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王仰麟  杨新军 《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
新兴的景观生态学正在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运用景观空间异质性理论,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开发区域的旅游景观进行生态分类和区划,是将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新尝试。文中以云南安宁市为例,在景观类型的基础分析和景观生态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生态区划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和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同时考虑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并确定区域旅游的重点开发带(面)。  相似文献   

2.
蒋依依  王仰麟  彭建  杨磊  张源 《地理研究》2006,25(6):1134-1142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由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和购物五个子系统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将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结合以综合评价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划分为5种状态。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均小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两者所构成的区域总生态足迹也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说明旅游区社会经济发展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②在旅游生态足迹各子系统所表征的旅游活动中,交通和购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③旅游活动和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旅游垃圾是人类旅游活动的伴生物、旅游业的副产品,也是旅游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梅里雪山风景区生态脆弱,远离城市,位置偏僻,其环境的脆弱性使旅游垃圾影响更加显著,梅里雪山的垃圾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影响到当地藏族村民的正常生活,从微观层面研究在生态脆弱地区、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社区背景下的旅游垃圾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旅游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研究已证明,旅游目的地存在大量的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由于贸易的存在,旅游者发生在目的地的消费所对应的环境冲击并不是全部由这一区域所承受,因此将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生态足迹与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两类.不可转移生态足迹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必须要承受的由旅游活动带来的生态压力;可转移生态足迹反映了可以通过贸易等方式向其它地区转移的生态压力.新模型有利于测度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的真实压力.以张家界为实证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6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5.
黄逸恒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2153-2162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政治生态学以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政治因素为研究内核,成为不同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立足点,深化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空间性和政治性。论文首先通过对西方政治生态学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政治生态学根源于早期环境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理论,并与地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对近30年西方地理学与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育、生态身份与微观政治及生态客体与能动性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相关研究对中国地理学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旅游消费行为和偏好等旅游市场研究是旅游理论发展与操作实践的核心内容,而代际研究能很好地解释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文章通过对代际理论发展及其在旅游研究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从代际理论内涵、代际划分和代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代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国外从代际理论视角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既注重代际之间差异的横向对比,又重视同个代不同时段的纵向分析,还关注年龄、代群、周期性外部事件等对游客旅游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增强,科学的实证分析也为旅游开发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未广泛展开,既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又缺乏严谨、科学的实证探索。因此,当前中国在应用代际理论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时,应明确中国代际划分、辨析旅游消费行为,开展代际理论与区域差异耦合研究,拓展代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时空尺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丰富,总结其演变过程利于把握该领域现状与趋势。本文从城市化文献视角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在研究成果、研究子领域、研究主题、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从2005年起中国城市化文献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呈加速增长的态势;资源领域的国土资源和产业子领域,生态领域内经济子领域和环境领域内气候和城市环境子领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土地利用"和"热岛效应"一直是最热的关键词,分别占全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0.15%和0.09%,"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则是近期热点;主要理论涉及生态学、数理模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其中生态足迹理论从2002年起一直占据主流,STIRPAT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综合理论模型是近期热点理论;依方法来源和主要应用领域将1992-2011年主要方法分为4类,即统计类(65.17%)、系统类(13.11%)、机理类(11.79%)和测评类(9.93%)。灰色系统分析和R/S分析近年来常见的方法。由此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热岛、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等大尺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对城市环境健康等微观尺度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相对不足;以STIRPAT和多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为代表,综合自然和经济理论采用系统建模方法评价和模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②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③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④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⑤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留科  曹新向 《热带地理》2003,23(3):289-293
旅游开发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一些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思想和景观保护意识,造成了景观资源的退化和对保护对象的破坏.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景观变化的不可逆性和景观结构与功能等原理,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规划,对景观结构进行生态化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生态旅游容量,对旅游规划管理者、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教育,加强环境管理等的生态管理,能够促进  相似文献   

10.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冰川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冰川分布偏远、进入性差、旅游活动专业性强等因素制约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冰川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从冰川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冰川旅游发展效应、气候变化对冰川旅游的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冰川旅游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冰川旅游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冰川旅游研究应基于资源学和地理学科特点,以旅游地域的人地关系演化为着眼点,从冰川旅游的资源基础、景观价值评价与适宜性开发、冰川旅游发展模式、目的地管理与社区建设等方面构建研究框架,指导中国冰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In the er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TE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keyword discrimination of TES,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and tourism ecological health,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bases of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as data sources to systematically comb and analyze TES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is basis. This analysis found that research in the TES field presents four main characteristics. (1) 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 of “germination -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and a relatively standard research framework of “evaluation - influencing factors - early warning - regulation” has been formed. (2) The empi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is distinct. (3)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scale dominance and a large-scale surge. (4) The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combin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hot spots of T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deepening TES research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hresholds, early warning and regulation,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construct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 mechanisms between tourism and ecology, and realizing the longitudinal deepening and interconnection of scal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旅游业快速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等问题, 开展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助于优化旅游地生态服务功能与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将其分为起步探索、快速发展与巩固深化3 个阶段。