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982年度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及其他“重要”(significant)地震主要以文字叙述方式按月统计其发生的数字和发震地点,报道一些破坏性地震的灾情和造成的破坏或伤亡以及救灾情况,同时将这些破坏性地震的震源参数列出一览表附后。最后对全年的地震情况作一总的概述。此外,表中的“测定机构”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单位另列出英、中文对照表附在一览表之后,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2.
现将1980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成一览表,分为上半年部份和下半年部份在本期和另期刊载。表中“测定机构”和“资料来源”两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期刊杂志和通讯社,分列如下,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3.
1980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一览表的上半年部份已在本刊1981年第4期刊载,现再将下半年部份汇编刊载在本期。表中“测定机构”和“资料来源”两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专业单位以及有关期刊杂志和通讯社,分列如下,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4.
第五篇是1983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其他重要地震的综合汇编。文中按月统计了全年184次的发震数字及其发震地区;报道了其中67次破坏性地震的灾情及救灾情况,同时将这些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级等震源参数列出一览表附后。另对表中的“测定机构”附注了英文缩写字母的英、中文对照全称。  相似文献   

5.
2002年3月31日在台湾以东沿海附近发生里氏7.5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较严重损失。文章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包括震源参数、震源机制解、破坏、伤亡和发震背景。  相似文献   

6.
朱鹏宇  程佳  杜龙 《中国地震》2022,38(4):651-661
对地震伤亡人口的预测需要同时考虑地震破裂特征本身、灾区人口及其生活环境等特征,其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预测系统。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方法和1976—2020年间78次地震伤亡事件,构建了中国大陆地震伤亡预测模型,综合使用发震年代、发震时刻、发震季节、Ⅵ度及以上区域受灾面积、Ⅵ度及以上区域受灾人口数、震源深度、极震区烈度和震源机制类型等8个参数,对包括2008年汶川8.0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在内的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预测检验。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小地震的伤亡人口特征,除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外的7次地震伤亡事件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均在一个数量级上,对于2008年汶川8.0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预测值明显小于实际伤亡人口;其中玉树地震发震断层位于玉树州府结古镇之下,造成了相对较多的人口伤亡数量;汶川地震的伤亡人口数量不仅由地震直接导致,还包括了地震滑坡等次生灾害引起的伤亡数量。  相似文献   

7.
1999年1月25日哥伦比亚西部发生6.0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文章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内容包括;震源参数,破坏和伤亡,救援情况,发震背景及地震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每年度发生的全世界6级以上及其他“重要”(significant)地震,我们在平时积累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常是综合汇编成上半年和下半年两部份的一览表,先后刊登在第二年度的两期《国际地震动态》上,以供查阅参考。1981年度上半年部份一览表已刊登在本刊1982年第4期上。这样编排虽较详,但占篇幅较大。为节约篇幅和突出重点,对1981年度下半年部份拟改为主要以文字叙述方式按月统计这类地震的发生数字和发震地点,报道破坏性  相似文献   

9.
现将1981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一览表的上半年部份刊载如后(其下半年部份将在本刊的另期刊载)。表中“测定机构”和“资料来源”两栏内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期刊杂志和通讯社,在此表前分别介绍如下,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10.
据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1979年4月15日14时19分42秒(北京时间)在南斯拉夫门的内哥罗(黑山)共和国,即北纬42.3°、东经18.5°处发生了_S7.1级地震。该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伤亡。现根据4月15日至5月25日的外电有关报道,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灾情概况、地震趋势和地震成因等情况综合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根据 WWSSN 的长周期远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浅源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部分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明显地偏离双力偶模型,偏离的程度似乎与震源机制参数有关.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均分布在上部地壳范围内.由最佳双力偶模型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欧亚板块相碰撞,以及西藏高原向东移动的假设相一致.尺度关系分析表明,板内地震的应力降系统地高于缝合线附近地震的应力降.地震过程持续时间随着地震的规模而增长,但对于相同规模的地震,缝合线附近地震的持续时间长于板内地震.以上结果反映了大陆内部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的特征,并暗示缝合线附近地震具有与板内地震不同的发震环境和震源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0年第6期(总第18期)刊登了《1979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一览表》的上半年部分,本期再续登其下半年部分。为节约篇幅,表中的“消息来源”一栏,用下列各缩写英文字代表有关期刊电讯:GT=Geotimes(《地质时代》);EIB=Earthquake Information Bulletin(《地震情报通报》);E(?)S=《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SEC=中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速报目录》;HNA=新华社;FNA=外国通讯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文字叙述方式按月统计了1984年度全世界发生的6级以上及其他“重要”地震共137次,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列出每个地震,依次汇编报道了各震震源参数的发震时刻(除注明当地时间者外,均为协调世界时 UTC 或标准时 GMT)、震中位置(地点和纬、经度)、震源深度和震级(或烈度),以及震灾情况、地震成因等。有关“测定机构”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专业单位,另列出英、中文对照全称的附表,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根据 WWSSN 的长周期远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浅源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部分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明显地偏离双力偶模型,偏离的程度似乎与震源机制参数有关.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均分布在上部地壳范围内.由最佳双力偶模型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欧亚板块相碰撞,以及西藏高原向东移动的假设相一致.尺度关系分析表明,板内地震的应力降系统地高于缝合线附近地震的应力降.地震过程持续时间随着地震的规模而增长,但对于相同规模的地震,缝合线附近地震的持续时间长于板内地震.以上结果反映了大陆内部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的特征,并暗示缝合线附近地震具有与板内地震不同的发震环境和震源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汇编了1986年度全世界47次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情况,并按时间顺序报道各震的震源参数:发震时刻(除注明当地时间者外,均为协调时、UTC 或标准时间 GMT)、震中位置(地点和纬、经度)、震源深度和震级(或烈度)、震灾情况及地震成因等。有关“测定机构”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专业单位,另列出英、中文对照全称的附表,以供查阅。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外电讯报纸的新闻性报道、美国《地震情报通报》(E.I.B.)有关各期刊登的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国家地震情报处测报的地震资料和《地质时代》(Geotimes)有关各期“新闻栏”刊登的由美国史密森学会的科学事件警报台网测报的统计资料,结合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报的《地震速报目录》,将1979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成一览表,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部分在本期和另期刊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丹江口及邻区属低应力降地区。水库蓄水的附加引张应力效应可能使得丹江口水库中局部以引张应变为主的地区应变迅速增加,地震应力降高于该区一般地震原有水平、从而诱发地震。此外,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和震源机制的破裂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汇编了1985年度上半年全世界16次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情况,并按时间顺序编列报道各震震源参数的发震时刻(除注明当地时间者外,均为协调时 UTC 或标准时GMT)、震中位置(地点和纬、经度)、震源深度和震级(或烈度)、震灾情况及地震成因等。有关“测定机构”的英文缩写字母所代表的专业单位,另列出英、中文对照全称的附表,以供查阅。本年度未造成破坏的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未在本文列出,可参见本刊1985年第8、10期的“1985年1—3月和4—6月的全球地震动态”的附表。  相似文献   

19.
1997年2月28日伊朗西北部的阿尔达比勒省发生了破坏性地震,造成了重大伤亡和广泛的破坏,该震共破坏了110个村庄,使965人丧生,2600人受伤,约4万人无家可归,文章综合介绍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破坏,伤亡和救灾情况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活动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与我国地震活动性有关的地震资料、地震的地理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地震的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台湾地震的成因。表明了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