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青油田高斜73断块油藏原油为生物降解的重质油,明显不同于高青油田开发区油藏的原油,在分析高青油气田成藏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研究生油陷类型及油源层演经入手,综合运用地球化学的原油-油源岩原油-原油对比方法,得出高斜73断块油藏的原油来自博兴洼陷沙四段油源层,为老区新块的油气藏探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油藏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和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而原油色谱指纹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以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原油色谱指纹参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铁边城、定边和姬塬井区之间相同层位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相差较大,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油藏流体不具有连通性。同一井区范围内,上三叠统延长组相同层段油藏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相似,相互间流体连通性较好,而下侏罗统延安组相同层段油藏之间的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大部分差异明显,表明它们之间的连通性较差。研究地区中生界油藏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油气运移过程有关,而且与油藏所在储层的古地理位置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原油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剖析尕斯库勒油田浅层(N_1-N_2~1)和深层(E_3~1)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划分原油类型基础上,用中性氮化合物作为原油运移的示踪性指标,追溯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路径;并利用含油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地层沉降热演化史,确定原油成藏期。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浅层与深层油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分别来自不同的油源;在浅层和深层油藏内部原油也并非来自单一油源。运移参数显示,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来自茫崖凹陷,沿油砂山大逆断层从构造东侧注入油藏。深层油藏有两个原油注入点,一是来自茫崖凹陷的原油从东北方向沿油藏北端的Ⅺ号断层注入,由北往南运移;二是从构造西侧的Ⅲ号断层注入。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在约9Ma前开始注入成藏,延续至今;深层油藏原油成藏期较早,为前29.5~3Ma。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3套烃源岩的质量和成熟度描述基础上,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研究,在达尔其油田内划分出成熟度有明显差异的低熟油和成熟油。油源对比结果认为它们分别由都红木组一段低熟烃源岩和阿尔善组二段成熟烃源岩所生。推测成熟度参数介于低熟和成熟之间的原油为混源油。通过原油混合试验和油砂连续抽提试验证实了混源油的推测。通过油藏剖面中不同性质油层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断层发育史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析认为不同油源原油的混合是控制该油田石油富集度较高的关键因素。此外,还分析了控制混源的断层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6.
油藏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伟  张居和  冯子辉  黄春艳 《沉积学报》2004,22(Z1):118-123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油岩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原油属于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条湖组原油主要来自芦草沟组烃源岩,属于近源成藏;部分原油(马49井等)来自下二叠统-上石炭统,属于源外成藏。中二叠统的源岩油藏分布主控因素主要体现在源和裂缝两个方面,有效源岩(主要体现在源岩成熟度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裂缝(构造裂缝为主)则是控制油藏产能的关键。因此,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勘探应围绕源和裂缝这两个方面进行,上述认识对油田中二叠统原油的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安组原油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岭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大陆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可是以往对马岭油田原油及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很少,原油的成因更多的依靠于地质推测。本文对采集于马岭油田的21个原油和鄂尔多斯盆地14个烃源岩的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原油形成于弱还原环境淡水湖相;原油的母质除了菌藻类外陆源高等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原油均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马岭油田原油的源岩为延长组烃源岩,特别是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南翼山油田浅层(N22)的油气来源和油气的运移路径,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技术和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原理进行运移参数的筛选和分析,综合各项指标认为,研究区的油气在西北和北北东各有一个注入方向,说明油气主要来自北边的小梁山凹陷,这与油源对比的结果相符。研究表明,含氮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的示踪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非烃技术探讨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的充注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尕斯库勒E13油藏原油中性含氮非烃化合物的分析,确认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效应显著.研究表明,E13油藏的主要油气注入点在背斜油藏的东北端,西侧翼为其次要的油气注入点.推测尕斯库勒背斜油藏东北方向的茫崖凹陷为其主要的油源区,尕斯断陷仅提供少部分油气.E13油藏的形成机制有其特定的地质条件,侧上式和断接式为其主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的二期充注,早期注入的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的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的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的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相似文献   

12.
乌尔逊凹陷为海拉尔盆地南部重要的含油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笔者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岩层,分析不同区域源岩发育特征及有机质丰度、类型等地球化学指标,评价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岩生油成熟期和成藏阶段,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量,来判断油气充注史,预测优先勘探潜力部位。研究发现,乌尔逊凹陷不同区域油源不完全相同,乌尔逊北部油藏源于南屯组泥页岩母质,乌尔逊南部区域除了南屯组泥页岩,还有铜钵庙组暗色泥岩生成的油流混入。乌尔逊凹陷具有两期成藏:第一期为伊敏组后期—青元岗组早期,原油由烃岩层排出、运移注入圈闭成藏;第二期为青元岗组后期构造活动使早期油藏原油重新调整分配注入新的圈闭成藏。综合分析认为乌北洼陷西侧、乌南洼陷东侧构造带为两个重要的勘探潜力带。  相似文献   

