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地震活动标度ΔF对大华北地区MS≥6.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标度ΔF大多在震前1~2年出现超出一倍均方差的异常;运用该方法还对河南及邻区ML≥5.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了探索,同样,中等地震震前也有一定的异常反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宁夏及邻区1970~2015年14次M_S≥5.0地震前的中短期弱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该区域M_S≥5.0地震的前震、广义前震特征,具体研究了空区、条带、信号地震和前兆地震等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各种异常的地震预测指示意义,并给出了宁夏及邻区直接前震的识别与判定标准。此外,还分析了内蒙古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M_S6.2地震前与2015年4月15日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前弱震活动特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新疆乌恰单台小震记录数据,分析了在■范围内M_L≥1.0的小震月频度的变化及其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同时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预测效能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1)当乌恰地震窗小震月频度≥175次/月,即出现异常高值时,多数3个月内其后均有M_S≥6.3强震发生。(2)小震月频度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发震或高值—低值—发震。(3)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南天山西段震情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1)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2)华北地区M_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_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3)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_S≥5.0、M_S≥5.5与M_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4)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统计学上的χ~2检验方法对华东地区M_L≥4.0地震平静进行了统计检验,得出在较高的置信概率下可以将平静时间T≥140天作为平静异常的判别标准。总结了华东地区自1970年以来出现的平静异常,并分析了其对应中强地震的情况。研究表明,M_L≥4.0地震平静异常是华东地区中强震前的一种普遍现象。62.5%的平静异常后发生了M_S≥4.5地震;绝大多数平静异常前存在着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多次活动增强后连续发生了平静异常且之后发生了M_S≥5.0地震。  相似文献   

6.
李贺永 《华南地震》2005,25(2):99-104
运用地震活动标度△F对大华北地区Ms≥6.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标度△F大多在震前1~2年出现超出一倍均方差的异常;运用该方法还对河南及邻区ML≥5.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了探索,同样,中等地震震前也有一定的异常反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65年以来宁夏及邻区ML≥5.0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大多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在A级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7个月内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71;B区在3年内发震概率为0.60。发震地点位于异常分布范围的外围连线附近的概率为0.79。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75,因此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可以作为本区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东平 《地震》1989,(4):22-28
本文利用选定的宁夏37度区域范围发生的历史强地震资料,及1966—1986年发生的M_L≥2.0级地震资料,对6级以上强地震的空间展布特征、周期特征、相关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该区历史上发生的4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在时空序列上呈现一幅对称迁移活动图象,6级以上强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规律,同时与华北大区域强地震活动关联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今小震活动分级按年度进行频次、平均震级的距平计算,发现该区小震活动在宁夏及邻区发生的6组(8次)5级以上中强震前1—2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缺震”异常年份。在异常年份后,该区发生的4级地震具有预测预报宁夏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短期前兆“信号”作用。在对宁夏区内和邻区的报震时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1983年6月24日越南莱州7.0级地震前,云南境内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发现:震前2——3年云南西南部及其与越南、老挝、缅甸交界的相邻地区,M_L≥3.0级地震的半年频度及∑(t)曲线,分别出现三年和二年的高值异常;震前一年云南及邻区5.0≤M_s≤6.0级地震的年频度为平均年频度的二倍;震前两年,区内M_L≥4.0级的地震,构成北东向条带,并逐渐向未来大震震中移动,大震震中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构成中强震密集频发区;震前2个多月,云南境内震中距190——650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地应力、水氧、水位、形变等前兆观测手段,先后出现异常,并具有分布范围大、不均匀、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与震中距无线性关系等特征。作者用多源场孕震前兆模型对上述特征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0.
