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绕着南极大陆陆缘海冰隐伏冰裂缝发育,严重威胁我国南极科考海冰运输的安全.探地雷达可以精确、快速、有效探测海冰层序空间结构、隐伏冰裂缝两翼形态、冰裂缝的分布范围等关键要素.探冰队对拟选东部线路约22 km进行雷达探冰作业,新发现规模较大隐伏冰裂缝5条.评估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海冰卸货运输路线,为科考船"雪龙"号上大量物资、科考设备和重型装备安全运抵中山站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1,(7):68-69
近年来,中冶总局在国内14个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获得一批诸如河北滦南县马城特大型铁矿这样的重要资源储备。与此同时,中冶总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0年山东大旱时,参与抗旱找水行动,成绩斐然;数次南极科考中,中冶人带回了大量稀有陨石,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7,(8)
<正>南极大陆被人类发现已100多年了,但是,向南极腹地进军,则是近七八十年的事情。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在南极建有各类科考站,建站数量较多的有前苏联、美国、英国、阿根廷、智利、日本等。近年来,中国后发赶超,无论是建站数量、规模、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科研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4.
《地球》2020,(7)
正皑皑白雪,晶莹冰川以及在刺骨寒风中蜷缩在一起抱团取暖的企鹅是大多数人对南极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南极的科考队员,形容他们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失的世界。其实在这白雪之下也埋藏的另一个迷失的世界,这就是恐龙的世界。自1842年英国学者欧文首次提出"恐龙"一词以来,人们陆续对大陆上的恐龙化石展开了热切的探寻、发掘和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并被正式  相似文献   

5.
冰厚和冰下地形是南极冰盖的基本特征参数,是南极冰盖底部环境和物质平衡研究的基础。2007/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运用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在东南极位于Dome A区域的我国南极昆仑站周边,开展了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探测。结果显示:沿"中国墙"的冰厚主要分布在1600m-2800m之间,冰厚最大达到3444m,最小为1255m;冰下地形平均高程为1722m,但是最低仅有604 m;相较于分冰岭北侧,分冰岭南侧冰厚较大,冰下地形较低,并且发育了4个明显的冰下深谷。不过,没有发现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典型的冰底再冻结现象以及冰下湖和水体的存在。Bedmap 2中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与冰雷达测量结果存在一致性,但是分辨率和在冰下地形起伏剧烈区域的准确性上非常有限。通过冰雷达探测得到的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分布,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不可接近区域"的冰盖特征,对于Dome A区域冰盖动力学研究和未来针对Gamburtsev冰下山脉的地质钻探以及深冰芯钻探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与地磁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云芳  贾国强 《地震学报》1989,11(2):213-219
我国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越冬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正式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新阶段.在国家地震局大力支持下,经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地震和地磁列入了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项目,确定在南极长城站建立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和地磁台,积累极区及全球性的地震地磁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第27次和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重新选址、重建和台站升级工作,恢复了我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新台站运行稳定,背景噪音低。并在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我们完成了长城站地震台数据传输系统建设,实现了对长城站地震台的实时远程监控,并对发生在南极地区的地震事件实时监测这一目标。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除了完成常规任务,还进行了法尔兹半岛浅层速度结构探测实验。通过近期长城站地震台积累的高质量地震资料,我们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8年中山站、Amundesen-Scott(SouthPole)站和Neumayer站为期一年的温度和臭氧探空数据,对AIRS第六版温度和臭氧垂直廓线产品在南极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IRS温度与探空温度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其中对流层偏差最小(RMSe2℃),近地面温度由于受到下垫面影响偏差略大(RMSe~2℃),平流层偏差较大(2℃RMSe3℃),AIRS温度平均低于探空观测且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秋冬季偏差整体上高于春夏季.AIRS臭氧反演精度在平流层(RMSe~25%)要优于对流层(RMSe~30%),RMSe最大值出现在UT-LS区域(可达40%)且在"臭氧洞"期间明显增大.AIRS产品精度在南极沿岸和内陆存在差异,由于南极地区探空资料较少且主要位于沿海,故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探空观测对于提高卫星资料精度,改善该区域天气预报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有对南极潮汐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海平面变化、高程转换和常规调和分析,针对南极验潮站的潮位异常分析还很少见.本文聚焦南极验潮站数据中的异常潮位记录,提取到达南极的全球地震海啸事件,并分析南极不同验潮站对全球地震海啸的响应能力.本文首先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去除验潮数据中的趋势项,分析余水位中较大幅度的潮位异常信号,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方法,选取2.5倍标准差作为阈值提取到达南极的全球地震海啸事件.得出潮位异常信息点后,本文对比了各个验潮站点对地震海啸事件响应的敏感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发现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和南极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的验潮站更能响应全球地震海啸事件,长城站等8个站点适合开展全球地震海啸事件的响应和记录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     
《地球》2012,(1):58-61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 据报道,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环球大洋科考,近日返回青岛。此次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等多项调查,共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3月11日,四川省地震局与四川省地震学会在成都联合组织召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考成果应用研讨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四川省地震局局长张宏卫出席会议,地球所科考组专家、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空间观测专业委员会、地  相似文献   

