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胶东三甲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三甲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三甲金矿蚀变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2O-CO2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H2O-CO2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富CO2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常与早期H2O溶液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接近,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H2O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2O-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b.TOT,至液相)为280℃至416℃,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富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210—330℃,同期的H2O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3~377℃,成矿后(第Ⅳ阶段)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6—207℃。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CO2-H2O-NaCl型热液,成矿应力场转变导致的流体减压沸腾作用可能是三甲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杨国强  毛景文  吕林素  刘珺  杨静 《地质学报》2008,82(11):1540-1546
土外山金矿位于海南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的北东端,属于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矿体主要分布在剪切带下盘的混合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原生包裹体主要以气液包裹体为主,含CO2包裹体较少,成矿流体属于NaCl-H2O型热液体系;早、中、晚三个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40~320℃,210~260℃,180~240℃,盐度分别范围为8%~10%,4%~8%,3%~8%,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点。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成矿温度和盐度呈规律下降。  相似文献   

3.
杨国强 《地质学报》2008,82(1):1540-1546
土外山金矿位于海南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的最北东段,属于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矿体主要分布在剪切带下盘的混合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原生包裹体主要以气液包裹体为主,含CO2包裹体较少,成矿流体属于NaCl- H2O型热液体系;早、中、晚三个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40~320℃,210~260℃,180~240℃,盐度w(NaCleq)分别范围为8%~10%,4%~8%,3%~8%,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点。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成矿温度和盐度呈规律下降。  相似文献   

4.
甘肃阳山金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类型   总被引:16,自引:19,他引:16  
西秦岭造山带内的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矿床受 EW 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碳酸盐-千枚岩-板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流体成矿过程包括:形成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组合的早阶段,形成石英-黄铁矿-毒砂和石英-毒砂-黄铁矿以及石英-碳酸盐-辉锑矿-自然金组合的主成矿阶段,形成碳酸盐-石英网脉的晚阶段。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以含 CO_2包裹体为主,CO_2含量为7.3%~21.5mol%,均一温度集中于270℃~300℃,盐度<3wt.%NaCl eqv;主阶段发育纯 CO_2包襄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 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10℃~270℃,盐度集中在<2 wt.%NaCl eqv 和3~5 wt.%NaCl eqv 两个范围;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10℃,盐度<3 wt.%NaCl eqv。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多样性、相似的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的双峰特征均指示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其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为210℃~375℃,压力为85~222MPa;赋矿断层的阀门式活动导致主阶段流体系统交替于静岩和静水压力之间,成矿深度为8.5km 左右,成矿流体系统发育在早侏罗世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矿床地质特征类似于卡林型金矿。但赋存于蚀变花岗斑岩中矿体既非造山型,也不同于卡林型,成矿流体具造山型矿床特征。因此,阳山金矿可能代表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建议称为"阳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阿拉善碱泉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阿拉善西部碱泉子金矿床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分析,并分析了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发育程度不太好,且粒度偏小,包裹体大小多为2.0~8.0μm,包裹体类型有气液二相盐水溶液包裹体(Ⅰ型)和含CO2三相包裹体(Ⅱ型),且以前者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2.5~308.6℃,平均249.1℃;盐度为2.07%~9.21%,平均6.03%;成矿流体的密度为0.65~0.93g/cm3,属于中温低盐度低密度范畴;压力平均值为21.86MPa,对应的成矿深度平均值为2.19km,属于中浅深度范畴。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岩浆水,并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水-岩反应、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碱泉子金矿金在容矿空间中卸载并富集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庙山金矿床原生流体包裹体分为4种类型: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33~378℃之间,峰值区间分别为180~200℃和220~260℃;盐度介于0.2%~44.6%之间,峰值区间为3%~6%。激光拉曼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主要为CO2、H2O及少量CH4;包裹体群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N2、H2O、CH4、C2H2和C2H6,液相成分主要为Na+、K+、Ca2+、F-、Cl-、NO3-和SO42-,其中K+/Na+为1.55~2.75,F-/Cl-为0.02~0.03。矿化石英脉中,流体的δ18OH2O值介于-2.39‰~2.14‰之间,δDH2O值介于-51.2‰~-45.9‰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后期混入大气降水。依据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区内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及同位素资料,认为近南北向断裂是成矿流体运移通道和金富集沉淀的场所。在断裂破碎带中,高温高盐度成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引起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降低,压力变小,使得流体中的金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7.
