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正新能源技术革命正在重整全球产业格局,尤其是汽车产业。也许在三五年以后,人们头脑中对于"汽车"的概念将与今天截然不同。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  相似文献   

2.
美国绿色自由项目的成员说,这可是件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如果科学家支持的这项由联邦拨款的方案正确的话,那么我们的汽车和飞机就可以无限期地使用汽油作为动力燃料,因为方案所涉及的封闭的零排放系统不会让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3.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IPCC,UNDP和OECD等7个全球CO2减排方案做了模拟,发现在分配2006~2050年各国排放权时,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这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由此本文明确指出:IPCC等方案违背了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也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此没有资格作为今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参考.本文同时预测了中国在强力推动低碳技术应用情景下2006~2050年的排放预期,并将此结果同全球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作了比较,发现即使在450~470ppmv这样严格的大气CO2浓度控制目标下,中国亦有足够的逻辑和道义支持,获得与这个预期相当的排放权.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9)
<正>在生态环保压力和世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确立了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之重。作为中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水电不仅为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作为目前中国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袁立明 《地球》2013,(10):70-73
正9月17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2013年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明确了财政补贴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政策。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新政策终于"落地"。新一轮补贴终于到位,"空窗"九个月之久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得以续接。本次补贴政策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预计节能汽车的补贴政策有望在后续出台。此次国家优先选择京津冀、长三  相似文献   