12.
定义了综合权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起满足Tisserand条件的区域参考基准,并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4年基准站、基本站和中国大陆周边的7个IGS站速度场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环境图像。  相似文献   

13.
马云川 《地球》2012,(10):14-17
6月2日,我国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慢慢驶离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远赴太平洋开始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科考时间为今年6月至10月,约120天。其间,科考船将在美国关岛、夏威夷等地进行补给休整。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本航次"海洋六号"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开展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积累基础资料;二是开展  相似文献   

14.
鉴于卫星测高技术在南极周边海域会受到海面浮冰影响,且在利用测高序列分析海平面周期性动态变化时还会受到潮汐周期混叠效应的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GPS和验潮数据联合的南极大陆附近海域从1994-2014年间海平面的绝对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围绕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15个验潮站中,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最大的是Diego Ramirez验潮站,达到11.10±0.04 mm·a-1;在西南极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变化最为活跃,变化均值在8.31±0.05 mm·a-1;在东南极,从Syowa站依次到Casey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相对平稳,四个潮位站海平面变化均值为3.35±0.04 mm·a-1;在罗斯冰架右下侧的罗斯岛附近,由于冰川崩解入海导致Scott Base站处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达到了9.61±0.07 mm·a-1.综合15个验潮站计算结果可得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和罗斯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要高于同期南大洋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而东南极4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则与其相当.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南极不同海域间海平面变化的差异性,相比较于对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整体研究,分区研究海平面变化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了解南极不同区域冰盖、冰架崩解和消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1991年3月24日磁暴期间南极地区地磁脉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分析了1991年3月24日在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观测到的丰富的地磁脉动现象,给出了各种地磁脉动发生的时间和主要特征,并对两站各种地磁脉动做了比较分析.这不仅可以认识磁暴期间南极地区向日面与背日面、高纬与中纬地磁脉动的不同表现,也帮助我们了解南极地区磁暴期间地磁脉动形态和磁暴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大同"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南面有一座矿山公园,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她就是山西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这是一座饱含民族煤炭工业底蕴的文化创意园、一座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地质科考园,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元素渗透到公园的景区各个部分。它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国际休闲生态旅游示范区",被国际文化旅游推进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被山西省旅游局评为"2014山西百佳旅游休闲产品"。  相似文献   

17.
1 研究背景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区发生MS 7.4地震,中国地震局针对此次地震快速组织开展了科学考察工作.根据科考阶段性成果交流形成的统一认识,玛多MS 7.4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地表破裂段为该断裂东段,即江错断裂段.为对震后震情形势进一步研判以及为前线科考人员提供"跟踪式"科技支撑,此次科考中对余震趋势评估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8.
1 研究背景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区发生MS 7.4地震,中国地震局针对此次地震快速组织开展了科学考察工作.根据科考阶段性成果交流形成的统一认识,玛多MS 7.4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地表破裂段为该断裂东段,即江错断裂段.为对震后震情形势进一步研判以及为前线科考人员提供"跟踪式"科技支撑,此次科考中对余震趋势评估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7,(8)
<正>"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这是科学家对于研究南极的科学意义的描述。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  相似文献   

20.
与南极、北极并称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科学家的目光。1999年,一项宏伟的地质工程在青藏高原拉开帷幕。10余年间,上万名中国地质工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在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