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北缘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的14个夺铅同位素组成表现为高的非放射性成因^204Pb,较低的^206Pb/^204Pb比值和低且相对一致的^207Pb/^204Pb比值,属于明显的低U/Pb体系,并暗示它们由具低μ值的源岩衍生的。  相似文献   

2.
汉诺坝玄武岩中辉石岩类包体Nd,Sr,Pb同位素及其成因信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汉诺坝地区的12个辉石岩和1个麻粒岩包体进行了Nd、Sr、Pb同位素测定,发现辉石岩组成有很大变化,^143Nd/^144Nd比值为0.51160-0.51314,^87Sr/^6Sr比值为0.7029-0.7086,^206Pb/^204Pb比值为15.942-18.683,^207Pb/^204Pb比值为15.24-15.569,^208Pb/^204Pb比值为36.213-38.744,显  相似文献   

3.
庞春勇 《矿产与地质》1995,9(5):368-374
总结了典型折矽卡岩型铜矿床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我国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岩体(^87Sr/^86Sr)i一般在0.706 ̄0.710变化,岩体为幔壳混合源型。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均匀、稳定,特别是铀铅,^206Pb/^204Pb=17.075 ̄18.100,^207Pb/^204Pb=15.337 ̄15.635,比值变化小,而^208Pb/^204Pb比值变化稍大,矿石铅源主要来自成矿岩体。矿石δ  相似文献   

4.
论“华夏古大陆”—铅同位素研究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理刚  吴克隆 《地质论评》1994,40(3):200-208
我国东南部地区一批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中长石铅同位素数据表明,至少可将该地区地壳基底岩石划分三大块体。一是武夷块体,其范围包括江-绍断裂带以南,赣江-河源断裂以东和政和一大埔断裂中,南段以西地区,它们的中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4Pb/^204Pb三组比值平均分别为18.226;15.620和38.725;另一块体为闽台块体,即政和一大埔断  相似文献   

5.
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碱性橄榄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本区玄武岩以低Sr、Pb和相对高的Nd同位素值(^87Sr/^86Sr为0.703554 ̄0.703884;^143Nd/^144Nd为0.512838 ̄0.512904;^206Pb/^204Pb为18.0063 ̄18.4720;^207Pb/^204Pb为15.4411 ̄15.5060;^208Pb/^204Pb为37.  相似文献   

6.
康滇地轴东缘铅锌矿床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康滇地轴东缘不同时代碳酸盐地层中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其^207Pb/^204Pb与^208Pb/^204Pb呈良好线性关系,^207Pb/^206Pb和^208Pb/^206Pb为一常数。结合对本区床的稀土元素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的研究,判定不同层位铅锌矿床是在同一个成矿体系同时形成的,一次成矿,其成矿年龄为245Ma;同时说明不同矿床成矿金属有相同的来源,主要来自上地幔。成矿硫以来自地层中  相似文献   

7.
长坑金银矿床的铅,锶,硫同位素特征与矿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坑矿床金、银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206Pb/204Pb比值变化大,后者较富207Pb/208Pb。金矿石中的铅为普通铅与放射成因铅混合而成的异常铅,银矿石中的铅则可能为三阶段铅混合的产物,且二者均为壳源。方解石的87Sr/86Sr比值显示锶来自地壳。金、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以分散(平均值为负)和较为集中(平均值为正)为特征,并与铅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合金、银的矿化分带现象,提出了铅同位素特征与氧化势不同的流体相互混合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Pb、Sr、Nd同位素特征分析,揭示出东江口岩体群的Pb同位素特征与南泰岭东段基底具有耦合关系,而与其它构造单元则存在明显的差异,^204Pb-^207Pb/^206Pb,^204Pb-^208Pb/^206Pb图解研究表明,该岩体群为下地壳源花岗岩类,Nd同位素特征(tDN和εNd(t)表明,耀岭河群最适合于作为岩体群的主要物源。该岩体群和耀岭河群的Sr同位素存  相似文献   

