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球》2019,(12)
正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和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上游为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为河口镇至河南桃花峪,下游为桃花峪至入海口,总体呈"几"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空间图象问题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1976至1979三年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即跨度约500公里的阴山山前黄河谷地,接连发生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3级地震、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和1979年8月25日五原6.0级地震。除这三次强震外,此期间还发生了一系列震群和4级以上地震。地震强度之大,频度之高,时间之集中,在内蒙古地区有资料记载以来是未曾有过的。 分析内蒙古中部地区近代历史上的地震活动,可发现该区1929至1936年曾出现一次地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下游由于水资源缺乏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断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黄河水资源问题日益重要,继黄河洪水、泥沙之后,成为举世瞩目的又一个热点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一直在探寻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本文根据长期实测资料分析介绍了黄河水资源的概况,剖析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9,(12)
正千里江山,大好河山,山就是土地,为什么江河也是如此重要,江河只是一条水系吗?显然不是,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的空间,是精神的依托,是文明的源泉。黄河,蜿蜒5464千米,携破风的巨浪自青海高原而下,一路长风高浪飞洒,咆哮而过山脉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这条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九省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地区地震灾民过冬问题是一个救灾技术问题.中国北方地区(黄河以北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12月至2月,平均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有时低至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这种天气下,人很难在野外长时期生存.多地震的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在冬季也十分寒冷.西藏自治区冬季更是"寒极".但这些寒冷地区地震时有发生,造成震后应急阶段由于寒冷等因素导致人员伤亡,社会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6.
在查阅黄河壶口位置的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黄河壶口沿线进行了野外调查,最终确定了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位置,据此计算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逆源侵蚀速率:夏朝至唐朝为1.66m/a,唐朝至元朝为1.01m/a,元朝至明朝为0.97m/a,明朝至民国为1.28m/a,民国至现今为0.6m/a。考虑到黄河沿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综合给出史料记载以来(先秦到现今)黄河壶口的逆源侵蚀的平均速率为1.51m/a。根据对韩城断裂邵家岭探槽和禹门口黄河阶地的研究,韩城断裂在晚更新世早、中期发生过多次强烈活动,累计断距为20.1m,上述断裂活动在黄河禹门口附近形成高20余m的陡坎(裂点),现今的黄河壶口可能是该裂点经过4~5万a的逆源侵蚀到达目前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与黄河下游大堤潜在危险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下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以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梁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宝庭 《地球》2014,(8):87-89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享有“中华龙之源”、“黄河上最美的湾”、“黄河文化的档案馆”等美誉,位于全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之中,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这里是中华龙之源。黄河流经永和68公里,自北而南形成7个大湾,统称为黄河乾坤湾。从空中俯瞰,乾坤湾就像一条蜿蜒盘旋、鳞光闪闪的“巨龙”在群山间飞腾。2011年11月,乾坤湾以其罕见的地形地貌、壮美的自然景观、深刻的象征意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并进入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南四湖地区黄河河道变迁的湖泊沉积响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河下游地区湖泊演化多与黄河河道变迁密切相关,进行高分辨率的湖泊沉积环境的研究,可揭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本文以南四湖DS孔为例,探讨河道变迁的湖泊沉响应。  相似文献   

10.
从黄河下游平原沉降与沉积特性、黄河下游河道特性、黄土高原侵蚀特性、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内涵,并指出自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的地学属性诸要素虽存在继承性演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基于对黄河下游地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几点认识:(1)基于下游的堆积性河流属性,在河道治理诸措施中,放淤应当是第一位的;(2)基于下游河道的游荡属性,应在加固现有大堤的基础上给予河道必要的游荡空间;(3)基于黄河河口海洋动力弱和三角洲的演变规律,应给予黄河尾闾必要的摆动空间;(4)基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不会根本改变,中游治理应以缓解地形破碎程度,使高原地貌形态朝营造局部"夷平面"的方向改善,而生态治理则应以"退田还草"为努力方向;(5)基于不能排除未来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可能性,应继续以历史特大洪水作为下游防洪的设防对象;(6)提出"治黄周期律"概念,并指出不能希冀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能够永续利用,未雨绸缪研究黄河下游人为改道和新的流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9,(12)
正黄河,黄河!河润数千载,百代尽风流。"黄河冲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果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选取最具特别意义的颜色,那一定是黄色;如果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寻找最富文化情感的河流,那一定是黄河。从沙漠边城的羊皮筏子到中原大地的巍巍铁桥,从塞上明珠娇嫩流油的滩羊到大明湖畔泺口岸边炸得金黄的鲤鱼,黄河承载的是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食性,更是这个国家与众不同的品性。  相似文献   