金昌金矿位于海南岛西部戈枕韧性剪切带北东段,属碎裂蚀变岩型金矿。据矿石结构和构造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将热液成矿期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且中阶段为金成矿的主要阶段。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示,早、中阶段原生包裹体以含CO2包裹体为主,晚阶段发育水溶液包裹体。上述三个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80~324℃、211~303℃和147~259℃,盐度范围分别为6.20%~9.98%NaCleq、1.74%~10.73%NaCleq和0.18%~10.11%NaCleq,指示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为特征。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成矿流体属于典型H2O-CO2-NaCl流体体系。利用不混溶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计算得到主成矿阶段包裹体捕获温度为330~360℃,捕获压力为130~150 MPa。综合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发生的流体沸腾与相分离为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北部砂宝斯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襄体激光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研究其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另有少量含CO2 三相和纯CO2 包裹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N2,CH4,CO2和H2O.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56℃~365℃(平均267℃),流体盐度介于5.4%~6.3%(平均5.9%),流体密度为0.82 g/cm3~0.87 g/cm3(平均0.86 g/cm3);成矿晚期辉锑矿阶段流体包襄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64℃~224℃(平均182℃),流体盐度介于7.2%~8.3%(平均7.7%),流体密度为0.93 g/cm3~0.96 g/cm3(平均0.95g/cm3);成矿后期石英大脉阶段漉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29℃~253℃(平均184℃),流体盐度介于5.4%~11.2%(平均7.6%),流体密度为0.88 g/cm3~0.98 g/cm3(平均0.95 g/cm3).从主成矿期、成矿晚期到成矿后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降低、盐度增加、密度增大,表明随着流体的演化,变质流体逐渐减少,而地层建造水增加.主成矿期流体压力介于62 MPa~73 MPa(平均65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6.3 km~6.9 km(平均6.5 km).砂宝斯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应属造山型,其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9.
对印度尼西亚金马石金矿的普穗蒙古、金巴克和金盆维特3个矿段的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包裹体类型简单,以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属于NaCl-H2O流体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40~320℃之间,盐度峰值为14%~17%;流体密度峰值为0.85~0.95 g/cm3,流体的压力值介于4.1~46.8 MPa之间,相应的成矿深度为150~1730 m,总体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点。根据地质特征和矿石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推断,金马石金矿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可能属于斑岩-(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体系;Au沉淀以流体混合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沂沭断裂带中段地区金矿的成矿温度和物质来源,对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内方解石、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这2类金矿中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有单一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等3种类型;其冰点温度为-2~-8.6℃,盐度w(NaCleq)为3.39%~12.39%;其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为107~550℃,可分为125~160℃、177~230℃和260~330℃3个温度峰值集中区,分别反映了以中温石英为代表的早期成矿阶段(260~330℃),以中低温石英和方解石为代表的中期成矿阶段(177~260℃)和以低温方解石为代表的晚期成矿阶段(125~160℃)。沂沭断裂带中段地区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矿条件与鲁西金矿相似,而不同于胶东的金矿。沂沭断裂带是鲁西和鲁东构造区之间的一个转换断层,从流体包裹体的特点来看,该断裂带内的金矿与鲁西平邑地区的金矿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王钏屹  王琦崧  疏孙平  张静 《地球科学》2018,43(9):3126-3140
