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微卫星结合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技术(SSR-BSA)对红鳍东方鲀群体进行耐低温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首先对300尾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低温处理,分别获得34尾耐低温(S组)和不耐低温个体(D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挑选15尾提取基因组DNA,构建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然后用148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结果发现4个标记(fms45、fms82、fms100和fms182)在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用S组和D组全部个体对4个标记进行单个体验证,结果显示由fms100扩增,携带有116 bp条带的个体在S组和D组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3%和18%,132 bp条带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9%(S组)、24%(D组);由fms182扩增,携带有125 bp的个体在S组和D组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2%和35%,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本文关于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的报道,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的遗传基础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开展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作者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同龄孵化群体的同池养殖暗纹东方鲀生长差异性状标记进行筛选。利用85对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快、慢各30尾个体构建的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个差异位点。然后分析这14个差异微卫星位点在这60个暗纹东方鲀个体中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位点TOP03、TOG01、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fms89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用另外30个个体(生长快慢各15个)进行验证实验后,结果只有位点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84。这两个微卫星位点对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显著效应,为开展暗纹东方鲀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记。  相似文献   

3.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经济型海水鱼类,但目前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谱信息研究成果较少。本文研究了目前红鳍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和系谱信息,为其提供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从2015年所建的12个红鳍东方鲀家系中随机选取5个家系,采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系谱认证。8个位点共检测得到3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值为4个。平均观测杂合度(A)范围为0.453 30.953 3,平均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490 80.790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455 50.754 6。不同位点共发现8个特异性等位基因,7#家系发现3个,3#和11#家系各发现2个,12#家系发现1个,10#家系未发现特异性等位基因。根据子代基因型成功推断出5个家系的亲本基因型,据此鉴别各个家系。在fms15位点,可将3#和11#家系与其他家系相区别;TOG01位点可将7#家系与其他家系相区别;f1497位点可将12#家系相区别。因此,fms15,TOG01,f1497这3个标记可以作为鉴别5个家系的特异性标记。结果说明,所选的8个微卫星标记在这5个家系中多态信息含量较高,且在已选用的8个微卫星标记中,最少用3个标记可鉴别5个红鳍东方鲀家系。综合分析表明微卫星标记能有效地为红鳍东方鲀群体的系谱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红鳍东方鲀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RAPD标记鉴别红鳍东方鲀和假睛东方鲀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APD技术对东方纯属(Fugu)的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和假睛东方鲀(Fugupseudommus)共三个群体进行分析,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得到每一个体的多态片段。比较所有图谱,没有发现能够鉴别三个群体的特异性谱带;而且采自日本的红鳍东方纯与采自中国的红鳍东方鲀的电泳图谱基本相似。结果还表明,红鳍东方纯与假睛东方鲀电泳图谱的差异也甚小,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这与以前用同工酶进行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王可玲等,1984),  相似文献   

5.
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受精技术, 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选育家系的构建与标准化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 选取养殖、野生和日本3个群体的红鳍东方鲀进行定向交配, 并对红鳍东方鲀早期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二、三、四级数量标准化培育。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亲鱼产卵量大, 对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十分有利; 从4次数量标准化看, 每次各家系内鱼苗数量都较为集中, 各阶段各家系的成活率也较高, 但存在部分家系间数量差异显著; 经过4次数量标准化, 成功构建22个父系半同胞家系, 48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对早期阶段家系构建和培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拟解决方法, 