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庄河沿海12个乡镇岸线利用情况的走访调查,搜集工业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居民出行、服务便利情况和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等多方面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个维度建立岸线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庄河沿海岸线进行适宜性评价,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适宜性分为一般适宜、较适宜、适宜3类;在"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庄河沿海岸线利用的生产适宜区、生活适宜区、生态适宜区,为大连庄河沿海岸线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辽宁乃至全国沿海岸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大连各类涉海行业在用海过程中的矛盾,实现海洋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促进海洋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文章重点分析大连用海活动之间以及用海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冲突性和兼容性,初步划定大连海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并制定管制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大连用海活动之间以及用海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兼具冲突性和兼容性,只有建立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海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制度,从宏观层面科学规划海洋空间,使每类资源和每处空间均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发挥最大功效,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载体,国内外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方面走在了前面.大连的海洋空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基础.在分析大连海洋空问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大连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二维和三维电子地图在空间认知特点、空间认知模式和空间认知效果方面的差异。与纸质地图相比,二维电子的地图的空间认知具有动态性、交互性以及制图和读图过程的模糊化等特点,三维电子地图的认知效率更高、认知维度和深度更广。空间认知模式方面,二维电子地图类似于"阅读式",而三维电子地图则类似于"观看式"。二维电子地图对位置、距离、方向等空间格局的认知效果较好,而三维电子地图对目标、形状等空间对象的认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国内已有研究测度旅游消费增长较少,以及未考虑空间效应等不足,系统构建了基于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消费质量与旅游消费环境的旅游消费增长综合评价体系,测算2007—2018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消费增长综合指数,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沿海地区的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近年来沿海地区旅游消费增长明显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与旅游产业建设资金显著负相关,与旅游从业劳动力、技术创新及交通条件显著正相关。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旅游消费增长的区域协同,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提高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与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增长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回收到的1 618份有效问卷,以购买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使用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检验与分析,分层阐述我国对虾消费现状并详细分析对虾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鲜活对虾深受消费者偏爱,冰鲜、冷冻和加工品3种形态对虾消费量较少,多是少量多频的购买模式,猪肉的购买量和购买频率对对虾消费有正向影响,菜市场是主要购买地点。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对产品的了解程度、购买场所及购买目的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显著。消费者购买意愿和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呈显著正向影响,和居住地呈显著负相关;消费者对虾购买频率和收入、家庭总人口、替代品(猪肉)购买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和居住地、价格、冰鲜形态呈显著负相关;消费者单次购买量和家庭总人口、猪肉单次购买量、在菜市场购买对虾呈正向显著相关,和冷冻形态呈负相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增强消费者对对虾的认识,培养消费者高频消费习惯;提高水产品加工业加工技术,提高水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范围,采用低碳绿色的生态养殖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长期身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但其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这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国内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增长潜力。文章从消费者行为层面入手,结合北京、上海、西安三地问卷调查中的5个人口统计特征指标,运用Probit模型来分析各个指标与水产品消费偏好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家庭人口对消费偏好产生反作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则是正相关,其中家庭人口与收入水平对消费偏好影响程度较深,并基于此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游客口碑影响游客的消费选择和消费倾向,同时也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旅游已进入全域旅游发展阶段,旅游目的地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基于游客负面口碑研究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文章通过网络文本收集游客对大连滨海旅游形象的评价和感受,从游客的视角出发,将游客负面点评网络文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游客对大连滨海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游客负面点评主要有5个主类目、13个次类目的消极感知因素,基于此分析了其对大连滨海旅游形象塑造的影响。为提升大连滨海旅游形象,提出了实施情感体验营销策略、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氛围的对策,为大连乃至同类城市旅游形象重塑提供重要依据,也丰富了以网络文本为数据来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相似文献   

9.
烟台雨岱山渔人码头工程潮位和波浪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烟台雨岱山渔人码头工程建设的需要,对工程区附近气象和海洋动力等海洋环境进行调查计算分析,提供了工程区准确可靠的海洋环境参数,以便工程设计和建设使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性特点。首先分析大连海洋文化的特征,并分别从人居环境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然后,在对海洋文化反思的基础上,针对大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对滨海区域规划应该遵循合理性及整体性原则,以及营造人居环境海洋意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区域生产、生活等活动逐渐增多,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给海岸带区域的各种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提出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根据系统性、复合性、兼顾性、前瞻性4个原则,提出了一套包括3个大类、9个二级类、33个三级类的海岸带空间分类体系,并且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海域使用分类进行了较好的衔接,以期为有关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结构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重新组合.文章分析了大连在俄日殖民统治下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格局的基础上,以及在先后经历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两次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相应重组,旨在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众多机制中提取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机制与城市空间重组的对应关系,并且提出了以社会经济转型为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认为政府各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各机制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因此要加强政府转型期的职能转变,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根据大连的历史和现实,在该目标实践过程中,应当建设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在海洋科技方面,大连已凸显实力,在依据海洋事业的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之上,把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当作重要任务来抓,从而推动城市的和谐及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破解生态捕捞实践困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引入消费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生态捕捞实践困境的源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源头把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消费者对于海产品的偏好呈现原生态性、稀缺性、猎奇性和炫耀性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作用于市场,并主导市场上禁渔期和禁捕鱼类的交易秩序和潜在规则,从而刺激盗猎市场的繁荣,导致过度捕捞的盛行,间接危害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当前生态捕捞实践存在困境;因此,消费端是生态捕捞困境的源头,破解生态捕捞困境亟须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适度的生态观和消费观,践行符合生态文明进程的"生态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5.
