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1997年11月18日在贵阳近郊乌当区大堡村的两处山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初步出土40多件石器、骨片等文物,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里,贵阳近郊已有古人类活动。1964年,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丰富的化石和石器,驳倒了人类在贵州高原活动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将高原人类活动史提早到10万年前(?)。1971年冬,桐梓岩灰洞发现少量化石和石器。1973年夏,水城硝灰洞内出土了53件石器和少量人类化石。紧接着,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在我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整个70年代,使贵州在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研究上…  相似文献   

3.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蓝田直立人化石以来,陕西已经发现了8处更新世古人类化石地点,成为中国人类化石资源分布密集区之一。陕西古人类化石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连续的人类演化序列。在蓝田公王岭、蓝田陈家窝子、洛南龙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在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在志丹、黄龙、长武、南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陕西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对于研究直立人在欧亚大陆早期人类扩散和迁徙过程、早期现代人多地区起源、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关键阶段等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于2000-2005年在藏西南地区进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点13处,共采集到各类石器、古陶片、骨片等1697件,为雪域高原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经研究认为,主要为中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部分有新石器文化的叠加,仅个别为旧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周晓丹  苏若 《地质学刊》1998,22(A12):17-2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旨在江苏地区近40年来有关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以及石器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并阐明了江苏古人类研究的意义,首次对溧水神仙洞人进行描述,同叶注意到江苏广布和岩溶洞穴是今后古人类,古猿类及古哺乳动物群发现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已在云南4个地点发现晚中新世古猿化石:开远小龙潭,保山羊邑,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石灰坝和元谋是欧亚大陆发现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点,这些古猿蕴涵着重建晚新生代古猿进化史、生物地理和古生物学的重要信息。本文侧重介绍云南古猿的分类和命名,并对其系统关系和生物地理作初步分析。通过古猿化石形态模式及其变异程度的观察,初步认为:各个地点古猿化石分别代表了一个具有性二型的单一种。暂时认为禄丰石灰坝、开远小龙潭和元谋的古猿化石分别属于一个属内的两个种,其有效学名分别为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石灰坝标本)和L.keiyuanensis(小龙潭和元谋标本)。从系统学观点看,有证据显示禄丰古猿属既为代表猩猩和人亚科共同姐妹单元原始的人科,也是代表猩猩亚科的原始姊妹单元,我们更趋向于赞同后一选择,但承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对比研究来证实。迄今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对研究人猿超科的进化历史提供独特的前景:晚中新世~上新世(8MaBP-2MaBP)时期,当人猿超科在欧亚大陆其它地区都已灭绝时,它们却连续地在云南出现。这表明中国南方或东南亚地区是人猿超科(包括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的一个重要的避难所。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古猿所造成的生态和地理隔离,可能是古猿在这一地区幸存的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推测上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稍后人类的到来,加速了大型古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大陆的区域性灭绝。  相似文献   

8.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该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出土了34件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目前从人类化石本身所测得的最早现代人遗址。田园洞地处华北地台北部的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西南缘,发育于中元古界蓟县系薄层碳酸盐岩地层内。周围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岩脉侵入和片理化作用明显,为地下水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提供了大量不同级序和不同形式的通道,提高了岩石的透水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田园洞的形成以岩溶裂隙水垂直渗流方式沿岩脉和节理裂隙溶蚀而成。洞内地层对比和岩石矿物分析显示洞穴经历了洞穴发育期-快速堆积期-稳定沉积期-充填完成期的充填过程。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属原地埋藏,古人类活动于角砾层快速堆积期。田园洞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处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M IS 3阶段,对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古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吟  田明中 《现代地质》1995,9(2):234-238
内蒙古中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古人类活动区,从1992年至1994年笔者在该区发现了13处古人类遗存点,获得了大量的石器,包括3773件打制石器和158件磨制石器。这些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石器进行了分类,并对石器的时代及当时的环境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远古人类》是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位高级研究人员,在完成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写成的一本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在古人类学方面全面记述了我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人类化石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我国化石人类在古人类进化中的地位。根据我国化石人类某些重要性状的连续性,提出我国古人类的进化以区域连续进化为主、基因交流为辅的观点。同时,依据丰富的晚期智人化石的资料,讨论了晚期智人演化以及人种起源和形成等古人类学研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5,15(2):156-161
