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萨哈林地震引起的反思1995年5月27日23时03分(当地时间),一次M7.6直下型大地震袭击了萨哈林北部地区。此次地震与阪神大震灾一样具有震动范围窄,破坏性强的特点。在涅夫捷戈尔斯克镇,19栋5层公寓在地震的一瞬间倒塌,住房多半是石油管道维修和采油...  相似文献   

2.
重复地震及其在人工探测中的潜在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研究了地球物理学家在重复地震(Doublet)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针对天然重复地震数量少,区域分布有限,观测被动等问题,本文通过野外实验研究了人工震源信号的可重复性。由于人工震源位置已知,可随时主动激发,提出以此构建精确的人工重复地震,对于提高重复地震方法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利用人工重复地震进行大尺度的地震探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乌拉特前旗爆破与地震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5月,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带出现中小地震记录明显增多现象,在此期间,该区高速公路施工,新增许多爆破点。选取1~5月乌拉特前旗发生的45次地震事件,通过对模拟地震波形与数字地震波形对比和爆破与地震的震相分析,共识别出爆破5次,占该区地震总数的11.1%,排除人工爆破导致乌拉特前旗“窗口”中小地震记录增多的可能性,表明地震“窗口”中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相似文献   

7.
浅谈芦山地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刘超 《地震学报》2013,35(3):285-295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破裂区覆盖的范围,目前可认为它是汶川地震迄今最大的余震.鉴于地震序列的判定是对地震现象的唯象的描述,有相当的任意性,对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根据经验判定地震的类型,即使目前看"主震说"提出的4条"论据"明显缺乏说服力,"余震说"比较有说服力,但最后都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定论".作者认为,相对于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能"定论"、甚而在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未必能"定论"的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问题,应当更为关注芦山地震的发生引出的一些重要的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防震减灾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用古地震序列数据评估数值模拟得到的长期人工地震目录的准确度是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开发了计算人工地震目录与古地震序列匹配度的平均绝对误差法和余弦相似度法,并将其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获得了与该地区古地震序列数据匹配较好的人工地震目录.基于匹配较好的目录,本文还计算了海原断裂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发生大地震后,大地震在区域四条主要断裂的迁移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以上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评估人工地震目录与古地震序列的匹配度;(2)与未进行匹配的人工地震目录的迁移概率计算结果比较,通过古地震数据匹配的人工地震目录的计算结果更优,即更接近于基于古地震数据计算的地震迁移概率;(3)当大地震在海原断裂上发生后,海原断裂再次发生大地震的概率最大,约为47%,其次是香山天景山断裂,约为23%~27%.本文对评估基于动力学数值模型产生的长期人工合成地震目录的准确度做出了调查与探索,为区域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地震”引起的讨论一、引言地震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不仅要有确切和形象的名词,更主要的是要具有实质内容的概念,从而名正言顺地指导和评价我们所从事的实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对地震与防震、预测与预报以及防震减灾工作内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偏见。本...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控制地震概念和用时间反转方法实现非均匀地壳中波的聚焦,从而实现动力触发地震的思路。采用了有限元动力学仿真技术,研究了在波的遍历模型、线性不均匀的介质、以至非线性介质中的时间反转,探讨了在潜在震源区域人工聚能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这种聚能是可行的,在考虑介质非线性的条件下,波能量至少可以近似地聚焦。  相似文献   

11.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人工爆破检验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精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15年6月珠江口海陆联合地震构造探测项目人工爆破资料,采用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3种常用地震定位方法,对6次人工爆破事件进行分析,将定位结果与已知爆破位置进行对比,验证地震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当地震定位数据满足台网分布方位均匀度ΔU≤0.35、次空隙角(S_(gap))≤160°时,广东地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优于3 km。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震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7,17(2):184-194
通过对台海海峡7.3级地震序列研究表明,该地震是一次板内的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确定此次地震是NW走向断裂的走滑正断层错动;震区地震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与我国东南沿海成一体性,表明属于我国东南涡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震前出现多项地震学异常。震兆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本次地震有一寂的可预测性,根据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认为近期东南沿海的一系列中强震活动属于该带第五活跃幕的地震群体活动并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福建省地震构造人工地震爆破观测”项目中跨越海峡人工爆破科学实验的现场夜间拍摄任务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人工地震爆破现场夜视成像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应用检验了方案的可行性.它为地震现场全天候的灾情收集能力做出了有益尝试,填补了现场夜间信息收集能力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利用背景噪声进行地震成像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背景地震噪声提取格林函数,即通过一对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来近似台站间的格林函数,并进一步通过地震成像获取地下结构的认识,成为最近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叙述了其发展背景及过程,然后分别从四个角度,简要介绍了目前对其物理原理的解释.如果该方法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不再依赖于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而仅仅利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便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该方法将会大大促进地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丽  石耀霖 《地震》1997,17(2):133-141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大陆构造构体为参照对象,对大陆地震的成组孕育和发生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6×8弹簧-滑块-阻尼器组合单元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理论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与实际地震较类似的人工地震图像,如模型中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轮回怀,在地点上有条带性,并在不同轮回中有条过移的现象。模型中应力变化十分复杂,但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概略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18.
北京顺义4.0级地震和震后首都圈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华平  马丽 《地震》1997,17(4):411-416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的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生震群活动。这次地震活动是顺义及其附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余震最多的一次。这次地震后应注意今后几个月京西北、张家口附近发生Ms5.0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引起新马德里地震活动的断层系曾在公元900±100年、公元1450±150年以及公元1811~1812年引发了在短期内成丛的大地震。由于测定液化特征年代的不确定性,新马德里过去这3次事件的时间间隔,可以短至200年和长达800年,平均500年。在理解新马德里地震带晚全新世历史及相应的断层系的现代构造运动方面所取得的这一进展,是通过对遍布于新马德里地区250多个场点的数百个地震引起的液化特征的研究而得到的。我们已经发现的证据表明,史前的喷砂与1811~1812年地震期间形成的一样,可能是在时间上密集成丛的或地震序列的多次地震所产生的复合结构。由喷砂的空间分布、大小以及它们的沉积单元,我们对每一地震序列中的地震推断震源区并估计震级,并由此描述断层系的详细行为特征。表明断层破裂是复杂的,地震带的中心分支于公元900年、公元1450年以及1811~1812年都发生过非常大的地震。根据200年的最小复发率,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下一次1811~1812年类型的事件可能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震资料与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障诊断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动态系统的外部特征来判断系统内部是否发生故障及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时间和大小。由于故障诊断技术在监测及诊断故障的思路上和地震预报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把故障诊断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报是可行的。由于该模型与其他数学模型一样,需要有较多的学习过程,所以历史地震资料在该模型中有重要作用。而其中的鲁棒性故障诊断模型在抑制各子模型的个性,凸现其共性方面有其特有的性质,所以把它作为一种综合模型,能抑制各子模型的个性,突出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共性,从而提高预测的精确性。本文根据一个实例,说明了这种综合性模型的可行性。在文章的最后,由信息量的分析,说明了模型的鲁棒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