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安徽省铜陵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以矽卡岩和斑岩型矿床为主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广泛产出的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沙滩脚矿田位于该矿集区的东部,出露沙滩脚、桂花冲和姚家岭岩体及其不同规模、不同矿化类型的铜、金、锌等矿床,岩体对成矿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田内的沙滩脚、姚家岭、桂花冲3个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期查明沙滩脚矿田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及成岩构造环境。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3个岩体具有准铝质特征,均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弱的负Eu异常,富集Rb、Th等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姚家岭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40.4~140.9 Ma,沙滩脚岩体形成时代相对较早(141.4~144.1 Ma),桂花冲岩体形成相对较晚(138.3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笔者认为沙滩脚矿田的这些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伸展环境,是由来自于富集地幔的分异的碱性玄武质岩浆与地壳易熔组分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混合后分期侵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楼亚儿  杜杨松 《地球化学》2006,35(4):359-366
安徽繁昌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广泛发育燕山期侵入岩。侵入岩的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至花岗岩,但以花岗岩为主。岩石富含钾长石,SiO2、K2O含量明显比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要高。锆石SHRIMP法测年表明繁昌板石岭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25.3±2.9)Ma,滨江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24.3±2.5)Ma,铜陵侵入岩(鸡冠石花岗闪长岩、小铜官山石英闪长岩)的SHRIMP年龄分别为(135.5±4.4)Ma、(139.5±2.9)Ma,因而确定繁昌侵入岩的形成比铜陵岩体至少要晚十几百万年。岩石的全岩主元素以及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繁昌地区的板石岭岩体和浮山岩体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类,而滨江花岗岩体是岩浆演化到最晚期的产物,形成于与A型花岗岩类似的构造环境,因而暗示125Ma左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强烈伸展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对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135~140Ma)与晚期(约125Ma)左右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花岗闪长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安基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06.9±0.9)Ma, 代表了岩体形成年龄, 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安基山岩体的形成明显晚于铜陵等地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 揭示出宁镇地区中酸性钙碱性岩浆活动及其成矿响应是中生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另一期成岩成矿事件; 宁镇地区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107 Ma左右的钙碱性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区内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宁镇地区钙碱性中酸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对应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拆沉减薄事件;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拆沉从130 Ma左右开始, 可能一直持续到107 Ma以后.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位于铜陵断隆区与繁昌断凹区的过渡部位,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锌金多金属矿床,也是铜陵矿集区中迄今发现的首例大型锌金多金属矿床。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姚家岭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体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工作,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1.4±1.7Ma(MSWD=0.78,n=19),代表成岩年龄;选取了该矿床金属矿物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模式年龄范围为141.2±2.1Ma~141.6±2.7Ma,平均年龄为141.4±2.4Ma,可代表热液成矿作用的时代,与成岩年龄一致。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为早白垩世早期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是铜陵断隆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铜陵断隆区具有进一步寻找锌金矿床的有利前景。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特大型锌金矿床。本文介绍了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姚家岭辉钼矿模式年龄为140.3±2.0~143.0±2.2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1.43±0.85Ma,MSWD=0.78,等时线年龄为142.5±1.6Ma,MSWD=1.2,表明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并与铜陵矿集区其他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一致。样品中Re含量介于0.2421‰~1.346‰,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岩浆。矿床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的第一期成矿期,处于中国东部区域构造—动力机制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6.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位于铜陵矿集区东部,其形成与小青塘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然而,前人对该岩体的研究仍较少,为了深入认识姚家岭矿区的成矿作用,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的方法,对花岗闪长斑岩及锆石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K2O/Na2O比值为0.68~1.02,为I型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锆石具有明显的环带结构,Th/U比值为0.34~1.20,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锆石的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41.0±1.7 Ma,说明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的εHf(t)为-22.5~-9.2,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 639~2 620Ma,表明形成花岗闪长斑岩的岩浆是古元古代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研究还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的结晶温度为558~739℃,成岩压力为50~250MPa.  相似文献   

7.
