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曾健  韩渭宾 《地震》1994,(1):57-60
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0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FCM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I类为M≥6.0强震后六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六个月内无M≥5.0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的26次M≥6.0强震序列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以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的强震中短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志强  王碧泉 《地震学报》1997,19(4):367-375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由大量并行处理的类似生物神经元的简单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调整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权值,神经网络可以被训练来表达一个特定的映射.这种作用是神经网络应用的基础.近十年来,神经网络已从理论研究进入实用,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强震预测方法.神经网络先从存在的地震演化序列或地震前兆学习,然后对未来的强震作中短期预测.提出了两个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一个是基于地震演化序列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EE,并将它用于中国大陆未来一年的最高震级的预测;另一个是基于地震前兆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EP,并将它用于华北地区未来(2年)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这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且使用方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滇西实验场区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值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5,17(4):459-468
根据陈培善和Duda(1993)提出的震源速度谱模型,研究了用速度谱极大值Vc(cm)>max直接测定地震矩M0的方法.利用在滇西实验场区开展近场微震观测新获得的洱源、脉地和松桂地区三次微震序列的数字化资料,测定了三次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力学参数.三次微震序列的震级绝大多数在1.0——2.5级之间,测定的地震矩为1010M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为90——270 m.对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研究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是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函数,且环境应力与地震构造及介质状态相关,三次震群序列的环境应力0和值分别为高应力震群(脉地序列)在0.5——5.0 MPa;中等应力震群(松桂序列)在0.3——1.5 MPa;低应力震群(洱源序列)在0.01——0.5 MPa.进而讨论了高、中、低三种环境应力状态所反映出与构造和介质状态差异的依赖性,这种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作为孕震背景的环境应力状态与孕震过程和潜在地震危险区的相互关系.其次,我们发现,大小地震的矩标度存在明显差异,当地震矩M014 Nm时,峰值速度与地震矩按rvM0.80标度,而在M01014 Nm时,则按rvM1/30标度.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的物理背景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I类为M≥6.0级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级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级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级的地震。在一次强震发生后,短期内还有没有另一次强震?这是大震现场分析预报工作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在强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地震序列的类型作出判断。人们已研究过不少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方法,如h值、b值、等待时间,K值等。这些方法大多需要震后积累一定时段的序列资料才能满足应用条件,而震后趋势判断又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了使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具有预报价值,我们已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曾利用一次中强以上地震(M_o≥4.7)发生后头三天地震序列资料,应用模式识别、模糊数学方法对未来三个月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_o±0.3)或更大(M>M_o)地震作过综合判定。本文在此基础上用模糊聚类的ISODATA方法对此问题作一具体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22次M≥6.0强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建立预报震后趋势判别模型,然后以8次强震序列为例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世界分区强震与中国地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淑韵  吴佳翼 《地震学报》1995,17(2):172-179
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学的观点,将全球强震活动区划分为17个地震带.用地震活动性指数A(b)作为对应的地震活动水平的标量,引用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求出用世界强震资料预测中国华北未来一年内地震危险性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本兵库县南部7.2级地震和关东地区强震前的正、负地震演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强震震源及附近地区内,震前某一时段、某一震级以上地震主要为正地震,形成正地震集中时段,主震一般位于正地震分布区内或边缘;在主震前数个月内一般发生负地震(不排除正地震),同时响应比值在震前存在降低的过程,这可能是孕震过程进入短期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些特征对未来地震的发生区域和发生时间预测可提供一些参考,并对日本关东地区1996年9月11日6.6级地震的发生区域和发生时间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4,18(1):29-38
在介绍了1997—1998年伽师震群序列异常主要特征及其启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03年以6.8级地震为主的巴楚一伽师一岳普湖地震序列的异同,认为巴楚一伽师6.8级地震序列和岳普湖5.8级地震分别是1997—1998年伽师震群在塔里木盆地内向东南和正南方向新的破裂扩展,两者虽互不相属,但均为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向外扩展的产物。因而,1997—1998伽师强震群至今已发展成为。1997—2003年伽师-巴楚-岳普湖强震群”。对3次较大地震的扩展式空间迁移现象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推测伽师周围地区今后仍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指出可能的发震地点和中短期趋势。最后,提出了在该地区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严格选取的我国大陆1965年以来的108个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多数地震序列震级结构不符合古登堡-李克特(G-R)关系的原因,提出了分段拟合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方法,并着重研究了分段拟合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的特征值.其中特征震级百分比 f 和大震级段斜率b2的特征意义最为显著,它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是有差别的.结果表明,有52.8%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N-M图象在不到80%最大震级处开始不符合G-R关系,而且只有18.5%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N-M关系呈下降趋势.当b2<0或0b2<3.0而 f 又较小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强震发生得较少;当b23.0时,地震序列往往伴有多次强震发生;当0b2<3.0而 f 又较大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比主震小一些的中等地震发生得较多.   相似文献   

12.
