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水》2016,(4)
渭北旱塬区作为陕西重要的粮棉基地。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供水水源,多年来由于农灌区盲目开采、企事业单位用水集中无序开采等缘故,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导致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针对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对该区域"十一五"期间地下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及开采潜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区总的可开采量为14.94亿m~3,实际开采量为13.27亿m~3,开采潜力为1.67亿m~3,开采潜力指标P为1.12,渭北旱塬区地下水总体采补平衡,部分山丘地区,开采程度较小,具有一定开采潜力。研究结果对加强渭北旱塬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咸阳市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咸阳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三维地下水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预测研究表明,未来降水量增多气候情景下,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变化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密切;开采量的减量幅度较大时,地下水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人类长期不断增长的地下水开采,是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开源节流等措施,是恢复地下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咸阳市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咸阳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三维地下水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预测研究表明,未来降水量增多气候情景下,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变化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密切;开采量的减量幅度较大时,地下水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人类长期不断增长的地下水开采,是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开源节流等措施,是恢复地下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5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 m~3)的1/4,且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分析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有效蒸发减弱;淮河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26.97亿m~3/a;流域地下水质量总体一般,平原区孔隙水中Ⅰ~Ⅲ类水占比不足30%,与历史数据对比,水质呈劣化趋势;流域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呈现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的特征。淮河流域内,江苏全域、安徽沿淮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豫东、鲁西南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超采,无开发利用潜力;其余地区浅层地下水盈余量较小。研究结果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9,(6)
地下水过量开采已经引起新疆博州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艾比湖湿地萎缩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分析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博州平原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学模型。进一步利用Processing Modflow建立了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并利用地下水位长期监测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验证,使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仿真度。利用识别后的模型预测了在两种开采方案下,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结果可知:在地下水均衡分析的基础上, 2014年博州平原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58 775×10~4 m~3/a,若维持现状开采,地下水水位将持续下降,形成更大的降落漏斗;提出将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40 000×10~4 m~3/a,可作为博州平原区适宜的地下水开采量,有助于区域地下水位得到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6.
胡波  刘中刚 《地下水》2022,(3):70-74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淮北、蚌埠、阜阳、宿州、亳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省内流域面积6.7万km2,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又是淮河行蓄洪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区域地下水开采历史、开采现状、开采程度与潜力进行分析,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结果表明:安徽省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大部分时期其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省地下水开采量95%以上。从2018年数据分析看,安徽省的地下水开采集中在淮河流域,开采量为28.82亿m3,占全省开采量的96.65%;淮河流域的淮河以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为27.52亿m3,淮河以南地区开采地下水1.3亿m3,是安徽省地下水开采最为集中的地区;流域内地下水开采主要类型为孔隙水,其次为岩溶水,裂隙水最少;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的开采以分散开采为主,而城镇以集中开采地下水为主;尽管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不高,但局部集中大量开采或疏排中深部孔隙水或岩溶水,引发了地面沉降和岩溶塌陷等地下水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通过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7.
穆连波 《地下水》1995,17(1):29-30
由于鞍钢、鞍山市自来水公司等企业长期在辽阳首山一带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致使该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以首山北部小祁家乡为中心、影响面积310km~2的降落漏斗。通过评价分析,潜斗区多年平均地下水综合补给量28700万m~3,可开采量27500万m~3,1993年实采水量31000万m~3,超采量3500万m~3;现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23.5m,比原水位下降17.3m。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地下水可开采量确定过程中确定性模型的局限性、失真和参数确定困难等弊端,合理的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基于研究区不同区域地下水水位与开采量监测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对不同情况下地下水最大开采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64—1990年期间百口泉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在持续增加,并以1976年前增加较明显,且地下水水位均表现为下降趋势;非线性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降深与开采量拟合的结果和误差精度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基于拟合的非线性多元回归方程,可确定水源地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开采量为1 391万m3、极限开采条件下的开采量1 856万m3、疏干开采条件下的开采量1 992万m3。  相似文献   

9.
读者论坛     
《地下水》1992,(1)
公主岭市解决水资源的对策a.合理调整开采布局.鉴于市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所以原则上不准再凿新井.为了防止漏斗中心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使开采井报废或水量急剧衰减,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必须调整机井布局及开采量.根据各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分配开采量,降低集中开采强度.适当增加外围区的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1990,(3)
河南省商丘市地表水资源奇缺,地下水是唯一资源。目前地下水的开采量为4000万m~3,而实际可采量仅1000万m~3左右,超采4倍,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引起了严重后果。 1、地下水位急据下降。早在60年代因地下水位下降而三次更换提水工具;1971年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漏斗面积26.28km~2,漏斗中心水位11.5m;1974年漏斗范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对能源基地建设及缓解其水资源紧缺状况十分重要。在分析南梁白豹地区的地下水开采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了典型地区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流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通过模拟计算不同单井开采量、不同井间距开采方案作用下的降落漏斗形态,对该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内地下水开采井应布设在较大的河谷区,以线状井排方式开采,以截取河流排泄量为开采量,地下水线状开采强度以不超过(0.02~0.03)×104m3/(d·km)为宜。  相似文献   