鲁西地区中生代有2个岩浆活动时期,中侏罗世岩浆活动规模较小,形成铜石杂岩体,锆石SHRIMP U Pb年龄167.9-183Ma,加权平均值为(175.7±3.8)Ma;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范围较广,生成多种岩石系列,形成济南—埠村—邹平—淄博金岭一带杂岩体和沂南县铜井、莱芜、蒙阴虎头崖、临朐铁寨等杂岩体,锆石SHRIMP和LA ICP MS U Pb测年结果为128-134Ma。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铜陵及其邻区的中生代侵入岩极其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本文通过对该区已获得的高精度成岩年龄数据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岩带划分并提出了可能的岩浆作用模型.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时间集中分段、空间分带明确,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庐枞带、铜陵外带和铜陵内带...  相似文献   

9.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多金属矿产地,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作者广泛收集了前人对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观察和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该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①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35 ~ 147Ma),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沿近东西向深断裂呈带状分布,浅成侵入产出,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②依据Q-A-P图解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3类中酸性闪长质岩石,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③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④3类侵入岩可能是地壳深部带状岩浆房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深部岩浆房中的带状岩浆层可能是由于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所致;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镁铁矿物及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⑤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区域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侵入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地幔加厚之后的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陵地区是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区内铜金多金属矿床与晚中生代 (燕山晚期) 岩浆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往研究认为,铜陵地区侵入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集中于147~135 Ma区间, 结合最新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发现,铜陵地区还存在部分锆石U-Pb年龄介于132~124 Ma间的侵入岩。因此,将铜陵地 区晚中生代侵入岩划分为早、晚两期,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文章系统对比和研究了铜 陵地区早、晚两期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产状、空间分布等地质特征,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比长 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宁芜地区和庐枞地区火山-侵入岩,认为铜陵地区晚中生代早晚两期侵入岩分别形成于陆内 挤压-伸展过渡和伸展的构造应力背景之下,晚期侵入岩是早期岩浆房中的岩浆再次侵位和深部地壳进一步熔融岩浆侵位 形成的,与之相应的成矿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姚家岭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十五"至"十一五"期间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812地质队在安徽铜陵矿集区发现的一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产于姚家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内灰岩捕虏体群(带)中。矿体主要以脉状、似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捕虏体上下接触带及裂隙带。为受深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锌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2.
王允 《江苏地质》2020,44(3):265-270
荷花山大型铅锌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是该矿集区内最新类型的典型矿床。矿区出露一套以砂页岩、硅质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岩地层,由F1断层、F2断层、褶皱和朱村断陷盆地以及热液共同作用,使早—中三叠世灰岩中发育构造溶解垮塌角砾岩,矿体赋存于其中。通过沉积成矿、热液成矿和岩浆作用等成矿规律的分析,认为荷花山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前景,荷花山铅锌矿床受晚期岩浆热液的影响,铅锌进一步富集。荷花山铅锌矿床与沉积作用和热液作用关系较密切,岩体侵入对荷花山矿床进行了破坏和改造,并形成少量的闪锌矿和方铅矿。荷花山矿床位于铜陵矿集区内,其成矿规律与矿集区其他矿床的成矿规律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独特的成矿规律丰富了铜陵矿集区的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13.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铜陵矿集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该矿床可分为2个成矿期,早期为铜(金、锌)矿化,晚期为锌(金银)多金属矿化,以后者为主.多金属硫化物期以大量发育多种不规则脉状和角砾状矿石为特征,发育硅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矿化受张性构造控制,矿物组合为富铁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石英(包括玉髓和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中生代发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大爽组底部火山岩年龄为155.2±1.4 Ma(MSWD=0.83),显示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并不限于白垩纪,火山喷发至少于晚侏罗世就已经开始;岩石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钾玄岩系列;基性岩石、中性岩石与中酸性(酸性)岩之间不具有同源演化关系,基性岩石来源于富集地幔,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中性岩石可能来源于先存于下地壳深部的新元古代岛弧岩石,中酸性(酸性)岩石来源于地壳,中酸性岩浆与酸性岩浆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岩石总体形成于地壳幕式减薄环境,而其弧岩浆岩特征主要反映源岩属性。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南部地区城安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东段江南隆起带内,是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代表性岩体之一。1∶50 000“城安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发现该岩体为一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构成了皖南地区岩石类型复杂的独立复式岩体,它是探讨该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过程的“窗口”,前人对该岩体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其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皖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物质来源提供年代学以及矿物学方面制约和实物佐证。运用锆石U-Pb年代学(LA-ICP-MS)和电子探针(EPMA)方法,精确测定城安岩体主体岩性(花岗闪长岩中核部年龄和成岩年龄)。通过对岩石中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含量的分析,讨论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岩石成因。结果表明:城安岩体中花岗闪长岩核部年龄可分为两组,818~740 Ma和222~204 Ma,分属新元古代拉伸纪—成冰纪和中生代晚三叠世,前者对应前寒武纪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事件,后者推测可能与大别造山带折返过程相关。岩体成岩年龄为151.0±2.8 Ma (MSWD = 0.91),表明岩浆结晶冷却年龄在晚侏罗世。城安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在680±55 ℃,压力范围在0.21~0.30 GPa,深度在6.93~9.90 km。该岩体形成机制主要为地壳物质部分融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