9.
汉诺坝玄武岩中辉石岩类包体Nd、Sr、Pb同位素及其成因信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汉诺坝地区的12个辉石岩和1个麻粒岩包体进行了Nd、Sr、Pb同位素测定,发现辉石岩组成有很大变化,143Nd/144Nd比值为0.51160—0.51314,87Sr/86Sr比值为0.7029—0.7086,206Pb/204Pb比值为15.942—18.683,207Pb/204Pb比值为15.264—15.569,208Pb/204Pb比值为36.213—38.744,显示了其复杂成因q推测具有高Sr、低Nd和低Pb同位素组成的辉石岩是地幔早期富集的产物,与麻粒岩、辉长岩包体有类似成因;具有弱至中等亏损的Nd、Sr同位素和高放射成因Pb的辉石岩是亏损地幔近期富集或交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系列侵入岩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邢凤鸣  徐祥 《地球化学》1996,25(1):29-38
铜陵地区侵入岩在化学性质上不属于一般的钙碱系列岩石。它们可能是幔源碱性玄武岩浆同化古老麻粒岩相下地壳为主的酸性组分,同时发生结晶分离(AFC的产物。铜陵地区侵入岩的特点是: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高钾富碱,富Sr,δEu=0.9±。εNd和ISr较低,Pb同位素比值中等,但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在εNd-ISr图和^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样品投影点的特点是均作陡倾斜  相似文献   

11.
海南主要金矿类型的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斌 《地球化学》1995,24(4):387-401
对琼西抱板和土外山两矿区典型矿体剖面样品的Pb同位素比值和Pb浓度作了测定。这两个金矿的矿体及其两侧蚀变岩和混合岩围岩具有一个共同的初始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8.683±0.02),同时,它们具有各自明显不同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其富金矿体和含金蚀变岩具有比混合岩围岩均一的Pb同位素变化,尤其是抱板矿区V1矿体,其富矿核部分具有最均一的和最低的(206)Pb/(204)Pb比值,暗示在这个混合岩地区,有矿部分与无矿部分、富矿部分与贫矿部分的Pb同位素比值可以区别。发现北牛和二甲矿体具有比抱板和土外山矿体更低的初始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8.538±0.018)。上述两组矿体都产于同一混合岩田中,且与戈枕断裂关系密切,这表明该混合岩地区存在两个成矿期,其成矿年龄分别为170±11Ma和84±12Ma,即为燕山运动的早晚期。还研究了王下矿区的浅变质层控型金矿,获得该矿(206)Pb/(204)Pb初始值为18.351±0.018,其成矿模式年龄为280±10Ma。  相似文献   

12.
内蒙赤峰红花沟金矿田矿石铅的206Pb/204Pb范围为15.47—16.49,207Pb/204Pb为14.66—15.89,208Pb/204Pb为35.92—38.48。在铅同位素演化图中呈线性排列,反映出两端元的混合,即古老的基底岩石铅与古老的多阶段演化铅的混合。中-新生代岩浆岩和太古代片麻岩等岩石铅的206Pb/204Pb为17.3—18.1,207Pb/204Pb为15.4—15.7,208Pb/204Pb为37.2—38.2,与矿石铅明显不同,表明矿石铅来源与上述岩石无关。而含透辉石斜长角闪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铅范围一致或接近,两者间可能有成因联系。矿石铅可能主要来源于太古代基底绿岩建造之含透辉石斜长角闪岩。  相似文献   

13.
李石  王彤 《地球化学》1994,23(1):80-90
本文首次对桐柏山花岗岩类的Pb、O、Sr同位素进行研究。其长石铅同位素组成是204Pb=1.400(1.389-1.411),206Pb/204Pb=17.148(16.847-17.438),207Pb/204Pb=15.428(15.378-15.484),208Pb/204Pb=37.886(37.583-38.296)。与邻区花岗岩类相比,基本相当于胶东地区。全岩矿δ18O=8.48(7.49-9.37)。87Sr/86Sr(i)=0.7090(0.7064-0.7138)。这些数据结合岩石矿物特征表明,本区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属Ⅰ型或同熔型。铅同位素组成揭示本区大地构造可能归属华北地台。  相似文献   

14.
粤西大沟谷钠长石岩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西大沟谷钠长石岩型金矿床主要产于震旦系乐昌峡群呈似层状及脉状分布的钠长石岩中,钠长石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组成与金矿体的基本相同。黄铁矿Pb、S同位素组成可分为两组:富放射性成因铅贫^34S体系;贫放射性成因铅富^34S体系,前者与震旦系片岩的组成相似,后者为自较老富基性岩的沉积岩。  相似文献   

15.
浙江洋滨斑岩锡矿的同位素地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洋滨斑岩锡矿的含矿母岩为燕山晚期黄玉花岗斑岩。高的(^87Sr/^86Sr)1和^207Pb/^204Pb值表明,它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根据氧,氧,硫,铅和锶同位素数据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笔者认为,成矿流全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组成,成矿物质主要原源于花岗斑岩,部分可能源于基底变质岩。  相似文献   