金窝子金矿床位于晚古生代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碰撞带南缘的北山裂谷中,属于造山型矿床,目前该矿床成矿流体时空演化及成矿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不同成矿阶段、不同海拔标高的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矿物共生组合及脉体穿插关系,金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黄铁矿-石英阶段(早阶段)、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中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晚阶段),金矿化主要发育在中阶段.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发育两种类型:NaCl-H2O包裹体(W型)和CO2-H2O-NaCl包裹体(C型),前两个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晚阶段只发育W型包裹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的峰值分别为200~300 ℃、160~240 ℃、120~180 ℃,盐度依次为1.4%~14.8% NaCleqv、0.4%~14.5% NaCleqv、0.2%~7.6% NaCleqv.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由CO2-H2O-NaCl体系向NaCl-H2O体系演变,完全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呈现出降低趋势,表现为由中温、中低盐度、富CO2的变质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贫CO2的大气降水演化的趋势.矿脉垂向上的均一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低-高-低"的特点,可能与成矿流体多期次叠加有关.自矿区西南向东北包裹体均一温度逐渐升高,成矿深度逐渐增加,反映了矿区东北部可能为热源中心,表明矿区东北部应具有深部找矿前景.包裹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及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流体的混合可能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周云  黄惠兰  于玉帅  李芳  谭靖 《地球科学》2021,46(4):1248-1268
为了解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和成矿元素迁移机制,深入揭示成矿机制,指导该地区的下一步找矿勘探工作,对黑钨矿、锡石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红外显微测温及LA-ICP-MS原位分析.显示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绿柱石、黑钨矿中发育流体-熔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最高可达760℃.早成矿阶段流体均一温度为360~500℃,盐度主要为28.4%~41.5% NaCleqv,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80~450℃,盐度主要为3.0%~20.0% NaCleqv.,晚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120~280℃,盐度为0.4%~6.6% NaCleqv..LA-ICP-MS分析表明,超临界流体开始出溶时,W、Cu、Mo等元素优先富集于富挥发分气相中,Pb、Zn、Sn、Fe、Mn等元素则更倾向富集于高盐度卤水相中.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燕山期浅源花岗岩,钨锡成矿作用始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和富CO2等特征.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流体的出溶,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不混溶作用,不混溶相分离过程中,成矿元素选择性迁移,在各相中进行不均匀分配.流体不混溶、水岩反应、流体混合和流体冷却作用是导致该矿床钨锡矿物沉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福建紫金山金铜矿明矾石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秀  王翠芝 《现代地质》2014,28(1):42-50
福建紫金山金铜矿位于紫金山矿田中部,受火山机构控制,其矿化特征是脉状隐爆角砾岩发育及蚀变分带明显且严格控制相应的矿化。以隐爆角砾岩脉为中心,从内向外,从上到下,依次为硅化带、明矾石化带、地开石化带、绢英岩化带。硅化带控制着上部金矿体,明矾石化带控制着下部高硫化型铜矿体。明矾石可分为4种产出类型,分别为蚀变岩型明矾石、与铜-硫化物共生的明矾石、脉状明矾石和粉末状明矾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1)明矾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属于NaCl-H2O体系;(2)成矿流体密度为0.5~1 g/cm3,均一温度集中在200~360 ℃,盐度小于20%,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体系;(3)从蚀变岩型、与铜-硫化物共生型、脉状明矾石到粉末状明矾石,其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4)成矿压力多集中在40×105~160×105 Pa,估算其深度为500~1 600 m;(5)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沸腾和不混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赣中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笔者对主成矿期石英和硫化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O-S 同位素研究。 结合野外矿体产出形态, 可以将研究区划分出3 期成矿作用, 早期以矿囊状为特征, 与围岩无明显的蚀变现象, 主成矿期为大脉状, 与围岩发生云英岩化, 成矿晚期可见含矿石英晶洞。 主成矿期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 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固三相包裹体 ; 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80 ℃ ~280 ℃(峰值为190 ℃ ~210 ℃), 盐度为7.86% ~20.22% NaCleqv (峰值为11%~17% NaCleqv ), 结合前人对赣中石英脉型黑钨矿中的黑钨矿测温结果, 推测大王山形成于中温、中高盐度;石英包裹体δDV-SMOW 值介于- 93.1‰~-72.5‰, δ18OH2O 值介于0.9‰~3.4‰, 石英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关系图显示成矿流体混入了低温、低盐度的流体相;δ34S 值介于-1.3‰~+1.9‰之间, 表明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深源岩浆。 结合前人研究显示, 黑钨矿较石英早结晶,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 大气降水参与成矿, 硫源与深部岩浆有关。 赋矿碱长花岗岩中见有W-Mo 多金属矿囊和细晶岩、伟晶岩脉, 其成岩时间和成矿时间一致。 指示了大王山钨多金属与围岩碱长花岗岩具有一定的亲源性, 并且岩浆-流体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导致W-Mo 多金属矿沉淀的主因。  相似文献   

15.
