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km^2,受灾人口超过4600万,是唐山地震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时北至北京、南至广州、东至上海、西至曼谷,从震中到四面八方2000余千米范围内均可感受到地震波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2013年8月28日、31日,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5.1级、5.9级地震.为了查明此次地震的影响破坏程度, 进行了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考察并对震中附近断裂进行了野外构造地质剖面调查.两次地震在短时间内并在相近位置连续发生, 造成了此次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交界地震比以往同级地震的破坏程度要高, 地震烈度最高为Ⅷ级, 有感范围大, 5.9级地震宏观震中大致处在整个灾区破坏最严重的奔子栏镇争古村一带(28.20°N, 99.36°E), 距离地震微观震中约5.1km.等震线沿德钦-中甸断裂呈北西向分布, 近似为椭球状, 结合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现场断裂调查、震源机制解数据以及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初步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德钦-中甸断层, 其主要表现为一次以正断为主兼有左旋走滑错动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报》2008,82(12):1612-161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撼世界的特大地震。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緣龙门山断裂带,震级8.0,最大烈度11,地震影响的范围涉及10个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受灾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这次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37万多人受伤、4500多万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地震数据采集器位数,推算数字地震记录系统的动态范围,计算数字地震仪记录近震震级范围,分析如何提高数字地震仪记录最大近震震级范围。  相似文献   

7.
竖井变形破坏机理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毕思文 《地学前缘》1996,3(1):111-118
在竖井变形破坏工程调查基础上,从徐淮地区地质背景和工程动力特性出发,论述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该地区竖井非采动变形破坏的区域性、滞后性和层控性三大特点。根据竖井破坏形态、时、空展布特征和动力学过程,并依据不同特征提出了徐淮地区竖井变形破坏“三因素综合破坏”观点,即地质体薄弱部位、负摩擦力和水平荷载的综合作用。还进行了竖井变形破坏动力学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和三维线弹性、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对矿区初始地应力场和竖井与围土(岩)二次应力场,即地层失水沉降作用下,或水平地应力作用下,或失水沉降与水平地应力及重力共同作用下,研究土体浅部和深部变形时土岩与井壁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徐淮地区竖井变形破坏的机理。另外,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徐州张小楼千米竖井工程实例,从六个方面开展了竖井变形破坏规律及对策研究,为防治竖井失稳提出了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2008年云南盈江地震震害特点及抗震防灾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其中较严重的地震事件有3月21日在南部发生的5.0级地震和8月21日在北部发生的5.9级地震。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地震震害特点作了分析,从中得出了农村抗震救灾的启示。几次地震震中均位于岩浆岩区,未见地震断层。地震造成了大量民房破坏,其中3月21日地震对铜壁关乡有轻微的破坏,5.9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是勐弄乡部分村庄,微观震中所在的苏典乡房屋有较轻程度的破坏,油松岭乡江心坡村位于冲积平原,是烈度异常区。有2种原因致使盈江地震震害严重,一是地基地质结构差和力学强度低,如滑坡堆积层地基和易液化沙土地基;二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主要是建筑结构松散和建筑材料质量低劣。盈江地震灾害告诉我们,在农村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要加强房屋的抗震设防,加强对地震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倡地震保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附近海域总面积约463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面积达310万平方公里(包括巽它陆架等),紧邻中国的陆架范围达150万平方公里。沿陆架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沉积拗陷,总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其内新生代沉积层很发育,油气资源丰富。因此查明构造并探讨其成因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邻侧昆仑山2001年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藏铁路邻侧的地震地表破裂调查显示昆仑山2001年8.1级地震地表破裂明显呈水平左旋走滑性质,地震破裂带主要由NE向的张裂和NW向地震鼓包呈之字型沿昆仑山口断裂线性分布构成。青藏公路邻侧的地震破裂的实际左旋位移量为4.3~4.81m。地震的强烈破坏主要集中在地震破裂带上,在青藏公路附近见其影响范围可延至破裂带南北两侧10~5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地震滑坡的致灾范围是判断滑坡能否会对已有建构筑物造成损失、确定预警疏散范围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地震土坡破坏后的滑坡体大小和致灾范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SPH动力分析方法,结合弹塑性本构模型和固体力学控制方程建立了地震土坡破坏的动力分析模型;通过设置振动边界粒子和自由场边界粒子,实现了地震动加速度的施加以及自...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  相似文献   