为大规模建立红鳍东方鲀家系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挖掘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基因组资源,开发可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序列筛查微卫星位点并在野生群体中验证,在85个选取的位点中筛选得到30个新的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每个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4~16,平均为8.5个;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207~0.916,平均值为0.685;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15~0.971,平均值为0.756;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301~0.898,平均值为0.716,其中属于高度多态的位点有26个,占总位点数的86.67%;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有7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将30个绿鳍马面鲀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在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中进行通用性检测,其中13个位点成功扩增,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绿鳍马面鲀及相关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QTL定位以及系统进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开展了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和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人工正反杂交实验,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其正反交子一代个体间都有其特异的ISSR分子标记,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314 8和0.276 5,正反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36 2和0.325 7,黄鳍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较远为0.895,反交群体与双斑东方鲀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169.实验数据表明双斑东方鲀对杂交子代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用RAPD技术对东方Tun属的红鳍东方Tun和假晴东方Tun共三个群体进行分析,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得到每一个体的多态片段。比较所有图谱,没有发现能够鉴别三个群体的特异性谱带,而且采自日本的红鳍东方Tun与采自中国的东鳍东方钝的电泳图谱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
采用磁珠富集法及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寡核苷酸探针从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基因组DNA Bsp143Ⅰ酶切位点的400~1000 bp片段中筛选CA/GT微卫星位点。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PCR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在120条序列中有88条序列包含有重复次数不少于5次的微卫星位点,阳性序列比例达到73.33%。其中完美型(perfect)类型微卫星最多的重复次数为26次。在88条非冗长序列中,共有28条(31.82%)微卫星重复序列两端有侧翼序列能够进行引物设计。用波纹唇鱼3个个体的混合基因进行引物筛选,其中的24对具有清晰的扩增条带。将筛选的24对引物对波纹唇鱼1个群体的39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4对引物扩增产物为单态,20对扩增产物呈多态性;20对扩增多态的引物在39个个体中扩增出等位基因数为2~1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5。该波纹唇鱼群体的PIC、Ho、He的平均值分别为0.0782、0.8513、0.5667。这20个微卫星位点适于波纹唇鱼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我国海南地区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繁育群体的种质资源多样性,选取14个比利时野生对虾的EST微卫星标记,以240个中国人工选育的凡纳滨对虾个体为研究对象,检测这些标记在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有7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5个引物(CNM-MG 345,...  相似文献   

11.
以一对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野生鲢及其90尾杂交后代为作图群体,分别构建了鲢雌、雄亲本AFLP和微卫星混合标记连锁图谱和鲢性别平均连锁图谱。鲢性别平均连锁图谱含254个标记(包括46个微卫星标记和208个AFLP标记),由23个连锁群、8个三联体及9个连锁对组成,图谱总长1 146.6 cM,覆盖率74.6%,249个座位间平均间隔15.5 cM。鲢性别平均图谱标记分布不均匀,在不同连锁群间以及同一连锁群上的不同区域,都存在标记密度显著差别。比较雌、雄图谱座位同线性关系,发现1个可能与性别决定相关的重组抑制区。该图谱是构建高密度微卫星标记图谱的起点,其分布清楚的微卫星标记为鲢及其近缘物种遗传资源评价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表明,15对选扩引物组合共扩增到88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80个,多态率为42.74%;群体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54,Shannon氏指数I为0.2174。香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仅引物组合E-ATG/M-CTG扩增到1条雄性特异性条带,长度为139bp。以该雄性特异性AFLP条带的DNA序列为模板,设计1对特异的PCR引物并在10尾已知性别的香鱼(雌雄各5尾)中扩增检验,结果显示5尾雄鱼均可扩增到目的条带而5尾雌鱼均无扩增。表明该序列是雄性特异性分子标记,可用于鉴别香鱼的遗传性别,并为香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菊黄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及其种间杂交子代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建兴  钟然  杨盛昌 《台湾海峡》2008,27(2):152-155
通过对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纯及两者的正反杂交子代的ISSR标记分析,研究了2种子代群体之间以及子代群体与共享亲本个体间的遗传关系.使用10个ISSR引物,得到清晰的扩增位点154个,其中多态位点88个,平均多态位点检出率57.14%.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个体中具有来自父母本的扩增位点,表明杂交子代确为杂种;杂交子代群体不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在与亲本个体和其他子代群体间的遗传关系上表现出与种内交配子代的明显差异;另外杂交子代与2种亲本的遗传关系上并不对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更加偏向于母本一方.  相似文献   

14.
应用RAPD技术对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和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子一代3个群体的RAPD扩增带谱进行了分析,并对杂交子代F1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5个扩增带丰富的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190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其中有176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2.6%.红鳍笛鲷、F1、千年笛鲷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831 9,0.726 3,0.916 8;Nei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4 5,0.264 0,0.118 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56 4,0.384 5,0.171 2.红鳍笛鲷(♀)-F1,F1一千年笛鲷(♂),红鳍笛鲷(♀)一千年笛鲷(♂)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97 2,0.317 0,0.854 1.从相似性指数、Nei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均显示F1代有杂种优势,并找到了种间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15.