12.
40 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泉水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仍能维持动态稳定,判断这类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K检验和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地下水水位数据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划分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补排平衡区与非平衡区;利用克里金插值法估算1990—2020 年盆地含水层对水资源的调节水量,并评价不同动态平衡区的调蓄能力。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有:水文型、水文-开采型、开采型和蒸发-开采型4种长周期动态稳定型,过量开采型或上游过度引用地表水型2 种长周期持续下降型。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酒泉盆地和黑河中游下段侵蚀堆积平原的大厚度含水层是黑河流域中游盆地的地下水补排平衡区,其在1990—2001 年共输出地下水12.06×108 m3,2001—2020年共储存地下水9.06×108 m3。大厚度含水层为地下水的长周期调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合理控制开采量的前提下,该类含水层的天然调蓄能力可满足生产生活和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盆地地下水补排非平衡区,如黑河以东诸河倾斜平原、盐池盆地和榆木山山前诸小河流域等地区,目前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是不可持续的,应适当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调节盆地上游的引水量和开采量,抑制地下水资源枯竭。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虽低,但不同地区地下水的开采极不均衡。一些主要开采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了诸如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裂缝、房屋开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据其严重性分为I级、Ⅱ级和Ⅲ级共3个等级(区)。针对这些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诸如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实施人工回灌,增加地下水补给;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加强水情监测和预报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董孝水  段州 《地下水》2014,(5):73-75
对三姑泉域岩溶地下水的观测已积累了24年的资料,经分析研判,地下水超采是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丰水年的降水又是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的有力支撑,这一升一降之间,有可能找到一个地下水开采量,能够在整个研究时段使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升降相抵的良性循环,作为该水源地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对此,利用这24 a观测的降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升降的互动关系过程,作为一个地下水开采经验数学模型,设定几个不同的地下水开采量按时历逐年进行模拟计算,就可求出这个水源地的地下水可开采量。  相似文献   

15.
李琴 《地下水》2019,(1):58-59,105
双河市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表水资源有限,为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地下水开采程度较高。结合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对双城中心城区2009-2017年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区域地下水多年超采状况及地下水位下降程度,结果表明:双河市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中心城区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为961万m3,多年平均超采率为19. 3%,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状态。针对该状况,提出应通过加强节水意识、全面实行节水、引入外调水量和开展非常规水源供水等措施缓解地下水超采现状,保障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太行山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地下水的开采量大大增加 ,多年的连续超采 ,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本文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在研究区内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对区内的地下水进行全面监测的基础上 ,对区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位总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 ,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农业的季节性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 ,地下水位表现为典型的开采型动态 ,在现有地下水开采条件下 ,地下水位将以 1m a的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桃山水库是七台河市三区一县城区的唯一供水水源,近年来降水量普遍偏小,桃山水库蓄水水位、蓄水量持续下降。为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在桃山水库上游倭肯河河谷发现一处地下水类型为白垩系砂岩裂隙水的大型水源地。为确保该水源地满足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极端干旱年份的应急供水需求,本文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进行地下水系统的整体模拟。根据模拟结果,从该地区地下水的长期可持续利用要求出发,该区日开采量以不超过5.2×104m3为宜。在该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的下降深度较小,对水库周边环境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从应急开采的角度考虑,由于桃山水库的存在,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在极端干旱年份应急开采维持1年的合理开采量为18.2×104m3/d。根据建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不仅提供合理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而且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七台河市特大应急水源地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进行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十分必要和迫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7,(5)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属黄河水系,降水量偏少,分布不均匀,属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许多问题。通过对渭南市地下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渭南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点,各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各不相同。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年开采量6.56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75.2%,现状地下水位与1985年相比总体下降了3.63 m。在多年开发利用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取水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开采程度偏高,地下水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应加强管理,强化地下水监测工作,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渭南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庆 《地下水》2019,(3):45-47
以已建农用W299机井为例,机井采用一眼井方式取用地下水,对博乐市乌图布拉格村地下水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通过用水水平分析,结果可知:取水论证区乌图布拉格镇年平均地下水年补给量5 118.59万m^3,可开采量3 107.24万m^3。多年平均开采量1 522.55万m^3,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49%,论证区乡镇地下水尚有开采潜力。论证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62.0万m^3,地下水年取水量为11.8万m^3,取水量小于允许开采量,可满足该区域取水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天津市汉沽区地下水历史资料,分析区域地下水开采量、水位埋深、地面沉降变化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发现汉沽区地下水处于长期超采状态,地下水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地面不断下沉,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引起地面沉降和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汉沽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设定三个水平年地下水开采方案,预测未来地下水位埋深及地面沉降变化。预测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消减,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地面下沉趋势可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