樊超  桂峰  赵晟 《海洋通报》2019,38(4):447-454
本文以舟山本岛为研究对象,通过7景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获取了1985-2015年7个时期内的5种地物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4个空间分析指标,分析了城镇扩展方位特征、城镇扩展强度及扩展速度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城镇扩展的自然环境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舟山本岛城镇扩展在空间方位上呈现"串珠状"的非典型蔓延特征,且在本岛第四象限扩展最显著;(2)城镇空间扩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城镇雏形阶段(1985-1995年)、城镇生长阶段(1995-2010年)及城镇成熟阶段(2010-2015年);(3)城镇雏形阶段,城镇"向中部绿心"扩展,岛陆森林面积减少了10.34 km2;城镇生长阶段,城镇"向海"扩展,25.10 km2周边海域经围垦转变为耕地及建设用地;城镇成熟阶段,城镇扩展"向海"与"向中部绿心"并存,对海岛生态系统陆海两侧均造成压力;(4)城镇空间扩展的空间指向主要位于海拔20 m以下,坡度10°以下的山谷、沿岸平原及围垦区。本岛人口数、房地产投入、GDP总量及路网总长等因素与城镇扩展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全域全要素互动互联的“陆海统筹”理念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陆、海系统“三类空间”(农业/渔业、城镇/港口、生态)功能和多要素集成评价思维,构建了陆海统筹视角下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类空间’功能评价—冲突识别—统筹修正”的三步走集成评价方法。嘉兴实证案例结果表明,该集成评价方法可以科学、准确地识别沿海地区陆海空间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区。并通过冲突区域评价结果统筹,确定未来适宜进行建设、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的陆海空间总规模,实现陆海统筹理念下沿海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张图”,进而提升沿海地区空间管制的科学性和有序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单体筐养养殖(SCBC)系统中,研究了不同的饲养空间大小对梭子蟹(幼蟹与成蟹)摄食行为与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四个饲养空间处理:空间长度分别为养殖蟹平均壳长的1倍、1.5倍、2倍及3倍,宽为长的一半。经6天试验,结果表明,1倍空间的幼蟹摄食行为发生变化,摄食次数[(1.2±0.45)次/d]和总进食时间[(31.2±6.89)min]比2倍与3倍的空间[(2.6±0.45)次/d,(83.1±13.66)min]明显减少,导致摄食量减少[前者为(0.0835±0.0269)g/g BW,后两者最高为(0.2014±0.0114)g/g BW],至第5天全部死亡。其它处理,随着空间的增大,摄食量增大,幼蟹的生长速率(蜕皮率,体重增长率)增加。其中,在2倍空间以上处理中,幼蟹表现有最高的成活率(100%)、蜕皮率(100%)以及体重增长率(86.5%—97.2%),同时有较低的饵料系数(1.31±0.11)。成蟹的试验结果与幼蟹类似,除1.5倍饲养空间外,该处理中幼蟹表现出对生长的胁迫,而成蟹的摄食行为和生长与2倍及3倍空间无差异。不同空间中梭子蟹的摄食与生长的差异与梭子蟹在这些处理中的保护性酶类(SOD,POD,CAT)和消化酶类(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海洋渔业空间分布研究——以东海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海洋渔业多年来生产实践所表明的海洋渔场与海洋水文要素密切相关性,将研究区的遥感融合信息与生产数据进行GIS空间配准,同时建立了诸多要素数据的空间聚类模式,利用该模式提取了水文信息和中心渔场信息相关联的空间分布规律的隐伏信息,由此阐述了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应用空间遥感融合信息和GIS支持下指导海洋渔业生产的渔情预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沿海城市作为快速经济发展地区又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人口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文章以大连市作为研究空间,以研究大连人口素质的状况为基础,依据课题研究数据把大连市人口素质状况与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发现大连人口素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的调查资料,对北海湾无机磷与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湾无机磷含量主要受北海、合浦沿岸排污的影响,南流江中岸水影响不大;溶解氧的空间分布表面上以沿岸水的影响,实际了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起主导作用;该湾△O2l△P比为1:290,与Redfield提出的理论值1:276相比偏高,从理论上表明了北海湾溶解氧主要以产氧的浮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