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德康 《海洋科学》1987,11(4):18-21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中国南极长城海湾的地形、地貌特征。长城湾海岸地貌以海洋堆积为上,其次表现为海蚀地貌;湾底地形复杂、水深多变、暗礁众多。鼓浪屿岛附近的礁群对海湾内地形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城湾与南阿德雷湾表层沉积物中17个样品的硅藻分析表明,本区以底栖硅藻为优势。硅藻总量分布趋势以长城湾内和阿德雷湾最丰富,湾口含量较低。通过对常见种的生态分析和硅藻含量分布的研究,划分出三个硅藻组合区:①长城湾内组合区;②长城湾口组合区;③南阿德雷湾组合区。本文还对淡水硅藻的来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水深、水温、盐度对硅藻数量与属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组建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成员40名,来自全国各单位,提出了80多个科考项目,包括天文、高层物理、气象、水文、生物、冰川、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测绘和通讯等十多个学科。这是我国派往南极的第一支多学科的考察队,目的旨在对长城站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获得各种自然科学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二次队海洋地质与海洋测绘组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先兰、宋德康组成,任务是完成长城湾沉积和水深考察。  相似文献   

4.
尹毅  贾秀芳  刘志和 《海洋学报》1988,10(4):516-520
海洋沉积物的放射性研究是海洋环境科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沉积化学、地质年代学和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对本国沿海及近海海域沉积物的放射性进行了部分研究,但对远洋沉积物的放射性研究较少,至于南极沿岸沉积物的放射性研究尚未进行,为了探讨放射性的全球分布特征,我们对南极长城湾沉积物的放射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3/1994年南极夏季对中国南极长城湾及附近海区表层海水四种营养盐浓度及其分布状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NH4-N、NO3-N、NO2-N及PO4-P的大致浓度分别是2.13、7.07、0.74和1.12μg·dm-3。一般来说,湾内高于湾外氮盐于12月份常出现高值。四种形态的无机盐类之最高、最低浓度出现的时间和站位不尽一致。∑N/P递减次序大致是12月,2月,1月。水温变化与NH4-N、PO4-P浓度和∑N/P的变化常较一致,而与NO2-N则常不一,一些站位上营养盐浓度偏低可能与浮游植物摄取有关。结果显示了调研海区的浅水内湾特征。浮游植物所需营养充分。该湾仍维持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6.
☆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中说:“长城站根本不在南极”。读者纷纷询问:“长城”站不在南极怎叫“南极考察站?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  相似文献   

7.
冰海荣光     
《海洋世界》2014,(8):80-80
<正>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经历了近3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南极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梦想。如果说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么这长城已在海上日益隆起,正在向着地球最南端延伸……《冰海荣光:"雪龙"号船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再现了当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冰雪南极发生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2013年11月7日上午,从黄浦江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0/2011年夏季南极长城湾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等环境参数的传感器连续观测;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海流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9 m水层叶绿素a浓度从12月中旬开始增长;直至2月上旬开始维持相对稳定;期间出现两个高值点(2.74 μg/L和3.76 μg/L)。叶绿素a浓度表现出了24 h周期变化特征;每日叶绿素a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时段的概率要高于其他时段。表层海水受西北风影响;流速较大;约为60~100 cm/s;中层和底层水体流速较小;约为10 cm/s。表层的风海流使海水在长城湾发生辐散;下层海水向上涌升;驱动了水体的垂直交换。长城湾与麦克斯韦尔湾存在水体交换;水体主要从中层进入湾内;从表层输出。长城湾的叶绿素a浓度与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流速环境有利于长城湾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渤海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水动力的影响,基于Delft3D水动力学模型,选用2003年和2015年作为围 填海前后的典型年份,建立了围填海前后岸线及水深条件下的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对水动力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围填海前后潮波和潮余流的分析,得到了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渤海水动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海后,岸线及水深变化会对渤海主导分潮M2分潮产生较大影响,秦皇岛附近无潮点向西北方向偏移,渤海海域M2 分潮振幅总体减小;潮致余流场受岸线及水深变化影响较大,其中渤海湾曹妃甸港南部形成复杂的涡流,沿岸海域余流增大;滨海新区附近形成多个小范围环流,且天津港到黄骅港北部沿岸海域2015年余流比2003年增加3~5 cm/s;黄骅港南部形成一个逆时针环流,并且该处余流减小2~5 cm/s。辽东湾辽河口附近由于水深增加导致余流减小2~7 cm/s。莱州湾黄河口附近的逆时针环流向东南方向移动,黄河口北部余流略有减小,东南部余流明显增大,增加量最多能达到9 cm/s。刁龙嘴南侧顺时针环流减小,北侧顺时针环流增大4~9 cm/s。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海洋沉积物中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能够揭示相应海区所经历的古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为了将此工作更深入进行,特编制了南极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数据库系统,现已收录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的13个层位和长城湾中部一个柱样的6个层位中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典表面结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南极长城湾沉积物中首次发现金矿化、自然金和含金的碲、铋、锑化合物。本文着重报导了自然金特征、成色、共生矿物和物质来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主要分潮的模拟及地形演变对潮波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FVCOM数值模式,利用1972年和2002年水深岸线数据,分别对渤海主要潮波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了水深岸线变化对渤海主要分潮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地形演变会引起各分潮无潮点位置移动和振幅的改变,其中M2、S2分潮黄河口附近无潮点位置向东北方向迁移20km以上,且渤海湾湾顶振幅减弱,莱州湾内振幅增强;K1、O1分潮位于渤海海峡附近的无潮点亦向东北方向偏移,移动距离为10km左右,且渤海湾湾顶振幅明显减弱。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敏感性数值实验,对导致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岸线不变的情况下,水深变化导致无潮点向东北方向迁移;而岸线变化导致无潮点向东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场的有效预测和高效开发。本研究基于"龙腾"号拖网渔船在南设得兰群岛和象岛周围海域2015—2019年渔捞日志的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了南极磷虾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与环境因子(经纬度、表层水温、水深、离岸距离)之间的关系。RF模型分析显示:经度和纬度与南极磷虾CPUE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随着表层水温的升高南极磷虾的CPUE呈逐渐下降趋势;当水深小于1 000 m时,南极磷虾CPUE较高,当水深大于1 000 m时,南极磷虾CPUE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水深对南极磷虾的分布影响显著。GAM模型分析显示:南极磷虾CPUE与经度在整体上呈极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与表层水温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与纬度、水深和离岸距离呈极显著非线性相关关系(P0.01)。综合这两种模型结果表明,南极磷虾适宜栖息于较浅海域且在不同海域对水温的适宜性不同,CPUE高值相对集中于62.5°S—63.5°S、58°W—60°W范围。相较于GAM模型,RF模型拟合效果更优(R~2=0.331 4±0.000 7,RMSE=0.248 1±0.000 2)。RF模型通过计算变量重要性并排序,选择对南极磷虾的CPUE产生影响的主导因子,在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分布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三门湾内围垦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三门湾的岸线及水深地形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必要重新评估三门湾内的潮汐振幅特征。本研究基于ADCIRC二维潮汐模型,开展了三门湾围垦工程实施前后潮汐振幅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内以半日潮为主,湾口和湾顶处振幅相差较大。单纯考虑围垦工程引起的岸线变化时,半日潮振幅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振幅以减小为主,M2分潮减小幅度为0. 08~0. 10 m。采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围垦工程造成的最终回淤量,围垦工程附近平均淤积为1. 5~2. 5 m,深水区附近淤积更加严重。当考虑了回淤导致的地形变化后,围垦工程区附近的潮汐振幅会有显著的减小,半日分潮减小幅度要远大于全日分潮,在围垦区域前沿,M2分潮振幅减小幅度较为明显,然后向外侧逐步减小。与单纯岸线变化相比,水深地形改变导致的潮汐振幅变化幅度要远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92~1993年南极长城湾及其邻近水域夏季初级生产力的水平、同化系数及其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水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海区的光量子产值和光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城湾夏季光量子产值的变化范围为1.479×10-2~9.028×10-2mol碳/mol光量子,平均值为4.558×10-2mol碳/mol光量子;浮游植物对光的利用效率为0.796×10-2~1.824×10-2。该海区夏季的光量子产值和光利用效率远高于其他海区。  相似文献   

