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外地下水监测用采样设备大致分为4类:取样筒式采样器、惯性式采样器、气体驱动式采样器和潜水电泵式采样器。取样筒式采样器原理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受监测井井径、采样深度影响较小;惯性式采样器外径小,可应用于小口径地下水监测井,采样深度可达到90 m;气体驱动式采样器结构较复杂,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大部分地下水监测井,采样效率较高。潜水电泵式采样器采样效率很高,适应井径较大。  相似文献   

2.
论地下水水质监测中的布点与采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地下水水质监测中的布点与采样地下水水质监测系统的误差来源于布点、采样、保存与预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环节。现代化水样保存分析方法的改进使大多数污染物及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可探测下限能达到10-6级或更低。另外,由于地下水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使得地下水水...  相似文献   

3.
温州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温瑞平原为监测重点,近年来监测范围逐步扩大至平阳、苍南地区,监测方式由单一的人工监测向自动化监测发展,安装了10台地下水水位水温自动监测仪.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监测井布设缺少统一规划,同时破坏严重,许多用于监测的生产井停用,造成了监测数据的不连续性,需要布设专门的地下水监测井.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监测井布点和采样,是地下水污染调查的重要部分。由于污染场地的规模较小和其特殊性,很多区域地下水污染普查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污染场地。本文结合地下水的分布及运动特征,从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经济性五方面,阐述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布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通过探讨国内外地下水采样的规范和要求,总结出适用于我国污染场地的地下水采样技术。  相似文献   

5.
赵连才  张威  杨静  张金萍  李鹏  金速 《地质与资源》2005,14(1):61-62,77
根据辽宁省地质、水文地质、地貌单元特征,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现代科技发展进程,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从以地下水环境监测为主,逐步向地质灾害监测方向扩展,监测内容从单一的地下水监测扩展到地质灾害监测.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随时调整完善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以国内外最新发展的3S技术为依托,以监测采集的数据为主要信息来源,进行实时环境监测、分析,实现环境监测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久荣  韩征  林沛 《城市地质》2011,6(4):1-3,35
地下水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水文地质工作,北京市进行地下水监测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网现状技术特征,提出了监测井空间分布优化与自动化监测设备优化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监测效率与精度,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关基础性资料和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持续受到关注. 由于抗生素含量一般为痕量级, 对地下水样中抗生素的采样提取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法建立了原位富集地下水中抗生素的采样方法, 成功富集了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 同时, 应用超高效液相三重串联质谱法建立了分析地下水中26种典型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优化了提取条件. 结果表明, 整套采样及测试方法对地下水中抗生素分析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地下水原位富集采样时间20~30 d为宜, 26种抗生素的仪器检出限为0.002~0.074 ng/L, 平均回收率为47.7%~94.6%, 精密度4.45%~10.84%. 薄膜梯度扩散法原位富集采集地下水中抗生素的采样方式操作简单, 结合三重串联四级杆液相色谱能够实现地下水中抗生素的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首期施工安装了11个新的长期专门监测孔;对73个现有监测孔进行了维修并安装了孔口保护装置,安装了28套水位自动监测仪,初步实现了地下水水位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9.
武美才 《地下水》2006,28(4):63-65
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是水利建设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忻州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1)
概述了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性,从三个方面简介了我国地下水监测现状;对已建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取得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地下水站网补充完善、水位监测精度、地下水水质采样与检测、地下水水量监测、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