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9月16日库车5.7级地震前“库米什地震窗”均出现异常。为了对该异常指标作出评价,对新疆库米什地震台2008年1月~2017年9月微震观测记录进行普查,分析在S-P≤10s范围内ML≥1.0小震的月频次,定义小震月频次≥54次为“库米什地震窗”的异常标准,统计“库米什地震窗”异常与附近中强地震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其进行预测效能评价。结果显示:①“库米什地震窗”分别在精河6.6级、库车5.7级地震前3.3个月、0.5个月出现异常;②“库米什地震窗”2008年以来出现7组异常,分别对应了天山中部地区6次5.5级以上地震,优势发震时间为6个月;③“库米什地震窗”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或高值—发震,异常的对应率为6/7,R值评分为0.45,预测效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7~2018年广西及邻区2.0≤M_L≤5.0地震事件,计算得到594个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得到应力降值,分析研究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应力降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Δσ的分布大致分为2种情况:①M_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Δσ呈增大的趋势;②M_L4.0级地震,lgΔ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本区M_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0.84 MPa,M_L3.0~3.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3.99 MPa,M_L4.0~4.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8.62 MPa。凌云凤山震群和平果震群的应力降较低,2016年7月31日苍梧5.4级地震前2年,广西多次发生高应力降地震。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及粤桂交界地区是广西及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频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四川及邻区的17次6级以上强震事件的震前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主震前均出现了区域性、中期或短期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或平静的过程。这种过程可用四川地区3.5~5.9级地震的月频次变化来进行量化,并可作为预测四川及其邻区6级以上强震的一项指标。经反复试验,本文提出判别地震月频次异常的标准,给出将异常用于强地震预报的规则,同时,对该项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月频次异常指标对于研究区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测效能及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88年以来辽宁地区年度前兆异常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与计算, 结果发现, 辽宁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前1~3年中短期异常空间分布非均匀性指标CV值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大于等于2倍均方差)。 异常空间分布集中度RV值与异常频次正相关, 与最大震级反相关, 可作为参考指标, 配合CV值使用。 当CV值出现高值异常期间, 若RV低于均值并接近30 km时, 1年内辽宁地区发生M≥5.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辽宁阜新地区矿震M_L≥2.0的矿震数据,利用重复地震的方法研究辽宁阜新矿区震源区及附近介质震源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在发生较强矿震前介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发生M_L3.3级较强矿震前,部分台站记录的P波震相走时差曲线存在下降趋势和负异常,反映在较强矿震发生前,介质应力集中,促使较强矿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赣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5次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赣南及邻区在中强地震前2~3年,大多会出现M_L≥3.5地震的增强与丛集活动,震前1年内,M_L≥2.5地震有超过半年的异常平静期;该区在大多数中强地震前出现空区或地震条带;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间隔具有周期性特征,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为预测的发震时间;异常幅度与未来震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7级以上大地震,古浪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边界水平剪切走滑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舟曲窗和乌海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活动块体内部挤压逆冲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而5~6级的中等地震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滇南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重点分析研究了1965年以来研究区(N23°—24°50′,E102°—104°)七次M_s≥5.0级地震前各种异常的演变特征,如:地震活动图象、能量、频度、震兆窗等,发现震前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异常均出现在主震前10个月以内。进一步分析滇南地区中强地震前空间环境,发现该区76.9%的M_s≥5.0级地震均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年(M)至谷年(m)的下降段,且在(M+2)位相年上发震频次最高;地球自转相对减慢年段有利于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地球自转减慢年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是地球自转加速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的9.94倍。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环境背景属“旱—震”型,且主震前两年内研究区部分气温、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所发生的N_L≥4.7中强地震在时空分布和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析,发现该区地震活动主要受NE向的木里——宁蒗——剑川断裂的控制;具有在中甸——洱源与木里——华坪来回跃迁的特点,为NE—SW向迁移的现象。震前M_L≥3.0的地震频度在三个月内小于或等于四次的背景下突然增强;缺震出现两个月以上低于2.96/月;应变将放能量低于0.48×10~6焦耳1/2二至八个月后,在几天至一个月内应变释放能量≥0.6×10~6焦耳1/2;b值低于0.84;断层面总面积≥2个月低于7.27焦耳2/3后出现1—2个月高峰值等短临异常指标。并通过定量的分析,认为宁蒗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具有正常——偏低——增强———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采用西藏测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1月—2018年12月谢通门区域定位地震,系统分析该区M_L1.5以上地震频度变化及与附近强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地震台站建设密度对谢通门地震窗监控能力影响较大,故从2008—2011年和2012年7月—2018年12月2个时段予以分析。分析发现,2012年7月开始,谢通门地震窗小震活动水平在每月20次范围内随机波动,当超过20次以上(含20次)即异常高值出现或结束后1.5年内,在半径100 km以内具有发生M_S 5.0以上地震的可能,在半径1 000 km以内具有发生M_S 6.5以上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22年1月2日宁蒗MS 5.5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学、地下流体、定点形变等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本次地震前多学科异常呈现以下特征: ① MS 5.5地震发生在宁蒗地区MS ≥ 5.0地震平静近10年背景下,震中附近ML ≥ 3.0地震于震前1年形成空区,主震发生在空区边缘,空区长轴180 km,按照川滇地区统计公式计算,未来发生地震的震级为5.8±0.5,与宁蒗MS 5.5地震大小相当; 2015年以来,震中附近50 km范围内ML ≥ 3.0地震呈平静—活跃—平静—发震的特征; 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均于震前7个月内出现,集中分布在滇西北地区距震中300 km范围内,且水温和水位测项异常出现较早; ③定点形变采用NS向与EW向幅值相加来描述同一观测资料的变化,数据曲线幅值增大可作为临震异常3个月短期指标,距震中越近,观测台项异常比例越高;④大部分宏观异常出现在震前3个月内,宏观异常增多可作为时间预测判据。综合上述多学科异常,认为地震学异常出现最早,可用于判定发震区域,用流体和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追踪时间,宏观异常更多作为短期判定指标,可为宁蒗地区MS ≥ 5.0地震资料积累提供跟踪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