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设间距对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工鱼礁在海中不同的布局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通过水槽与风洞模型实验很难对组合鱼礁流场全局进行观测,为此提出1种基于CFD原理的人工鱼礁流场特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流速条件下布设间距对方形组合礁体流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较好地反映了人工鱼礁周围上升流和背涡流的分布情况;当两礁体布设间距为1.5倍礁体尺寸时,所产生的上升流高度达到最大值;当布设间距为1倍/时,其上升流的影响面积为最大;当布设间距为1.5倍时所产生的背涡流效果最好;两礁体之间的最佳布设间距应为礁体尺寸的1~1.5倍.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该结论可为人工鱼礁实际投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雷诺数为200时不同间距比G/D和直径比d/D情况下的圆柱绕流现象。根据模拟结果分析G/D和d/D对圆柱体的涡脱落形态,大、小柱体的升力,阻力系数和St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涡脱落形态随着G/D和d/D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形式,在G/D小于临界间距比时呈现单一涡脱落形态,在G/D大于临界间距比时,呈现双旋涡脱落形态;临界间距比随着d/D增大而增大。在临界间距比附近大、小柱体的升力和阻力系数值及St数变化较大,大、小柱体的St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St随着d/D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双振子流致振动潮流能转换装置,基于ADINA软件对上游圆柱固定、下游圆柱横向振动的串列双圆柱流致振动,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文献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并分析了不同因素(间距L=1.5 D~8.0 D、流速v=0.4~0.75m/s及相应流速v下的雷诺数Re=2.88×10~4~5.76×10~4)对下游圆柱流致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间距影响双振子尾流模式和下游振子振动形式;间距L=5 D~7 D范围内下游振子达到最大振幅,比单圆柱涡激振动增大50%。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分析山东省典型区域填海造地现状的基础上,对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填海造地有效性综合评价领域进行了尝试应用,包括构建填海造地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以山东烟台、威海、潍坊、青岛和日照5个典型区域为例进行填海造地的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如何发现多要素海洋环境时序数据中蕴含的由自然现象导致的异常模式,进而实现对海洋事件发生的有效预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海洋环境时序数据异常模式挖掘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首先计算出多要素数据间的相似性矩阵,通过多维标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投影降维,将投影结果通过密度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生成时序MDS聚类视图,表达多要素数据的时序特征,用于发现多要素叠加后的异常模式;其次,再基于相似性矩阵计算每个要素熵值,生成与时序MDS聚类视图对应的多要素信息熵视图,表达每个要素在时序上的不确定性,用于确定不同要素对异常模式的贡献度;最后,针对异常模式,提供由对应原始数据投影生成的焦点平行坐标视图,进一步的分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强弱和数据内部具体的变化趋势。将本文方法应用于东山台站(23.9N、117.5E)、遮浪台站(22.6N、115.5E)附近海洋数据,发现数据由台风造成的异常模式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证明本文提出的多视图可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具备发现多要素时序数据蕴含的异常模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开发海洋的主要方式是填海造地,填海造地必然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为做到以较小的海洋环境影响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海洋经济效益,有必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填海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到填海建设与创建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填海造地的需求日益旺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步入大规模填海开发阶段,填海造地活动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科学地引导填海造地开发活动,避免盲目的填海活动破坏重要的海洋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安全区。文章收集并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等方面的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海域空间资源的填海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最后,文章指出填海造地活动不宜在海洋资源环境敏感区进行,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维护海洋本底资源环境的生产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南省海洋强省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推进,海南省用海需求持续增长,用海规模不断扩大,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步增加,海南省填海造地活动逐年活跃,这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然而填海造地用海活动也产生了很多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对海南省填海造地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填海造地对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控制填海总量、严格填海造地计划、提高填海成本、完善填海监管和细化填海审批5个方面,对海南省填海造地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海不同波浪要素条件下波浪滑翔机翼板参数设计的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大气和海洋全球再分析数据集(ERA5), 对南海不同季节以及台风经过时的波高波周期进行统计。并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南海不同波浪要素条件下翼板最大偏转角度、转轴位置以及翼板间距对波浪滑翔机水下翼板平均推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 波高越大, 翼板最大偏转角度也应相应增大, 才能保证翼板获得更大的推力; 在南海波浪要素条件下, 翼板转轴位置选取在翼板前端1/5处较佳; 适当增加翼板间距能够提高翼板获得的推力。通过对翼板被动摆动进行仿真, 得到了翼板在不同参数设置下产生的推力, 为波浪滑翔机翼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肖康  许惠平  叶娜 《海洋通报》2013,32(6):685-694
福建填海造地在给福建省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海岸线的长度,进而对海洋环境系统可能会产 生多方面的影响。分别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多时相遥感数据(Landsat TM/ETM+,MODIS)、海温实测数据和陆地气温实测数 据,揭示出海岸线的长度和海洋水质参数(海表温度、悬浮泥沙浓度) 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试图讨论围填海活动对海洋环境 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开发利用致使福建省大陆岸线逐年变短,并且对福建近岸海域的海表温度和悬浮泥沙浓度造成一定 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方体人工鱼礁流场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彦  赵云鹏  崔勇  董国海 《海洋工程》2012,30(4):103-108