人工雌核发育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A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E-AAG/M-CAG、E-AAG/M-CTC、E-ACA/M-CAA;E-ACG/M-CAT、E-AGG/M-CAA、E-AGG/M-CTA)对冷休克法诱导的大黄鱼雌核发育家系G1、G2和对照组C1、C2的鱼苗及其亲本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对引物共检出了33条雄亲特有条带(G1中13条,G2中20条)、31条雌亲特有条带(G1中16条,G2中15条)。家系G1的24尾鱼苗均无雄亲特有条带,雌核发育成功率为100%,G2家系中有3尾鱼苗各出现了不同数量的雄亲特有条带,属正常受精个体(12.5%),其雌核发育成功率为87.5%,两个家系平均雌核发育诱导成功率为93.75%。31条雌亲特有条带中有14条在雌核发育后代中出现了分离。对亲子间遗传关系的分析表明了雌核发育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小,与雌亲的亲缘关系最近。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是促进基因纯合的一个有效途径,AFLP技术是鱼类雌核发育鉴定和遗传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菱鲆与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技术分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耐高温相关特性,为耐高温大菱鲆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合适的分子标记.将大菱鲆经过高温实验处理,区分为耐高温组与高温敏感组,用于实验分析.采用Salah.M法抽提大菱鲆肌肉组织的DNA,根据已知的30个大菱鲆微卫星位点的侧翼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微卫星引物PCR(SSR-PCR)扩增.对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最后进行微卫星位点与耐高温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1个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耐高温性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有3个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耐高温性状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位点Sma-USC27 286 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耐高温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383(P<0.01),其余2个位点为一般显著性相关.微卫星位点Sma-USC27所扩增出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分子标记指导耐高温大菱鲆的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2年9~12月所罗门群岛海域采集的353尾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样本,分析渔获物个体组成、性别比例、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捕获个体中包含大小两个群体;雌性群体个体规格明显小于雄性(p0.001)。春夏季9~12月雌、雄总体性别比为0.67︰1,显著偏离1︰1(p0.01);但性别比例与调查月份和个体大小密切相关,从9月到12月逐渐接近,至12月达到1︰1(p0.05)。性别比例随叉长增长逐步降低,叉长大于110cm个体中以雄性为主(p0.05),雌性比例与叉长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0,(p0.01)。雌、雄个体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在春末夏初间逐步增长,至11~12月达到最高;Ⅴ~Ⅵ期产卵个体比例增加,这表明所罗门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春夏季存在产卵群体,从10月开始出现产卵个体,调查期间12月产卵个体比例达到相对最高,并且性腺指数与叉长呈现正相关关系;更一步的分析表明,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7.4cm和103.7cm。对该海域黄鳍金枪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种群资源状况,对渔业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光周期是鱼类季节性繁殖最可靠的环境信号。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一种春季产卵鱼类, 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为了探究光周期调控对红鳍东方鲀成熟产卵时间的影响, 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开展了本研究。将90尾亲鱼随机分配至加速组和自然组。自然组亲鱼在3月产卵, 而加速组亲鱼在1月产卵, 最早产卵时间提前约2个月。结果表明, 加速光周期季节变化速率能够促进红鳍东方鲀性腺成熟。光周期调控方法能够应用于红鳍东方鲀全年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19.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凡纳滨对虾微卫星标记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遗传多样性和育种研究需要大量的分子标记。作者利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转录组测序数据,采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序列挖掘,共获得14 767条微卫星序列。统计发现在凡纳滨对虾中微卫星出现的频率为16.76%;在所有的微卫星序列中,2碱基微卫星最多,占59.53%;其次是3碱基微卫星,占35.78%。随机选取其中74条序列设计引物,通过DNA混池扩增和分型的方法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开发,PCR扩增的显示有54对(72.97%)能扩增出清晰的目的条带,进一步分型的结果显示27条(36.49%)微卫星显示出多态性,从这些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中选择11个位点在"科海1号"种质库材料中进行个体分型,结果显示在该群体中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11个不等,期望杂合度值为0.256~0.858,观察杂合度为0.213~0.875,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21~0.830,在11个位点中有4个位点显著偏离HWE(P0.05)。本研究结果为后续使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对虾遗传学研究,促进对虾的遗传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应用RAPD技术对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和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子一代3个群体的RAPD扩增带谱进行了分析,并对杂交子代F1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5个扩增带丰富的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190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其中有176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2.6%。红鳍笛鲷、F1、千年笛鲷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831 9,0.726 3,0.916 8;Nei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4 5,0.264 0,0.118 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56 4,0.384 5,0.171 2。红鳍笛鲷(♀)-F1,F1-千年笛鲷(♂),红鳍笛鲷(♀)-千年笛鲷(♂)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97 2,0.317 0,0.854 1。从相似性指数、Nei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均显示F1代有杂种优势,并找到了种间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