16.
张成立  金海龙 《岩石学报》1999,15(3):430-437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与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的Sr、Nd、Pb同位素特征反映它们具相同的混合地幔源区。前者的(^87Sr/^86Sr)i=0.6905 ̄0.7061,εNd(t)=-1.9 ̄5.0,Δ^208Pb/^204Pb=35.49 ̄190.26,Δ^207Pb/^204Pb=4 ̄85,Th/Ta低,La/Yb变化大;后者的(^87Sr/^86Sr)i=0.6487 ̄0.7075,εNd(t)=0  相似文献   

17.
大方县坡缕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方县坡缕石矿点分布较多,按其产出形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囊状型矿床,二类是脉状型矿床,三类是似层状型矿床.而其中除第三类矿床为沉积成因矿床外,其余均为风化淋滤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扬子板块西缘晋宁期格宗、东谷花岗岩体具有较高的εNd(t)值(-0.82~+2.54),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35~0.7045),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444~17.695,15.403~15.566,36.671~37.181,δ18O值为9.01‰~10.11‰。它们与扬子板块其它边缘(北缘、东缘、东南缘)晋宁期花岗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相类似,都是扬子古大陆板块之古岛孤或古活动大陆边缘非成熟地壳的产物。从扬子板块东缘、西缘、北缘到东南缘,晋宁期花岗岩同位素组成的微小差异显示其物质来源中幔源组分含量依次减少,壳源组分含量依次增加。扬子东南缘西南端的广西摩天岭花岗岩则是古大陆边缘相对较古老成熟地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张旗  张宗清 《岩石学报》1995,11(1):43-54
丹凤祥变质玄武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LREE富集型的钙碱性玄武岩,另一类是LREE平坦型的拉斑玄武岩。LREE富集型的变质玄武岩[(Ce/Yb)N为5~20]贫Ti、Nb、Ta,Th>Ta,Nb/La<0.8,Hf/Th>8,Zr/Y<3,表明其形成于消减带之上的洋内岛弧环境。该玄武岩的εNd(t)=+4.9~+7.3,εSr(t)=3.0~+32,可能是亏损地幔端元(DMM)与第二类富集地幔端元(EMⅡ)混合形成的。大多数玄武岩的(206Pb/204Pb)i比值(16.5~17.6)较低,(208Pb/204Pb)i和(207Pb/204Pb)i比值(分别为36.2~36.9和15.3~15.5)较高,ε18O变化较大(5.5‰~9.2‰)。因此,根据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源区可能包括下述组分:1)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2)富集地幔(EM);3)洋内岛弧下地壳(镁铁和超镁铁质岩);4)消减带岩片带入的组分。而LREE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具MORB的特征,Th/Ta和La/Ta比值近似等于1,TiO2=1.65%,Ti/V=22,指示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在与消减作用无关的拉张  相似文献   

20.
青海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中,发育一套完整的喷流沉积系统,包括管道相、近喷口相与远喷口相以及喷流沉积岩等。对不同对象中硫化物系统的铅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锡铁山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总体较集中,可细分为两组,均呈线性分布:大部分的样品,包括非层状矿、网脉状石英钠长岩、代表供给系统的脉体、基性岩等,以及绝大部分的层状矿体,组成一组,线性回归方程为(207Pb/204Pb)=1.254(206Pb/204Pb)-7.296,相关系数0.997。分布于铅锌矿体及大理岩上盘的含浸染状黄铁矿化的炭质片岩、一个层状矿体样品组成一组,线性回归方程为(207Pb/204Pb)=0.123(206Pb/204Pb)+13.347,相关系数0.902。两条直线交点的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253,207Pb/204Pb=15.590,208Pb/204Pb=38.370。结合成矿模型的研究认为,矿床的铅同位素具有造山带与上地壳混合来源的特点,显示喷流成矿过程中铅及成矿金属物质主要由喷流卤水提供,少量物质来自海水;在喷流系统的远端或喷流活动的间歇期,前寒武纪变质岩也可能提供了少量物质。而层状矿体与非层状矿体经历了相同的演化历史,均形成于喷流沉积过程中,非层状矿体属未喷出海底的热液矿体,而不是后期改造的结果。断层沟地区的矿化是后期改造重新定位的,铅同位素组成在改造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均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