赣南淘锡坑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淘锡坑钨矿是赣南一个重要的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矿化阶段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单一水溶液相H2O-NaCl(Ⅰa型)、富液L+V两相H2O-NaCl(Ⅰb型)、两相H2O-NaCl-CO2体系包裹体(Ⅱa型)和三相H2O-NaCl-CO2包裹体(Ⅱb型)。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80~370℃,具有多峰态分布特征,可识别出140~190℃,200~250℃和340~360℃几个峰。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对较低,一般<8w(NaCleq)%。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方法获得四组包体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同一包体组合内不同包体的盐度、均一温度及密度基本一致,而不同包体组合中包体的盐度、均一温度及密度则相差较大,显示出不同包体组合所捕获的流体存在较大的差异。Ⅰb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分布在329~355℃,214~240℃和141~189℃三个温度区间,经压力校正后的捕获温度分别为400~425℃,275~300℃,210~260℃。这些特征表明,淘锡坑钨矿至少存在三期热液流动,其中前两期为成矿期的热液活动,第三期(次生包体)为成矿后的热液活动。根据Ⅱ型包裹体的CO2部分均一温度与最终均一温度计算出成矿流体的捕获压力67.3~97.8 Mpa,平均压力74.8 Mpa,按静岩压力换算成成矿深度为2.59~3.77 km,平均为2.88 km。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狮子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成分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狮子山铜矿成矿流体为H2O-NaCl体系,包裹体分三大类: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液体包裹体(W型)和气体包裹体(V型)。S型包裹体为气液固三相包裹体,子矿物多为石盐,加热时常晚于气相均一为液相。均一温度范围广,在192~570℃之间,盐度在31.2%~69.63%NaCleqv之间,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的存在说明有深源流体叠加;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98~583℃之间,盐度低至中等,在3.55%~22.98%NaCleqv之间;V型包裹体为高温(平均454℃)低盐度(平均9.54%NaCleqv)包裹体;矿区高温阶段不同相比的S型、V型、W型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相同,说明成矿流体经过沸腾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滇东南南秧田钨矿床位于老君山钨锡多金属成矿区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华夏板块与三江褶皱系的结合部位。钨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赋存于南秧田组,根据不同的矿物组合及穿插关系,可划分出三种矿石类型,即矽卡岩型矿石、石英脉型矿石和碳酸盐型矿石。对南秧田不同矿化类型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后发现该矿床主要发育4类流体包裹体:富液相两相包裹体(Ⅰ类)、富气相两相包裹体(Ⅱ类)、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Ⅲ类)和纯气相包裹体(Ⅳ类)。矽卡岩型矿石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于176~311℃,盐度变化于0.2%~10.9%NaCleqv。石英脉型矿石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于200~395℃,盐度变化于0.4%~11.3%NaCleqv。碳酸盐型矿石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变化于201~395℃和2.6%~11.3%NaCleqv。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属中高温度、中低盐度流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组分主要为H2O,含少量的CH4。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δD值范围为−80.2‰~−78.3‰,δ18O水值为6.8‰,石英脉阶段成矿流体的δD和δ18O水值分别为−93.7‰~−79‰和6.5‰~7.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水,并可能经历了强烈的去气作用,或者存在不同程度地层有机质、大气降水和孔隙水的混入。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呈正相关关系及H、O同位素特征综合分析,本研究认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是引起白钨矿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为查明成矿流体特征,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碳酸盐脉(均为碳酸盐-黄铁矿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80~600℃、w(NaCl,eq)=4.48%~18.79%;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5.09%~9.73%;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36%~72%。综合分析认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其与斑岩型矿床的中高温、高盐度流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地堡那木岗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余昌涛 《地质科学》1982,(3):309-314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特征的观察和测温,对矿床的成矿温度、压力和成矿介质的性质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盘古山钨矿是一个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在赣南地区的钨矿床中尤为著名。本文在详细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主成矿阶段黑钨矿-黄铁矿-石英脉和黑钨矿-辉铋矿-石英脉中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做了显微测温及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复杂,不同类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差异较大,反映了复杂的流体特征;包裹体组合复杂,各类型包裹体常叠加在一起,不同分布特征的包裹体组合的均一温度存在明显区别。其中NaCl-H2O气液(Ⅰ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00~370℃,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温度区间,即270~370℃高温区、230~270℃中温区及100~210℃低温区;盐度均10wB%NaCleq.,主要集中在1wB%NaCleq.和4~6wB%NaCleq.之间。相对而言,含CO2三相(Ⅱ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普遍高于Ⅰ型包裹体,主要集中在220~250℃、260~350℃之间;而盐度相对较低,集中在2~5 wB%NaCleq.之间。所有这些包裹体特征都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多期次性,可能反映本区存在多期次的矿化作用。利用含CO2三相包裹体的部分均一温度与最终均一温度计算出成矿流体的捕获压力36.3~97.8 Mpa,平均压力72.2 Mpa,按静岩压力换算成最小成矿深度为1.4~3.76 km,平均为2.78 km。对各类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中除水、CO2外,还含有少量的CH4和N2。盘古山钨矿的各类流体包裹体的综合特征研究表明,流体的不均一捕获作用可能是盘古山钨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