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暗纹东方Tun温室养殖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养鳗温室养殖暗纹东方Tun经过一年半的养殖,共养殖商品河Tun鱼5272.5公斤,每平方米生产河Tun鱼2.3公斤,成活率达72.8%,盈利64.88万元,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温室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RAPD标记鉴别红鳍东方鲀和假睛东方鲀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APD技术对东方纯属(Fugu)的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和假睛东方鲀(Fugupseudommus)共三个群体进行分析,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得到每一个体的多态片段。比较所有图谱,没有发现能够鉴别三个群体的特异性谱带;而且采自日本的红鳍东方纯与采自中国的红鳍东方鲀的电泳图谱基本相似。结果还表明,红鳍东方纯与假睛东方鲀电泳图谱的差异也甚小,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这与以前用同工酶进行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王可玲等,1984),  相似文献   

3.
假晴东方Tun人工育苗获得41.8mm种苗351000尾,每立方水体出苗860尾。越冬成活率91.6%,增重率61.8%。利用室内水泥池及养虾土池养成商品鱼,分别获得1969g/m^3和308kg/亩的收成。  相似文献   

4.
红鳍东方Tun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跃中 《台湾海峡》1997,16(4):486-489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红鲁东方Tun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受精技术, 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选育家系的构建与标准化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 选取养殖、野生和日本3个群体的红鳍东方鲀进行定向交配, 并对红鳍东方鲀早期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二、三、四级数量标准化培育。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亲鱼产卵量大, 对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十分有利; 从4次数量标准化看, 每次各家系内鱼苗数量都较为集中, 各阶段各家系的成活率也较高, 但存在部分家系间数量差异显著; 经过4次数量标准化, 成功构建22个父系半同胞家系, 48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对早期阶段家系构建和培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拟解决方法, 为大规模建立红鳍东方鲀家系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BSA为基础的微卫星标记技术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群体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筛选的研究。用雌、雄各30个个体构建雌、雄基因池,利用66对微卫星引物扫描雌、雄基因池。在雌、雄基因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引物有8对。用两个各包括30个雌、雄个体的群体对这8对引物进行两轮个体验证。结果表明,引物f383在两个雌、雄群体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与性别都呈极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710和0.673)(P0.01),f383是与红鳍东方鲀雄性呈正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红鳍东方鲀性别差异微卫星标记的获得,为其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和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三个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个不同群体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进行16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3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鳍东方鲀群体中,日本群体(J)和养殖群体(R)的差异最大,野生群体(Y)和养殖群体(R)的差异最小。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4.961%、12.129%和6.459%,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3.549%,3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形成三个不同的类群,其中,养殖群体(R)和日本群体(J)间的形态差异最大,野生群体(Y)和养殖群体(R)的形态差异最小。判别分析表明,3个红鳍东方鲀群体的形态差异基本上达到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贡献率最大的6个参数建立了3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7.69%—100%(P1)、97.3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8.62%,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红鳍东方鲀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养殖群体(R)和日本群体(J)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最多,养殖群体(R)和野生群体(Y)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最少。显然,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9.
采用微卫星结合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技术(SSR-BSA)对红鳍东方鲀群体进行耐低温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首先对300尾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低温处理,分别获得34尾耐低温(S组)和不耐低温个体(D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挑选15尾提取基因组DNA,构建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然后用148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结果发现4个标记(fms45、fms82、fms100和fms182)在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用S组和D组全部个体对4个标记进行单个体验证,结果显示由fms100扩增,携带有116 bp条带的个体在S组和D组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3%和18%,132 bp条带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9%(S组)、24%(D组);由fms182扩增,携带有125 bp的个体在S组和D组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2%和35%,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本文关于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的报道,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的遗传基础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开展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双斑东方Tun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1年双斑东方Tun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16℃以上时,用DOM、LRH-A3或HCG进行催产,混和或单一使用,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受精卵在水温18.0-22.4℃、盐度22.2-28.6条件下,经117-156h孵化。用250万尾开口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为37mm,平均体重为1.3g的鱼苗52.35万尾,成活率25.5%。此外,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是鱼类季节性繁殖最可靠的环境信号。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一种春季产卵鱼类, 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为了探究光周期调控对红鳍东方鲀成熟产卵时间的影响, 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开展了本研究。将90尾亲鱼随机分配至加速组和自然组。自然组亲鱼在3月产卵, 而加速组亲鱼在1月产卵, 最早产卵时间提前约2个月。结果表明, 加速光周期季节变化速率能够促进红鳍东方鲀性腺成熟。光周期调控方法能够应用于红鳍东方鲀全年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12.
红鳍东方鲀精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红鳍东方精子形态的超微结构:红鳍东方精子分头部和尾部等两部分。头部似炮弹状,无顶体;核内有空隙,空隙中有或无少量电子致密小颗粒;细胞膜与核膜间的原生质有向外鼓起的单个小液泡;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等组成。袖套位于核后端,内含7~8个环列的线粒体球。尾部近核端部分鞭毛的一侧有小囊泡群聚的囊泡鞘;远核端部分有侧鳍;囊泡鞘和侧鳍与轴丝的中央微管同在“Y”轴上;轴丝为“9+2”结构。  相似文献   

