋的闭合过程中的板块俯冲有关,也可能是早古生代在华南板块东南缘外侧存在的一古老洋壳向华南板块的俯冲.有一个样品(YC0711)没有Nb的负异常,但是具有明显的Ti负异常,在Th/Yb-Nb/Yb判别图上落在岛弧区附近,其原岩可能是富铌玄武岩之类的特殊岛弧岩石.火山活动的峰期为晚奥陶世赫南特阶时代,与地质历史上第二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前人认为该生物灭绝事件与冈瓦纳冰川有关.考虑到华南以及欧洲、北美等地均出现大规模晚奥陶世-早侏罗纪钾质斑脱岩,奥陶纪-志留纪边界的火山事件是具有全球规模的,所喷发的岩石多是富含挥发份的中酸性岩,对大气圈和生物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火山活动很可能是造成晚奥陶世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和冈瓦纳冰川的主要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贵州桐梓县境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HirnantiaBed:AFA295-305)和"介壳层"(Shelly Bed:AFA306-311c)宜合并统称为观音桥层,皆归于奥陶系;对照宜昌王家湾,将观音桥层与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上部和N.persculptus带下部对比;确定观音桥层与龙马溪组之间缺失N.persculptus带上部、A.ascensus带和P.acuminatus带大部分的地层。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延至A.ascensus带甚至更高层位的观点应予以修正。靠近黔中古陆北缘的诸多地点,观音桥层的厚度虽有变化,均宜视为同期沉积,唯上覆地层时代不同。赫南特贝动物群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定底栖生物群落,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后的产物,指示了寒凉、海退、相对浅水、底域富氧的环境条件,有重要的时代、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长江三峡东部地区——宣昌王家湾、分乡和黄花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岩以及古地磁的进一步研究,联系当前世界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资料,再论了全球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初期笔石带和有关介壳化石的对比以及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划分问题,仍然主张将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划在pers-culptus带底部,并明确指出,就选择国际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层型剖面而言,宣昌王家湾剖面较之Dob’s Linn剖面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及事件年龄,对湖南桃源郝坪剖面的斑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五峰组顶部斑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2.2±8.1 Ma,该年龄反映了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火山活动的时代,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年龄(443.7±1.5Ma)相一致,同属晚奥陶世.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对于探讨晚奥陶世生物绝灭、沉积环境变化与年代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s of more than 40 elements in the No. 502 Ordovician-Silurian (O/S) bounda-ry section at Fenxiang, Yichang have been studied by RNAA and INA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bounda-ry bed, there is a distinctive Ir anomaly because the Ir concentration abruptly increases to 0.64 ppb.Furthermore, the I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abundance variation with some siderophile and sulphophile ele-ments. In the same bed of the O/S boundary section at Huanghuachang, Yichang, there is also a δ~(13)C excur-sion. These geochemical sig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terminal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extraterrestrial event, and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defining the O/S boundary between theHirnantia-Kinnella and G. persculptus Z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