12.
蓝颖春 《地球》2014,(8):94-9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她流经中国腹地,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治理黄河的故事,从神话就开始,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治理黄河的故事。历史上涉及治理黄河的人物有: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等等。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就是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790-940 AD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940-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1310 AD期间,黄河夺淮入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任汝信  童国庆  李静 《湖泊科学》2004,16(Z1):111-115
随着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确保黄河不断流必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必须提高水量调度的快速反映能力.本文讨论了一维河网不稳定流数值计算模型在黄河下游枯水演进中的数学基础、 实现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枯季水量调度软件的应用.从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枯水年份的模拟情况来看,流量拟合结果均能达到乙级以上,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黄河下游的引黄调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源区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变化特征的论述,运用水文地质学及水环境理论学等方法,对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成果资料,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大弯曲内侧大湾子-小湾子一带黄河T1-T7级不同阶地的分布范围,出露高度,野外表征等方面的野外调查和分析,对黄河大弯曲的形成时代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大弯曲的形成始于黄河第V级阶地的形成时期。成型了黄河第Ⅲ级阶地形成之后。约在距今10万年-28万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山东沿黄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东沿黄河地质、地貌、钻探、物探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分析,山东沿黄河存在一条隐伏深大断裂带。论述了该带的分段特征、构造上深部与浅部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及其活动性质。沿黄河断裂带是山东地区的一条重要地震活动带,深入研究该断裂带的地震地质及其新构造活动特征对本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和黄河防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峻岳 《地球》2015,(2):88-95
<正>如今,王屋山——黛眉山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地质公园。其实,王屋山和黛眉山并不在一处。王屋山在河南省济源市境内。黛眉山位于新安县北部的石井镇,北临黄河与山西垣曲相望,西隔金陵涧水与荆紫山为界。王屋山和黛眉山之间直线距离约有50公里,黛眉山在黄河的南岸,王屋山在黄河以北,南北相对,中间隔着黄河,也就是黄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9,(12)
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相对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河流变道,下游的河道改变尤为明显。黄河三角洲正是通过河口改道、频繁摆动和泥沙沉积发展而来。黄河三角洲坐落在山东省北部,处于黄河流域的下游,北部与渤海湾相邻,东部与莱州湾相依,大部分区域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黄河入河口历史上多次变  相似文献   

20.
δEuN-∑REEs图解定量区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长江下游河道和黄河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并搜集了文献资料中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数据,发现在δEuN-∑REEs关系图中长江和黄河沉积物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回归分析表明该分界线是一个3次多项式方程,在该界线的上方是长江沉积物,下方是黄河沉积物.为了考察该分界线的合理性及其应用价值,在长江口和黄河口分别取样进行稀土元素分析,并搜集了来源于长江255孔和源于黄河的YA01孔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数据.在δEuN—∑REEs关系图中,长江口和255孔沉积物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沉积物的区域,而黄河口和YA01孔沉积物绝大部分分布在黄河沉积物的区域.因此,通过δEuN-∑REEs关系图和回归曲线方程,可以直观、定量地区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并可用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沉积物源的定量识别.δEuN-∑REEs是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源区气候条件和物质组成差异的综合体现,在沉积物由源区进入河流,再由河流进入海洋的过程中,δEuN—∑REEs关系基本保持不变,使得其最初的物源和气候信息得以保存,并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