13.
陈君青  庞雄奇  庞宏 《地球科学》2016,41(5):821-831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侏罗系头屯河组油藏是最近几年发现的新油藏,原油横向运移研究极少.在对阜东斜坡侏罗系地层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油对比地化研究,综合分析了原油的二次运移.结果表明:阜东斜坡侏罗系头屯河组原油主要来自西部阜康凹陷的中-下侏罗统和中二叠统烃源岩的混源,原油自西向东对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进行充注.头屯河二段的地层厚度、砂地比、孔隙度和渗透率条件均好于头屯河三段和头屯河一段,可能为主要的油气横向运移的输导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濮凹陷桥口构造Q27井和Q55井原油、油砂抽提物和油气包裹体族组成和分子地球化学对比.可以发现:(1)油砂抽提物由于含蜡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低,其饱和烃、芳烃含量甚至比原油高,非烃、沥青质含量甚至比原油低;(2)Q27原油样与从同一井段内采取的油砂抽提物甾、萜烷分布特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表明采油井段的原油地球化学组成是不均一的;(3)两口井的油气包裹体甾、萜烷分子指标,包括油源指标和成熟度指标,与油砂抽提物和原油也均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在油气注入过程中原油的油源和成熟度是不断变化的。尽管该地区的原油均来自沙三段,但在不同时间注入的原油可能来自不同“亚层”或“不同分布区域”的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是成藏史的反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建渝  毕研鹏 《地球科学》1998,23(1):97-102
油藏中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不仅可以指示生油岩的类型,成熟度,而且可以映油藏的充注方向及成藏史,以济阳坳陷中的孤南洼陷和津洼陷为例,利用生物标志物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区分现不同成因的原油,并确定了不同的成熟阶段,孤南洼陷的油田中有分别生成于沙一段和沙三段的原油,利津洼陷的油田中则是来自于少三段和沙四段的原油,它们各自的成熟度指示成藏的期次和时间,沙一段和沙四段生油岩形成咸水环境,开始生烃早,对应于R  相似文献   

16.
原油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原油族群与组群的概念及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分析了造成同一族群不同组群的原油之间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成因.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藏内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受源岩有机相的制约外,还受到烃源岩的成熟度以及油气在成藏过程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地质色层作用、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的相控分馏作用、热蚀变作用、不同期次聚集的原油的混合作用、浸析作用和热化学硫还原作用等.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原油在运移、聚集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地球化学变化,划分原油族群以及在对造成不同组群原油组成差异的成因分析的前提下,才能客观地分析油气来源、进行油源对比,而不能以原油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性及其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作为油源对比的唯一依据.并介绍了原油族群划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非烃地球化学及其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或分子标志化合物是含氧、硫、氮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每一个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可能有多个骨架相似的含氧、硫、氮杂原子的非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迄今,饱和烃中常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非烃类型大都已能被识别.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成因理论研究和烃类生物标志物的生源研究,近十几年来,它们尚被应用于研究油藏地球化学, 原油的二次运移,古环境、古气候等领域,近年来,非烃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还有被用于油 -油对比和用键合在沥青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探索严重生物降解油油源的报道,总之,非烃地球化学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展而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小草坝古油藏是黔北坳陷新近发现的一个具有一定规模但还未被系统研究的古油藏。储层沥青的实测反射率值大于3.4%,甲基双金刚烷指数MDI大于65%,表明这些固体沥青已处于过成熟阶段,它们是早期聚集的原油经历了热裂解作用改造后的产物,目前已变成了焦沥青。通过与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岩孔古油藏中同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对比,发现它们在各类生物标志物包括链烷烃、甾萜烷及三芳甾烷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上十分相似,此时已无法据此分辨这两个古油藏中同体沥青的来源及异同,表明高演化固体沥青中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与此相关的参数在高、过成熟地区的油源研究中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它们在具有有机母质继承性的碳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小草坝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δ~(13)C值均大于-26‰,而岩孔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δ~(13)C值都小于-32%‰,其δ~(13)C差值大于-6‰,表明小草坝古油藏中的固体沥青不可能来源于具有轻碳同位素组成的下古生界烃源岩。相邻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源岩中干酪根的δ~(13)C值介于-27‰~-22‰之间,这与小草坝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δ~(13)C值十分接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可见,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较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可以为高演化地区的油源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区以上古生界烃源岩为油源的古油藏的确认,表明该地区还存在一个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非烃技术探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的充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尕斯库勒E3^1油藏原油中性含氮非烃化合物的分析,确认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效应显著。研究表明,E3^1油藏的主要油气注入点在背斜油藏的东北端,西侧翼为其次要的油气注入点。推测尕斯库勒背斜油藏东北方向的茫崖凹陷为其主要的油源区,尕斯断陷仅提供少部分油气。E3^1油藏的形成机制有其特定的地质条件,侧上式和断接式为其主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碳同位素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七十年代起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碳稳定同位素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同些应用主要包括确定源油的形成环境与形成时代;进行油/油、油/源对比;判别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关进行对比;判断天然气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