13.
地震引起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破坏日益引发关注,研究地震构造与钻井破坏之间的关系对油田安全生产非常重要。2019年3月28日青海省茫崖地区发生一系列地震,最大震级达5.0级,震中位于柴西狮子沟构造,并且在地震期间狮子沟地区钻井发生破坏。结合高精度地震勘探数据与钻井资料,本文刻画了狮子沟地区的地震构造与井损点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钻井破坏的原因。研究表明狮子沟构造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由盐上滑脱构造与盐下基底卷入的正花状构造组成,两者夹有厚度不均匀的盐岩体。在地震中被破坏的钻井集中分布于狮子沟背斜北东翼,靠近盐岩体厚度最大的区域。钻井井损点大致位于盐岩体顶面的连面且平行于地层层面。震源机制解指示存在倾向南南东、倾角较陡、以逆倾滑分量为主、兼有左行走滑分量与倾向北东、倾角较缓、兼有逆倾滑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两节面,分别对应盐下基底断裂的分支断裂与盐上逆冲滑脱断裂。考虑到震源位置的不确定性,盐下分支断裂或盐上逆冲滑脱断裂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其中后者具有更大的可能性。钻井破坏的原因是同震断层活动造成的沿不稳定盐层顶面发生顺层剪切。因此,本文报道了盐构造环境下地震造成钻井破坏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统计分析了1900年以来大范围(东北及日本海沟地区)的深震与中国大陆强震及中国东北(指中国东北E41.5°~44.5°,N128.5°~133°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各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大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 Ms≥7.5浅震有着很好的同步性,今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发生7.5级以上强震的背景。中国东北深震与华北MLS≥6.0地震、华南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同步性,与南北带北段、中南段及天山地区的7级以上地震的同步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玉树7.1级强震,再次拉响人类防灾减灾的警报。 进入2010年,短短4个月内,全球范围接连发生7级以上地震:海地7.2级、智利8.8级、印尼亚齐省7.5级、中国玉树7.1级……地震的威胁不断拨动人类的神经,人们在最初的惶恐和惊惧之后,开始直面地震,开始思考未来的应对。  相似文献   

16.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各自特点不同。本文综合近年活断层填图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山西断陷带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地表破裂带及全新世古地震进行分析对比,讨论该区7级以上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强震发生时,依据当地的地形地物条件,破坏区的地表出现多样地面破坏现象,例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表陡坎、喷砂冒水等。在松散沉积物地区,许多地表破坏现象常反映震时的应力场特征。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震时出现的反映震源发震构造特征的地表破坏现象——地表破裂带、地表地震断层或地震形变带。  相似文献   

17.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玉树段,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度为23km,走向北西西—北西,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可进一步分为3段:西段呈连续延伸的左旋走滑破裂,在隆宝镇的"郭央烟宋多"附近(坐标:北纬33°03′11″、东经96°51′26″)最大水平位移达1.75m,可定为宏观震中;中段主要位于县城南侧,由多条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东段表现为逆冲兼左旋走滑。玉树地震除了造成大量房屋破坏外,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砂土液化及其引起的公路变形、地震滑坡、地震诱发水渠破坏及其链生土质滑坡和泥石流等。通过对内外动力地质灾害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8级地震,地震对青川县造成了巨大破坏,同时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本文以碾子村五社崩塌灾害点为研究评价对象,在工程地质条件、危岩体分布特征、变形破坏模式的研究基础之上,计算了研究区典型危岩体的稳定性及破坏概率。在野外滚石实验的基础上,运用专业软件模拟了失稳块石的运动轨迹,得到了落石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跳高及动能,并进一步确定了崩塌的影响范围。在野外调查和收集当地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对崩塌的易损性及风险性进行了评价,并根据灾害特点及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FLAC3D软件对某三级黄土边坡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首先分析了静力作用下该黄土边坡剪应变增量和坡面、坡内、坡顶不同监测点的位移;在此基础上进行动力分析,得出黄土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力作用下坡面上水平向位移明显大于垂直向位移,水平向位移从坡底向上逐渐减小;坡面处位移较大,位移在每级坡坡脚稍向上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剪应变增量由坡脚稍向上部位开始向周围扩展,范围明显增大,且随地震持时的增加剪应变增量增幅较大;塑性区变化显示该黄土边坡坡顶以拉破坏为主,坡脚稍向上开始以剪破坏为主并伴有拉破坏。黄土边坡对地震波具有临空面放大效应,地震波在坡体内传播过程中还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20.
张卫锋  张汝祥  李乾坤  曹瑾 《云南地质》2012,(2):211-214,207
盈江5.8级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范围、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隐患,提出有效防护对策、灾后重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