16.
南极湖底有绿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洲 《海洋世界》2004,(4):16-16
日本第45次赴南极考察队的生物学小组,从1月下旬开始在南极大陆吕措-霍尔姆湾沿岸,日本的昭和基地以南约50千米的“B4湖”和“鲶鱼湖”的2个淡水湖实施潜水调查,首次发现湖底被苔藓植物全部覆盖的绿洲。这些群生的苔藓植物在南极的湖泊是极罕见的。“B4湖”面积1万平方米,水深约3米,湖  相似文献   

17.
三门湾猫头深潭及附近海域底床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5年采自三门湾猫头深潭及附近海域的原状土样的沉积结构、沉积速率的计算及在历史海图地形对比、剖面重复水深测量等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区底床的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强劲的水动力条件维持了三门湾猫头深潭及附近海域底床冲淤的动态平衡,近百年来该区冲淤平衡且略有淤积,平均沉积速率为1~3cm/a。由于水体中的悬沙浓度和水动力条件存在季节性差异,使得底床存在冬、春季微淤,夏、秋季微冲的季节性循环。近30年来,围涂等频繁的人为活动使该区内湾纳潮面积和纳潮量分别减少了15%和22%,削弱了落潮优势流,造成深潭中心出现了较快的淤积,平均沉积速率超过10cm/a,且以风暴残留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女海洋地质学家、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先兰,最近对新闻界记者说,她在南极长城湾沉积物中发现了自然金。其形态主要呈不规则粒状、片状,其次为棒状、骸骨状。自然金颗粒细小,粒径多为60μm左右,最大粒径可达125μm,相当于显微  相似文献   

19.
南极长城湾夏季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南极长城湾 1 999/2 0 0 0年夏季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群动态以及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和水温的关系。结果显示 ,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平均值为 2 87.65× 1 0 4 个 /m3,其中 2月份最高 ,达平均值的 4倍之多。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调查结果 ,表明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与水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采自南极长城湾、阿德雷湾的21个粘土矿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及化学分析表明,海区粘土矿物主要由蒙脱石(51~70%)、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混层矿物(23~65%)、伊利石(16~42%)、绿泥石(7~17%,含蛭石)及高岭石(4~18%)组成。粘土矿物的分布,在长城湾内,以蒙脱石—伊利石混层矿物为主,在长城湾湾口区,则以蒙脱石为主。显然,这一特征受到物质来源及海湾地形的影响。海湾区粘土矿物主要来自毗连陆地玄武岩类的风化产物,伊利石主要来自邻近海域,以蒙脱石及其混层矿物为主的组合及其化学组成表明,海湾邻近陆地曾经历过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