其次, 分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可接受改变极限、旅游生态足迹分析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第三, 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与发展水平、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与规律、旅游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居民与游客的影响感知、旅游地低碳化发展、旅游企业的影响等7 个方面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对中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证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运用潜力备受质疑。论文选取美国14家国家历史遗址公园为例,采用旅游研究中较少使用的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高斯多峰分析法拟合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发现: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利用四参数Logistic曲线的上弯点、拐点、下弯点能定量的划分出旅游地的起步探索、发展、巩固、停滞阶段,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能拟合旅游地的衰退或复兴阶段,这回答了学者们对生命周期阶段难以定量划分的质疑。根据旅游地停滞期之后的发展趋势还能归纳出该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类型;高斯多峰分析法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拟合成一个个波动的高斯峰,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旅游地演进的波动特征;将高斯多峰分析法与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起来,不仅能定量划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还能准确地描述在生命周期阶段内的波动情况,甚至分析各生命周期阶段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应用到了旅游产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产泛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尺度和空间集聚角度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应用主要从地方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在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和组成合作的“集群组织”;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而且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而实践中则强调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组织者对于推进集群内部企业合作性竞争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也仅是政府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因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应尽快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声景学及其在旅游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音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活动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地地方感知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旅游者完整深刻的旅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从旅游地理研究的现状来看,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旅游设施空间配置、旅游形象塑造构建、目的地营销拓展等方面,研究者普遍关注了旅游系统中的视觉要素,对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要素却关注得较少。基于此,在对旅游系统中声音要素进行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声景学及其相关理念引入旅游研究的范畴,为研究旅游系统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和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指出了拓展现有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声景学的引入,对完善和深化旅游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文辉  白冰  张茵 《地理科学》2019,39(11):1814-1821
居民不规范行为危害性极大,传统相关研究多基于社会交换视角,存在一定局限。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人们的不规范行为上存在一定优势,但鲜有应用于旅游研究。以社区问题明显的李坑、思溪两村落为例,结合相对剥夺理论对居民不规范行为的成因和形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与传统研究不同,发现居民不规范行为与其对旅游负面影响的纵向感知并无直接关系,而主要与横向剥夺感相关。研究表明,相对剥夺理论或可作为居民旅游态度和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并在预防和管控旅游地社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2019年资助的560项旅游类课题为数据来源,对课题立项的时空分布、承担单位、负责人等进行统计分析,构建由6个主类和15个亚类组成的旅游地理问题分类体系,运用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法,总结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格局和热点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至2019年间,自然基金委对旅游类课题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总体呈先缓慢、后迅速增长、再大幅提升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资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点,课题依托单位明显优势集中,课题承担人则呈离散分布;旅游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交通等研究主题热度逐渐减弱,旅游者行为和感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地空间、典型旅游地保护和开发、旅游生态环境等主题热度明显上升,在此基础上对各热点主题历年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更新和拓展了以往同类研究发现,对旅游学者进行研究选题和课题申报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时性旅游废弃物演化规律及生态影响研究是制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利用1979—2018年相关统计资料与团队实地调研数据,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进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共分为1979—1987年持续上升、1988—1996年小范围浮动式下降、1997—2005年剧烈振荡以及2006—2018年趋于稳定四个阶段。(2)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来源及构成占比随着当地垃圾处理方式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固体垃圾的足迹占比最多且达到52.18%~97.99%,并从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随着黄山风景区旅游经济增长,区域资源利用效益持续升高,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4)黄山风景区的实践表明成熟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不断改进的卫生治理措施可将旅游废弃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为其他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生活服务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旅游城市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根据城市发展的综合性目标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密切对应理念,构建生活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23个典型旅游城市数据,运用TOPSIS模型评价2010~2016年典型旅游城市的生活服务水平,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旅游城市生活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6年中国旅游城市生活服务水平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城市排序比较稳定,珠三角和长三角旅游城市的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未达到生活服务的高水平阶段;旅游城市在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和开放共享层面的评价得分逐步上升,公共服务和出行设施的评价得分下降明显,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和出行设施的增量建设不足;大多数城市生活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来自出行设施、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并且在出行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上的障碍度仍有增大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杨兴柱  殷程强 《热带地理》2022,42(5):813-823
在旅游发展快速驱动下,旅游地人居空间正处于多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功能理论为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理论与新范式,也为中国典型地域环境下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与调控开拓了新思路。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的概念演变、评估体系、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和适应性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层面,研究视域逐渐关注高质量人居空间的多样化需求。2)空间变化特征方面,更多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区域整体描述、中观尺度的村镇重点分析到微观住宅内部空间深入探究的空间转变。3)驱动机制层面,研究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2个层面来判定驱动因子。驱动力变化呈现初期“自然资源基础决定空间功能类型”,中期“产业发展引领空间功能转型”,后期“人居环境自然舒适追求”的阶段性特征。4)适应性调控层面,研究对策主要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优化物质空间组合实现。最后,建构了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研究三阶段的演进路径,提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构建更全面的多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多元主体之间多功能诉求的耦合权衡机制,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功能转型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