从古猿到能人的时期,在中国发现的化石,最重要的是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禄丰古猿和在广西、湖北等省发现的巨猿。从猿到人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制造工具,社会形成。意识和语言萌发于制造工具之前。从直立人到智人的时期,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陕西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以及安徽和县等;早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陕西大荔、辽宁营口金牛山、广东马坝、山西丁村和许家窑等;晚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广西柳江、四川资阳、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我国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以至现代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性状,表明其有一定的继承性,因此,支持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说。现代人仍在进化之中。明显表现在现代人的体外进化和精神进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4,14(4):316-322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猿人(直立人)被当时人类学界承认为最原始的人类,确立了直立人为人类发展史的第一个阶段。19世纪末E.Dubois发现爪哇猿人的过程。他终生坚持猿人既非猿又非人的观点,引起长时期的争论。从1924年起,又发生了南方古猿是人还是猿的争论,为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被广泛接受奠定了基础。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亚、非、欧三洲的许多地点,有了更多的直立人化石的发现。在直立人化石的研究中,出现了直立人的分类问题,直立人与智人的界限问题,年代测定的准确与否对确定直立人系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连续性和替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直进演化抑或分支演化──中国的人类化石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银运 《第四纪研究》1999,19(2):106-112
和县、巢湖、周口店和金牛山的人类化石表明,直立人有可能延续到0.200MaB.P,智人至少可上溯到0.310MaB.P。考虑到郧县人类化石有可能是代表智人,而不是代表直立人,则智人的历史可提早到蓝田直立人的年代。直立人与智人在生存年代上的重叠,提示了人属成员的演化不是以“直进演化”的形式实现的,如果把直立人和智人看成是两个不同的种的话。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对古人类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1999,19(2):97-105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为古人类学增添大量具体资料,并且促进了人类进化理论的发展。北京直立人化石的研究将人类的化石记录肯定地推前到0.50MaB.P。对大量化石的研究将中国人类进化归纳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模式。这是对近年古人类学两大热点之一的现代人起源争论中关于东亚现代人来源的一项重要的贡献。此外,中国人类化石的研究还揭示在各个时期中中国的古人类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6,26(5):702-709
关于现代人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多地区进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文章介绍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构成这个假说的基础的中国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其直接证据来自人类化石,包括中国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学上的镶嵌,中国化石中有表现西方基因的形态学证据。另外,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用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资料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直立人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发现的化石表现中国直立人的分布北至39°41′N,南至25°45′N,东达118°09′E,西抵101°55′E。中更新世可供比较的重要化石有周口店、和县及汤山的头骨,周口店、陈家窝及和县的下颌骨;早更新世有公王岭和郧县曲远河口的头骨,元谋和郧县梅铺的门牙。比较的结果显示各地的化石之间有同也有异,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各地点化石之间的变异足以表现那时中国的人类可以像现代和新石器时代那样划分为南、北两大人群。中国的直立人有许多形态特征与中国的化石智人一致,个别标本还有个别特征与中国大多数标本不同,却在西方有较多的出现,这些现象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洞穴与裂隙堆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2000,20(2):155-164
洞穴和裂隙堆积是陆相地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它已成了我国地层表中的一个明确的时空单位,就目前信息,其地质时代从第三纪早期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晚期。本世纪发现的洞穴堆积地点上千处,其中含古人类和古猿类化石的地点已达40多个,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400余种。这些珍贵的史料,对研究第三纪以来洞穴堆积地层的时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四纪期间中国南北两大动物区系之间的过渡地带动物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宏祥 《地层学杂志》1994,18(4):248-254
中国第四纪期间的哺乳动物,可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群,在两大动物群之间,存在过渡地带动物群。过渡地带的动物群,晚更新世的有河南新蔡、安徽五河戚咀及江苏武进;中更新世地点有安徽和县、巢县银山、河南南召及江苏南京汤山;早更新世地点有安徽巢县银山下部堆积、陕西蓝田公王岭及汉中盆地的勉县。裴文中(1957)首先提出淮河过渡区的存在,周明镇等认为不存在。事实上过渡地带的南、北混生动物群是存在的,过渡地带的范围大小及地点是随着地史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四不象鹿是过渡地带生活的一种特殊动物,而众多的古人类化石在过渡地带发现,也是这一地区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四纪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武 《第四纪研究》1999,19(2):125-138
对第四纪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大小变化特点的分析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从直立人到现代人,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尺寸呈缩小变化,但在具体表现特点上,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演化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不同的特点。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生存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提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本文对其在东亚地区人类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南京直立人地点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时代与环境辨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南京直立人地点是我国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地点。近年来,采用TIMS铀系测年等手段对这两个地点的年代重新进行了测定,将北京和南京直立人生存年代均前移了100ka以上。南京直立人的时代可能大于500ka,抑或580ka。北京直立人的时代介于距今400ka至650ka,抑或800ka。新的年代框架促进了两个地点地层与环境的研究。重点梳理两个地点的年代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分歧,并对测年方法与结果、古生物与地层分析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或多解性进行了讨论。尽管这两个地点在时代和环境研究方面仍存疑问,有些问题一时尚难澄清,但还是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部分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