13.
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节水、省地、环保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外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动态变化反映鱼类养殖生长环境状况,氮磷收支规律反馈养殖系统是否具有高效性,二者可评估特定养殖生物在特定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效果。为了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氮磷收支规律,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一龄与二龄)红鳍东方鲀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鱼体及饲料中氮、磷的定期采样,计算氮、磷的输入与输出量,比较了系统水质变化与氮磷收支规律。结果显示,一龄和二龄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分别在投喂后2、4、10、14 h和2、4、14、18 h出现营养盐浓度高值点,建议针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需对不同时间段进行水质重点监测,主成分分析表明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参数可作为红鳍东方鲀循环水养殖水质的指示因子。一龄和二龄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中用于鱼体生长发育的氮元素分别占总输出的25.16%和28.41%,用于鱼体生长发育的磷元素分别占总输出的47.37%和51.66%,二龄的红鳍东方鲀养殖系统与一龄养殖系统的氮磷吸收率相比有显著性提高(P<0.05)。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增加二龄红鳍东方鲀专用饲料蛋白质与磷...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1998年5月莱州湾中采得的东方(Takifugu)标本中的2尾个体,其形态特征介于红鳍东方(Takifugurubripes)和假睛东方(Takifugupseudommus)之间,经比较分析认定其为该两近缘种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15.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经济型海水鱼类,但目前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谱信息研究成果较少。本文研究了目前红鳍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和系谱信息,为其提供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从2015年所建的12个红鳍东方鲀家系中随机选取5个家系,采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系谱认证。8个位点共检测得到3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值为4个。平均观测杂合度(A)范围为0.453 30.953 3,平均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490 80.790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455 50.754 6。不同位点共发现8个特异性等位基因,7#家系发现3个,3#和11#家系各发现2个,12#家系发现1个,10#家系未发现特异性等位基因。根据子代基因型成功推断出5个家系的亲本基因型,据此鉴别各个家系。在fms15位点,可将3#和11#家系与其他家系相区别;TOG01位点可将7#家系与其他家系相区别;f1497位点可将12#家系相区别。因此,fms15,TOG01,f1497这3个标记可以作为鉴别5个家系的特异性标记。结果说明,所选的8个微卫星标记在这5个家系中多态信息含量较高,且在已选用的8个微卫星标记中,最少用3个标记可鉴别5个红鳍东方鲀家系。综合分析表明微卫星标记能有效地为红鳍东方鲀群体的系谱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红鳍东方鲀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超低温保存前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精子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受冷冻损伤精子的被膜膨胀、破裂、脱落;线粒体内嵴变形,结构模糊,甚至消失;鞭毛在基部或主段、末段断裂,或被膜膨胀脱落。结果表明,经超低温保存后,部分红鳍东方鲀精子由于膜结构及鞭毛轴丝损伤导致精子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推进水产养殖现代化,是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全人类福祉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经济体,中国的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对全球而言意义深远。日本红鳍东方鲀产业养殖起源较早,技术水平较高,制度管理较为成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日本的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对中国水产养殖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现阶段,日本红鳍东方鲀种苗繁育中,种苗场主要利用全人工育苗技术保障种苗的稳定生产,且已成功开发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新品种。养殖模式有网箱养殖和工厂养殖,主产地以开放式网箱养殖为主,利用配合饵料进行育肥养成。在河鲀养殖产业的制度管理方面,各地区实施标准化养殖户认证制度。认证制度为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了基础,从而保障养殖利润,为科研创新及推广新市场提供动力。中国红鳍东方鲀养殖的生产方式以资源依赖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存在着养殖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差别化不明显等问题。为升级中国河鲀养殖产业乃至海水鱼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出加强原创技术研发、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升级建立产业绿色发展策略,培育国内市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双斑东方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钟建兴 《海洋科学》2002,26(8):23-26
双斑东方(鱼屯) (Fugu bimaculatus) 隶属形目 ( Tetraodontiformes) 、(鱼屯)科 ( Tetraocontidae) 、东方(鱼屯)属 ( Fugu) , 为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 , 仅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 和黄海南部 , 每年 3~ 6月份产卵期具生殖洄游特性 . 双斑东方(鱼屯)肉鲜嫩可口 , 被誉为 " 鱼中 之王 " , 市场价格高 , 且可出口创汇 ; 肝脏、生殖腺和血液中的毒素具有极高农用和医用价 值 , 国际市场售价每克 5万美元 .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以笔者在调研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东方Tun属分鱼种以至不同部位的毒性强弱,讨论了河豚毒的性质,毒力及中毒机理与防治方法,同时也对河豚毒的药用价值与利用作了较简明的介绍,最后作者尚对东方Tun属分类学,中毒防治及河豚药物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意义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