王琼  朱令人 《内陆地震》2005,19(1):8-15
投影寻踪聚类(PPC)是投影寻踪和非分层聚类方法的综合,它同时尝试分类数据和寻找聚类结构的低维有代表性的特征。对于本项研究,Richard J.Bolton Richard J.B提出一个基于正交标准变量(考虑样本的大小)的投影寻踪指教和判断投影寻踪聚类的最优类别数的方法对新疆地区地震活动作聚类分析,模拟聚类结构。我出不同区域的有效的参量组合结构,判断后续聚类结构,对未来地震大小做出预测。通过对由不同的时间窗长和滑动步长的地震活动性自变量的PP聚类分析,发现短期预测效果不好,而时间窗长分别为12个月和18个月,相应的步长为6个月和12个月的PP聚类效果较好:柯坪地区、乌恰地区的投影寻踪聚类分析的内符检验对应率达60%以上。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取时间窗长为18个月的结果更好些。这与自变量的选取有关——地震活动性参量主要是反映中期震兆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序列是一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连续发生的地震事件,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包含着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丰富信息,是研究地震孕育、发震构造、区域应力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的重要依据.实际的地震序列经常在时间和空间上重叠并淹没在海量的背景地震事件中,使得准确高效地识别地震序列仍然存在难度.本文基于ST-DBSCAN和DBSCAN两种聚类算法,采用先松后紧的参数设置策略,通过多次聚类逐渐寻找最佳的地震序列的方法构建了多重时空聚类算法,并同时获得每一个地震序列的展布方向、持续时间、序列类型等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通过对理论合成地震目录和六盘山及其邻区内的实际地震目录的测试表明,该算法不需要预先设置地震序列的个数,可以有效的识别小震群;避免使用时空耦合距离参数,使参数的设置更具有实际意义;采用多次聚类策略,提高了聚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计算效率高节约内存,能够对数量庞大的地震目录进行聚类;能够获得地震序列的相关统计参数,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提供依据;能够在含有噪点的数据集中有效识别具有复杂时空分布的地震序列,解决了因发震构造形状复杂所造导致的震群分布复杂无法识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伟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6,18(3):333-339
研究了强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发生时间的分布特征.中强余震的发震时刻的日月地方时角的分布表明,其发震时刻受到以日月位置的调制性影响,存在抑震时区.对比了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的抑震时区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可能的机制.确定了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最大可能的精度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象与规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1996,18(4):414-419
针对巨大地震前经常出现的环形现象展开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我国及边界地区16次巨大地震前与部分强震前的环形分布特征,对其普适性、规则性及预测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巨大地震前数十年至上百年,在其周围经常出现中等以上地震形成的环形分布现象,这个图象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不仅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巨大地震前,而且出现在7级多地震以前.活动环一般出现在巨大地震周围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范围(依震级而定);环内地震活动具有特征不同的三个基本阶段: Ⅰ阶段活动水平较低,分布较散,主震震源区表现为空区;Ⅱ阶段活动性增强,频度、强度、集中度、应变释放率、分布面积率等均增加,空区缩小或消失;Ⅲ阶段活动整体较前期有所减弱,空区再度出现;活动环包围的主震源区在震前数十年可能出现1~3期活动(称为早期、中期与晚期震源活动);活动环包围的空区长度经历大——小——大的变化过程等.根据活动环出现的区域、长度及环内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可以估计巨大地震的发生地区、震级及地震孕育所处的阶段.这对巨大地震的长期预测是有价值的.本文还对震前活动环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唐山和澜沧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刁桂苓  于利民 《地震学报》1995,17(3):305-311
以唐山地震序列167次MS4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澜沧地震序列16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基本资料,系统分析了各自震源区应力场的状况.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稳定,没因发生强震序列造成显著的改变.余震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机制解相近,受主震及强余震影响,部分余震机制解有所偏离,但偏离程度随时间减小.唐山和澜沧序列中优势取向的机制解占全部解的比例相当,暗示构造应力场对强震序列的控制作用大体相同.经震源机制的聚类分析发现,唐山较澜沧序列类型多、取向分散,分析认为是唐山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比澜沧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复杂所致.   相似文献   

17.
在较大地震发生后,余震即开始活动,地震序列显示出不同特征。按照地震能量的释放规律和序列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震群型是其中一种类型。本文系从能量、频次、地质条件以研究震群型活动的特点,发现余震活动总体积与序列释放总能量成正比。震前小震群的展布面积与未来续发性强震震级有关。多组构造交接复合的三角地块或菱形断块则是震群型序列活动的有利场所;介质条件不均一的破碎地带则是震群型序列活动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近几年来的震例资料,不少强烈地震发生之前,往往有震群活动。震群发生的部位,有的在未来地震的震中区及其附近,有的在与主震发震构造呈共轭关系的活动构造带上,也有的在主震发震构造带的延长线上,并与主震震中相隔一定的距离。震群出现的时间多在震前五个月,这种震群我们称之为前兆震群。前兆震群中最大震级M_b、震群持续时间T、震群距主震震中的距离D都与未来主震震级M_主大小无关。结合前兆观测资料分析,似乎可以认为震前5个月是强震短期前兆出现的上限异常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前兆观测曲线或呈现转折,或呈现明显的加速现象,即由中长期缓变阶段开始转为短期加速变化阶段。另外,在强震震中沿活动构造带或沿块体边缘迁移时,迁移时间也有相隔5个月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