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引发了梅州市政府推动客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思路和政策导向.从3个层面分析了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及开发现状,提出梅州市"一都三品"的开发构想及近期开发的切入点和从旅游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最后提出从点、线、面上整合优势资源,突出梅州客家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交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陆大道  陈明星 《地理学报》2015,70(2):179-18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核心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本文着重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阐述了对这个规划产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以及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保持一致。中国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付出的环境污染代价巨大,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自然资源的支撑力面临严重的困难。城镇化是具有明显交叉学科特性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在城镇化研究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需求,还非常需要对这一重大领域进行深入的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区域开发的新思维,将对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文中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城镇化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方法,在分析县域城镇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对县域城镇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认为推进县域城镇化过程中要明确主体功能区定位,并在规划布局、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实现县域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论述了农村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兴旺,城镇才能兴旺;经济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提高。同时,要以人为本,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区规划,构建农村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创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2,(7):17
湖北省民政厅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暨"三抓一促"活动以来,在厅党组坚强领导下,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区划地名工作改革创新,努力服务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加强城镇化调研与规划,为全省改革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根据全省"两圈一带"、推进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步惊人,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城镇化冒进、土地流失、资源环境破坏的问题。为此,"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在新常态化下健康稳定地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分析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了对中国城镇化4个特征的认识,并在中国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加强认识中国城市化规律性的问题,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重大策略的新思路,确定了中国应实施以人为本、改善环境、和谐城市、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常态化下,应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规划,提升质量,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河南省城镇体系整体加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而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又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首先,以河南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城共126个单元为基本分析单位,采用城镇密度法和分形理论研究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果显示:河南省城镇体系呈现城镇密度分布不均、中心指向性集聚等特征。其次,从豫中、豫北、豫西、豫东、豫南五大区域层面,采用不平衡指数法分析区域间城镇化差异,探讨土地、产业、经济、人口等要素的优化调控。最后,结合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城市群等发展契机与机遇,提出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自身优势、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城镇建设等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战略高度统筹全省各城镇的发展定位,是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全国城镇化加速前进时期的到来,各种城市问题也相继出现,这就对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分析云南省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结合当前的城镇发展形势,提出进一步完善规划以促进全省城镇体系的快速、和谐发展的建议:重视乡村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对外贸易与合作;统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熊鹰 《热带地理》2007,27(2):139-143
从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出发,以长沙县为例,研究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区域总体用地结构、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并从科学编制城镇用地规划和强化用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对策,为合理调控城镇发展与用地,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义彬 《地理科学》2008,28(3):439-444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为旅游资源,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策划和开发,把农艺展示、田园风光观赏、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是经济欠地达地区。梅州市农业旅游是在农业庄园的基础上、在"三高"农业观光旅游成功案例的示范和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雏形阶段——兴起阶段——蓬勃发展三个阶段,已经发展成为梅州市旅游业的支柱和品牌。分析梅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农业旅游发展特征,剖析其发展存在问题,探讨促进其农业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对经济欠发达山区"三高"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万源 《热带地理》2007,27(4):379-384
在把握梅州城市近千年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梅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剖析其空间形态演化的成因。受河流的阻碍与切割、行政建制的变迁与政府导向、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城市的职能转变与规模扩张等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梅州城市空间形态呈"块状-星状-纺锤形-圈层状"演化。梅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嬗变要满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分散组团状空间形态将是梅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也可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在阐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改革政府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国有企业产权转换和机制转换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辽宁沿海地区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后,其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城市化水平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推进、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四种适合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9,38(1):13-22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和渐进式规律,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一步到位”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向渐进式、由诱发“负效应”向释放“正能量”、由被动性向主动型、由“地为本”向“人为本”的战略转型。考虑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因地制宜、因类指导,可将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Ⅰ)、粮食主产区(Ⅱ)、农林牧地区(Ⅲ)、连片扶贫区(Ⅳ)、民族自治区(Ⅴ)共5大高质量发展类型区和47个亚区。未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包括:增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同性,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质量;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全过程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量力而行,以特取胜,规范建设特色小镇,夯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高质量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作者认为,除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的结构转换、城乡间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技术进步这些影响全球城市化发展的4大基本动力之外,中国城市化发展还存在着其他独特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有:行政中心的辐合效用、政策因素、行政区划变动、大型项目建设、外资带动、人口密集区的自发促进和诸如国防、边贸以及旅游等特殊因素的影响等。之后,作者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灵  刘春腊  周长青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② 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③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④ 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⑤ 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⑥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表征其空间结构和组织演变的城镇建设用地具有明显“群态化”特征。借鉴群落生态学理论,利用城镇用地开发速率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978—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形态变化和集聚状态进行探讨,提炼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的群态化演变模式。研究结果显示:① 随着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表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逐渐跃迁的层级变动特征和明显的区域分异,汇合成群态化发展的“量”的物质基础。② 在空间发展上,城镇建设用地斑块趋于紧密、均衡,其形态变化由分散、无序逐渐变为集中和规整;在空间集聚上,城镇建设用地热点区向大城市集聚,逐渐打破城市行政界线,呈组团式发展态势,催生出群态化演变的“质”的提升。③ 在40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独立发育模式、优先生长模式、组团嵌套模式和圈层共生模式,最终形成“群内有群、多重嵌套”的群态化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群态化的演变过程,重新解读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一现实规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平军  罗宁 《地理科学》2021,41(6):1019-1029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基于主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对2005—2017年间中国西南经济核心区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城镇化结构质量及其驱动力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重庆与成都的城镇化结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且在持续增长中;成都的城镇化结构质量明显高于重庆,这与因地形、发展阶段、城市定位而限定的重庆“主城区现代化大都市+非主城区广大农村地域”、成都现代化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② 城镇化驱动因子呈现多元化、阶段性与差异性特征,行政力和市场力起主要作用;其次是内源力和外向力,但外向力正处在一个不断弱化的过程,反映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特征;③ 基于取平均值的城镇化子系统及其系统耦合协调性分析,可有效避免当前城镇化耦合分析中因各子系统指标选取个数不等而带来的失真、不准确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吉林省新型城市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吉林省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之路,从而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宏观背景下,客观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吉林省新型城市化未来发展重点是加强长吉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完善城镇体系,构建“一群三组团”的城市体系格局,形成职能分工明确、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的城市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荣成  赵玲 《地理科学》2004,24(5):535-541
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和运输化的逐步发展而相应演化,其发展伴随着人口、产业、城镇、信息等要素在空间上的大规模集聚和扩散。特殊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演进过程。作者在论述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特点及其城市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哈大交通经济带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城市化响应机制,探讨了哈大交通经济带城市化响应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格局,并提出了城市化有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