6.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国际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作者指出:要实现控制大气CO2浓度的长远目标,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ppmv的目标,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2005年前,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2价值20美元计),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八国集团"(G8)于2009年7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峰会上,提出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削减50%,其中发达国家削减80%的目标(简称"G8目标").本研究设置4种碳排放情景,对"G8目标"的内涵以及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将2050年的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50ppmv以内的唯一情景是: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于2005年开始均匀减排至2050年,且满足"G8"全球减排目标.在现实条件下,这种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2)发展中国家即便遵从极为苛刻的排放路径,"G8目标"仍不能满足其排放需求:在"G8目标"约束下,未来45年发展中国家将短缺1/3以上的排放需求量.(3)按"G8目标",在2006~2050年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81吨碳和40~47吨碳,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而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的12倍.基于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G8目标"企图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框架,这不仅会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将导致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因分解减排责任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分化;(2)"G8目标"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不仅延续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时期的排放不平等,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未来排放的不平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不公平;(3)作为"G8目标"理论依据的450ppmv大气CO2浓度的控制阈值不现实,缺乏可行性.总之,"G8目标"背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和CO_2排放国,准确估计中国CO_2排放量对中国制定国家减排政策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至关重要.自2011年开始中外2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展了中国CO_2排放数据的核算工作,系统量化了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实测排放因子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清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原煤的灰分含量较高(2012年原煤平均灰分含量约27%),同年份煤质热值和含碳量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原煤热值与含碳量比联合国统计建议值低40%,灰分含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5%,国际碳排放数据库普遍高估中国CO_2排放总量10%以上.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CO_2排放量在2000~2013年间比国际组织相关估计少106亿吨,此修正量大于中国同期陆地总的碳汇吸收总量(95亿吨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西方发达国家自1994年以来实际减排量的近百倍.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该研究提供的相关数据已被中国官方参考用于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制中,为中国低碳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湖、库水体是重要的N2O排放源,在全球氮素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湖、库水体N2O排放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湖、库水体N2O产生和排放的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N2O排放的影响因子框架及监测方法.湖、库水体N2O不仅源于内部微生物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脱氮作用以及极少数底栖无脊椎动物代谢过程,同时流域上游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输入、污水排放以及地下水排泄等构成湖、库水体N2O的重要外源,但目前对内源/外源的相对贡献的定量化研究不足;湖、库水体N2O排放方式包括扩散、植物传输及少量气泡排放,对水库而言,大坝下游水电涡轮机形成的脱气作用可能是N2O排放的潜在途径.对文献综合分析表明,湖、库水体N2O排放通常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冬季)和日变化,同时在全球(一般低纬度>高纬度)、区域及水体内部等不同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这种时空变异特征主要受到湖、库自身理化因子(温度、营养盐、溶解氧、C/N、水文)、生物因子(水生植物、藻华)以及陆域人类活动(污水排放、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等)的影响;湖、库N2O排放不同监测方法的差异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传统的漂浮箱法和薄边界层法均可能低估水体N2O排放通量,未来需将传统的监测方法与新型的涡度相关法相结合,减小监测方法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前湖、库水体N2O排放的研究不足,建议未来可以从湖、库N2O产生的微生物机制,区域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湖、库群N2O排放的耦合关系,水陆交错带的产、排过程,变化环境下的湖、库N2O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舒金华 《湖泊科学》1993,5(3):261-268
本文在湖水自净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结合各地湖泊污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制订湖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工作程序和计算方法。并附有不同类型湖泊排放标准计算实例,可供各地湖泊管理部门在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对调节气候变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厘清"蓝碳""海洋碳汇""海洋负排放"等概念的科学内涵和实用意义,回顾我国在海洋生物储碳过程机制方面的科学成就及其对该领域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展望我国领衔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支撑碳中和战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1)
正2015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以下简称自主贡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2020年后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及控制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被认为是最大的黑碳排放国,其中民用燃煤可能是最重要的排放源.由于黑碳排放因子(EFBC)的匮乏造成了我国黑碳排放量估算的巨大不确定性.在系列实验中,我们对13个不同成熟度的煤种分别以蜂窝煤和块煤散烧形式在相应炉灶中燃烧所产生的黑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一套关于民用燃煤的EFBC数据.其中,无烟煤以蜂窝煤和块煤形式的EFBc分别为0.004和0.007g.kg^-1;烟煤则分别为0.09和3.05g.kg-1.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煤的成熟度对EF BC的影响最显著,尤其是中等挥发份烟煤(MVB)明显高于其他煤种;燃烧形式的改进(即块煤的蜂窝煤化)可以将烟煤的EFBC平均降低35倍.据此计算我国2000年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为94千吨,明显低于前人的估算结果;其中烟煤的块状散烧贡献最大,占90%以上.从控制减排的角度,如果禁止MVB作为民用燃料,并进一步普及使用蜂窝煤,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可减少80%以上,我国的黑碳排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核电厂堆芯燃料组件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电厂堆芯燃料组件在强震作用下难以避免地将产生摩擦、滑移和相互间的碰撞等非线性反应。关于燃料组件之间以及燃料组件与围板之间的碰境模拟对燃料给件地震反应的影响已有计算分析成果,但量,由于摩擦、滑移引起的燃料组件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在燃料组件地震反应的现有计算模型中还未得到考虑。本文基于试验测定的燃料组件的非线性动力特性,提出了考虑上述因素的燃料组件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段雯娟 《地球》2015,(2):82-86
<正>近两年,PM2.5这个概念在中国从陌生到熟知,给国人带来深深的困扰。雾霾侵袭暴露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再次警示政府要加快转变传统治理思维,多做一些有前瞻性的规划工作,少一些被现实逼出来的仓促政策;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有污染气体的排放;个人要尽可能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16.
舒金华 《湖泊科学》1994,6(1):67-78
本文在湖水白净能力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结合各地湖泊污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制订湖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工作程序和计算方法,其中:(一)为均匀混合型湖泊计算方法;(二)为非均匀混合型湖泊计算方法。最后附有不同类型湖泊排放标准的计算实例,可供各地湖泊管理部门在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土壤地表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L)CO2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42.2,3422.36和2163.02 gCO2·m-2·a-1,并且3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均出现在6~8月,这期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35.9%,38.1%和40.2%;不同森林土壤CO2排放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针叶林(PF)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阔叶林(BF)和混交林(MF)敏感,Q10值较大,而且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表明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Ms)和空气压力(Pa)均呈显著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空气压力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经验模型,以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指标可以分别说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异的75.7%,77.8%和86.5%,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受水分胁迫的土壤或干旱或半干旱土壤CO2的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金星宇 《地球》2015,(3):20-21
<正>虽然在国际能源消费市场,煤炭曾经的霸主地位早已被石油所取代,但作为三大主要化石燃料之一,煤炭依然占据着全球能源市场近三成的份额,体面地维持着能源消费第二把交椅的威严。不过,近年来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费市场的境遇却江河日下,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球煤炭行业的步伐异常艰难,煤炭价格一路走低,让国际上几个重要煤炭生产国的煤炭企业叫苦不迭,有人更是用"全球煤炭行业遭遇了暴风雪般的洗礼"来形容全球煤炭产业当前的窘境。在国际市场需求萎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0,(2):26-26
我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水葫芦,可在微波联合碱作用下实现能源化利用,制取燃料酒精、氧气、甲烷等清洁燃料。  相似文献   

20.
王建燕 《地球》2011,(9):39-41
近日,全球多地出现水母激增的现象。这些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地的水母不仅吓坏了海边的游客,还干扰了核电站运行。科学家分析称,水母数量激增,可能与近年来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增多、导致海洋水质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