采用无干扰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针对中空型正方体人工鱼礁,选取3个不同的来流速度6.7 cm/s、11.0 cm/s和18.0 cm/s,研究了该模型单体(90°和45°)和组合(平行和垂直)工况时的流场效应。结果显示,单体90°迎流时上升流的规模和强度大于45°迎流,但产生的缓流区和背涡流的规模远小于45°工况。横向组合中单个鱼礁模型产生的流场效应较强于单体工况。纵向组合中,第一个迎流鱼礁在不同间距时内部流速分布和单体时较为相似,间距为1.0L时流速大小与单体最为接近。第二个迎流鱼礁内部基本上未出现回流区域,水平流速较单体时明显减小,但随着间距的增加流速值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方型人工鱼礁体水动力特性受礁体布设间距变化的影响,通过物模实验实测了开口比为0.3的方形开口双礁体在布设间距为1.0L、2.0L时周围特征点的流速及礁体受力,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双礁体在布设间距为0.5L、1.0L、2.0L、4.0L时的水动力场,通过分析得到了礁体上升流特性参数、阻力系数随布设间距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数值模拟方法是可行的;模拟工况下,随着布设间距的增加,双礁体产生的上升流区体积逐渐减小,阻力系数逐渐增大,流场效应较好的布设间距为0.5L、1.0L、2.0L。研究结果可为礁区布局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水平,以我国海洋环境安全现状和国内外应急保障标准化研究进展为基础,结合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保障处置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实际业务流程,通过材料搜集和广泛调研,借鉴其他行业构建标准体系的经验和准则,研究制定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内容,明确了基础通用、管理机制、数据产品、技术方法、系统建设和应用服务6类子标准体系要求。结果表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标准体系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效支撑了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雷诺数条件下,布设间距和摆放方式对三圆管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影响。研究显示:采用FLUENT软件模拟,雷诺数能较好地反应人工鱼礁上升流和背涡流的分布情况,上升流的规模和强度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加,背涡流随雷诺数变化的趋势不明显。三圆管型人工鱼礁横向组合方式下,2个单位礁布设间距等于礁体尺寸时,获得的上升流和背涡流的规模和强度最大;纵向组合方式下,2个单位礁布设间距为礁体尺寸的1.5~2.0倍时,获得的上升流和背涡流的规模和强度最大。在不同实验流速和波况下三圆管型人工鱼礁的抗滑移系数、抗翻滚系数均大于1。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反应布设间距对礁体周围流场效应的影响,可为人工鱼礁的实际投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人工鱼礁组合可以有效改善投放水域的流场效应,提高投放水域底层与上层水体之间的扰动。通过使用并行大涡模拟模式及被动示踪物模块,并通过调整人工鱼礁布设间距,研究了在不同背景流速条件(0.1、0.5、0.6和1.0 m/s)下,在不同的横向间距(1L、2L、3L)(L表示人工鱼礁的边长)或纵向间距(1L、2L、3L、4L、5L)情况下,方型人工鱼礁对上升流体积、营养盐的抬升和垂向涡黏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布置条件下,单排布置下的三块人工鱼礁形成的上升流体积大小与来流速度成正相关,体积随来流流速增加而增大6.4%~80.5%;在同一流速条件下,上升流体积大小与纵向布置的间距成正比,与横向布置的间距成反比;在横向布置条件下,当来流速度为1.0 m/s、布设间距为1L时,上升流体积参数最佳。总体来说,上升流体积参数、示踪物浓度差和垂向涡黏性系数均显示横向布置优于纵向布置,相较于布设间距,来流速度是影响上升流体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模拟海洋大气腐蚀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玲 《海洋科学》1985,9(5):24-28
本文以不同浓度的天然海水、人造海水和氯化钠溶液对五种钢材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天然海水喷雾模拟性和试验重现性为最佳,腐蚀形态与海洋环境腐蚀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福建省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加,在各类用海方式中,填海造地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最大的。本研究对2002-2011年审批的填海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福建省沿海各地填海造地项目的实际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项目用海审批、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做好项目用海的跟踪管理和服务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事故风险不断增大,而国内外在危化品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尚不完善。本研究针对危化品泄漏入海事故的特点,构建了危化品泄漏事故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技术路线,参考相关技术规范和文献资料,明确了不同类别海洋环境敏感程度的划分原则,提出了危化品泄漏事故等级和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环境质量要素,探讨了不同评价等级下调查范围、站位和频次等的设定方法。获取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后,提出了基于有序二元对比定权的综合指数法评价危化品泄漏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为危化品泄漏事故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飞  金茹  王在峰 《海洋通报》2019,38(4):429-437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域使用活动,全面准确掌握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特征对于海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填海造地海域使用过程出发,将填海造地活动划分为在填区、成陆区、建设区,并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判别提取2008-2015年期间沿海地区填海造地影像,并结合海岸地貌特征和开发利用类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5年期间累计填海造地201 738.56 hm2,填海在填区、填海成陆区、填海建设区面积分别为44 607.00 hm2、100 949.65 hm2、56 181.91 hm2;总体空间分布上填海造地在部分地区呈集聚分布态势,与海岸地貌类型紧密关联,低潮出露潮滩海岸填海造地有109 614.38 hm2,河口海湾区域填海造地可达132 767.41 hm2;港口+工业、城镇+旅游两种组合类型是沿海地区典型的填海造地区域开发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20.
深海钢悬链立管触地点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深海钢悬链立管(SCR)在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利用非线性弹簧模拟立管与海床触地点的耦合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钢悬链立管的动力特性参数;时域动力响应分析获得不同工况下触地点及典型部位的位移、弯矩和应力时程.比较分析表明:浮体垂荡运动对触地点的应力状态影响较大,触地点附近存在钢悬链立管动力响应过程中的位移极值点和弯矩极值点.所提方法为触地点区域模拟分析提供了新思路,给出的分析结论对钢悬链立管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