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护主权:中国惩罚美国“快速护航队”随着南中国海发现大型油气田,该地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巨变。2006年4月,某国特工队开始在南中国海进行恐怖活动,对中国的商业航运和油气开发设施发动一连串的海盗式袭击,中国作出了适度反应。但至6月底,双方的敌对行动已达到严重危及南海航运安全。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请求美国为其航运提供安全保障,这一点对于一直急于插手亚太地区的美国来讲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于是美国开始卷入南沙之战,并以“快速护航队”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8,(1):34-43
在影响南海问题的外部力量中,“美国是东盟国家寻求外力支持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美国是南海主权争端最重要的第三者”。长期以来,确保南中国海航道安全和航行自由,保持南中国海地区海上通道畅通与航行安全,是美国重要的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3.
南中国海具有广阔的海洋国土资源,环南中国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其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南中国海不但拥有可出入太平洋的巴士海峡和大隅海峡,还有重要的马六甲海峡这个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而且南中国海油气资源、渔业资源等十分丰富,战略地位可称得上是亚洲和中国的地中海。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钓鱼岛列岛很小,总共只有7平方公里的面积,因为没有淡水而一向无人居住。但是,它却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因为日本近代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是从钓鱼岛开始的;日本战败后被迫交还占领的中国领土时,有意留下了这几个岛屿与中国讨价还价,从中可以看出,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的扩张野心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泛指中国濒临的海。又分“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东中国海”就是东海,一种说法包括黄海;“南中国海”就是指南海。这些  相似文献   

6.
15世纪最初的25年,当中国在东方作为主要的海上力量获得暂时声望时,其长达3个世纪的航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中国向海洋挺进始于南宋时期,当时的船队控制了中国海东部;元朝时期,进而取得在南中国海的优势。明初,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战船进人并巡航于印度洋,以显示其海上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波及从日本至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中国海上力量获得如此令人注目扩展,是中国及时适应一系列世界局势,其经济和人口中心向东南沿海各省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其知识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第六届大会于1995年3月28~3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我国由交通部安全监督局与海司航保部共同组团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代表团。国际海道测量局、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派出了观察员。 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在会上介绍了过去5年的工作情况,各成员国进行了技术交流。我国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了由关致和等撰写的《中国海道测量自动化现状》、《中国的电子海图》等2篇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会议就马六甲及新加坡海峡联合测量、南中国海联合测量、西太平洋国际海图生产等区域合作项目进行了讨论。针对海图的版权、成立东亚区域电子海图数据中心工  相似文献   

8.
南中国海海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2012年10月采自南中国34个站位的表层、500 m层、底层海水中的16种多环芳烃(16PAHs)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南中国海海水中16PAHs的含量相对于其他类似广阔水域较低,分布特征大致呈现500 m层表层底层。经特征PAHs组分分析判定南中国海海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产品。  相似文献   

9.
明思克航母驶往南中国海域时,尽管其身残体衰,但日本战机、台湾战舰仍一路『护航』。5月10日,全世界第一座以航母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明思克航母在深圳大鹏湾落成迎客,开始向人们讲述战争与和平的真谛。然而,你知道即将惨遭分尸的明思克是如何复活并重出江湖的吗?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气象局1949年到2017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中国海及各区域的TC年际、年内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泊松-耿贝尔联合概率分布和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得到不同重现期极端风速。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南中国海海域TC总量和台风及以上级别的TC数量并未明显减少,但在2005年左右台风数量和强度都处于低谷,之后略有增多和增强。空间分布上,南中国海海域TC呈现北多南少、北强南弱、北早南晚的特征。根据台风资料统计,100年一遇风速在南海北部最大,达75.7 m/s,西沙群岛到黄岩岛附近海域在62.0~68.1m/s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 ,一本由我国海洋地质学家李乃胜、赵松龄和俄罗斯海洋地质学家瓦西里耶夫撰著的 80多万言的大部头论著《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地质》问世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衔接地带 ,北起白令海 ,南到南中国海 ,纵跨 60个纬度 ,囊括极地海洋、温带海洋和热带海洋。这里发育地球上最壮观的“沟—弧—盆”构造地貌体系 ,构造活动强烈 ,地形反差巨大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复杂。正因为如此 ,它也透露着地质演化深奥而美妙的信息。 2 0世纪 ,中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在这一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12.
梁斌 《海洋世界》2009,(1):33-37
2003年以后,南中国海的岛屿争夺问题开始升温,导致海盗事件开始迅猛上升。东南亚各国置国家公约不顾,为了本国的利益,甚至不愿意起诉那些在另一国的司法体系内犯下海盗罪行而在本国境内被抓获的海盗。这使南中国海海盗问题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系统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1世纪亚太地区经济协作中,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该区域由于地缘、历史等因素,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构建该区域的产业协作系统可以达到搁置争端、共同开发、共同繁荣的最佳目标。 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系统,指的是包括中国大陆之广西、广东(主要是湛江──雷州半岛地区)、海南和邻近之香港、澳门、台湾、西南诸省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共同的经济区域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经济、科技全球化要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正在兴起一股水下考古热。而这热潮的兴起却缘于——十年前的一艘“海盗”船1985年春天。某日。南中国海夜色黑如锅底。一艘英国打捞船在悄悄行驶。它“光临”此地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时隔不久,该船载满从海底捞起的数万件中国瓷器和125块金锭悄然离去。船长米歇尔·哈彻把这批文物弄到手后兴奋至极。但  相似文献   

15.
解读南海     
美国人又到南中国海来了。他们是按照去年5月菲律宾参议院通过的《菲美访问部队协定》,到南中国海进行菲美军事演习的。几年前,美军撤出菲基地时,菲律宾苦苦挽留,但“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次是双方投怀送抱。其买,美国人从来就没从南海走开过。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1,(3):6-6
中国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是我国"十二五"大洋科考的开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执行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从广州出发,途经南中国海和印尼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作业区进行作业,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靠南非开普敦港。2月27日完成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7,(4):5-5
为能对中国进行牵制,提高谈判的“要价”。日本方面“临阵抱佛脚”,采取了抓紧通过新法律等措施。3月13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和在野党民主党等主要党派就一项确保日本在开发东海天然气时其船只安全的议案——“海洋建筑物的安全水域设定相关法案”的内容达成一致,并决定把该议案和此前三党达成的一项旨在强化海洋政策的法案——“海洋基本法案”一起提交国会,想在3月底前在日本国会获得通过。该法案主要针对日中两国存在对立的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保证日本船只在东海海域实施试采作业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4,(12):1-1
香港公开大学教授何建宗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就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这一专题作报告时呼吁:内地与香港科技人员应联合起来,高度关注南海赤潮的研究与治理。他说,中国沿海赤潮日趋严重,发生次数日趋频繁。据统计,南中国海(未包括香港及台湾)在1972年至1998年间共发生了320次赤潮,  相似文献   

19.
莫比尔公司与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Petronas)已签订在沙捞越附近的南中国海进行油气勘探的产量分成合同.  相似文献   

20.
南海琼东南深水海区是南中国海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在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正日益加大。但是,该海区处于南海大陆坡与西沙海槽区域,海底水深大,地形变化剧烈,水体动力环境和海底地质条件复杂,引发地质灾害的触发机制丰富,稍有疏忽,将给石油钻井平台带来巨大损失。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底的地质环境务件作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有可能发生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对其特征作了描述,以引起有关方面在石油钻井钻前井场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