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估参数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概述了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估参数及其分形特征;对中国太平洋调查区海山数据发现的研究表明,富钴结壳的丰度、厚度和钴等量品位(CEG)经过累计和的系列变换后与水深、坡度、坡向之间呈多重分形分布。这一结果为资源量计算时地质块段的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针对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地质经济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对影响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价的几个关键指标,海山地形及其坡度,富钴结壳覆盖率,厚度,品位,丰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沿等高线和垂直于等高线进行勘探网点布设和根据勘探进程合理选择评估方法的建议,鉴于目前我国以勘查圈定矿区为主要目的,故暂拟侧重于地质资源量评估,在鉴探早期和后期以算术平均法为主,中期以克拉格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世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是潜在的海底金属资源。文章对富钴结壳资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建库,从全球角度出发,对富钴结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海山、洋脊、海盆和陆坡4种地貌的Co品位分别为0.70%、0.46%、0.50%和0.43%,海山地貌更有利于高Co品位结壳的产出。三大洋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矿点的分布比例占到了已知总数的73.3%,说明太平洋海山区是世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主要的产出区。根据入库数据的分布特点,在全球划分出10个富钴结壳成矿区,结合结壳的厚度和分布水深,从各成矿区中划分出富集区,并按照2 cm厚度和4 cm厚度的标准分别对富集区的富钴结壳资源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显示,太平洋富矿区的富钴结壳质量最好,w(Mn)、w(Co)、w(Ni)、w(Cu)平均分别为23.00%、0.66%、0.44%、0.09%,干结壳资源量分别为2426.33 Mt、70.30 Mt、48.75 Mt、10.30 Mt;按4 cm厚度指标,w(Mn)、w(Co)、w(Ni)、w(Cu)平均分别为23.70%、0.58%、0.48%、0.11%,干结壳资源量分别为1184.53 Mt、29.76 Mt、24.53 Mt、5.01 Mt。  相似文献   

4.
钴结壳矿区圈定和资源评价的参数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洋海山钴结壳集海洋资源和环境双重信息, 各国对它的调查研究方兴未艾.钴结壳资源勘查的最终目的是圈定钴结壳矿区和开发钴结壳资源.迄今为止, 国内外尚未就钴结壳矿区圈定和资源评价给出具体的参数指标, 基于我国近十年对西太平洋26座海山钴结壳资源调查, 结合太平洋环境资料, 在深入分析钴结壳厚度、丰度、品位、覆盖率、资源量、面积, 海山坡度和水深资料的基础上, 对13座重点海山进行了钴结壳矿区圈定、资源评价和钴结壳分布规律的系统研究, 进而提出圈定钴结壳矿区的八项重要参数指标: 钴结壳矿区的结壳厚度为≥3cm或≥4cm, 取决于海山具体地理位置; 水深为≤2500m或≤3000m;Co含量为≥0.50%或≥0.60%;丰度为≥60kg/m2或≥70kg/m2; 坡度为≤15°; 结壳覆盖率为≥30%;钴结壳矿区的申请面积为17000~20000km2, 矿区最终保留面积为5000~6000km2.钴结壳矿区8项参数指标的提出, 将有力地促进大洋钴结壳矿区圈定、资源量计算和资源评价工作, 为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制定钴结壳资源开发利用规章制度提供量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深海矿产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最大潜在战略矿产资源,近十年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申请到2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区、1块富钴结壳勘探区,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申请到1块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研究阐明了我国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勘探区小尺度成矿规律,揭示了其成矿作用过程及古海洋古气候记录,探讨了...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地估算出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 基于我国西太平洋海山钴结壳拖网采样调查资料以及对太平洋海山钴结壳资源分布规律和钴结壳矿区圈定参数指标的深入研究, 创造性地按海山不同高度、不同洋壳年龄赋予不同结壳厚度, 进而首次计算出太平洋海山干结壳资源量为(507.06~1 014.11)×108 t, 锰为(111.15~222.29)×108 t, 钴为(3.04~6.08)×108 t, 镍为(2.23~4.46)×108 t, 铜为(0.66~1.32)×108 t, 结壳分布面积为2 062 862 km2.通过Co通量与结壳Co沉积量、结壳厚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赋予不同洋壳年龄段的结壳厚度是理论厚度的6.10%~12.20%, 这与Ku et al.得出"结壳生长时间只占其整个生命史4%"的认识非常相近, 说明所赋结壳厚度基本合理, 得出的结壳资源量基本正确.为整个大洋海盆内海山钴结壳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强  张学华 《岩矿测试》2013,32(5):724-728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以快速进行多元素实时分析,在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仪器的分辨率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场原位分析法的应用有待研究。本文针对富钴结壳中目标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采用松散粉末法制样,建立了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快速测定太平洋富钴结壳样品中Mn、Fe、Co、Ni、Cu和Zn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用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国家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2%~3.0%之间,测定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为92.9%~107.6%。样品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的数据对比表明,除了低含量Cu略有超差外,Mn、Fe、Co、Ni、Zn和品位均无超差,完全满足该类矿产资源勘查规程的要求。本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对野外富钴结壳资源作出快速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的分形研究表明,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间呈多重分形分布。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形呈三段式,引起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段分形的原因是不同类型结壳分布叠加的结果。水深—资源量分形呈三到四段式,引起水深—资源量复杂分形的原因可能与海山基底洋壳有关,海山基底洋壳年龄老于165 M a的海山呈四段式分布,而小于165 M a的海山呈三段式分布。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内海山地形与资源分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正>定量估计海山富钴结壳资源的空间分布,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富钴结壳资源标量参数的空间分布,其二资源体积。前者如金属浓度等,后者归结为海山表面积和结壳厚度的空间分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又可归结为:矿产标量参数(金属元素浓度、结壳厚度等)的空间分布估计,海山表面面积拟合。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给出下面解决方案:提出基于"距离-相对水深"或"距离-坡度"的实验变差函数方法,拟合海山矿产标量参数的变差函数,并利用Kriging估计海山富钴结壳资源空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海山富钴结壳分布受控于水深,传统基于"距离-方向"的变差函数无法表达其空间自相似性或各向异性。为了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计海山富钴结壳资源,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适合海山富钴结壳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差函数方法。该方法包括:初步定义以海山富钴结壳数据为模型的3D表面随机变量;提出基于"距离-坡度"或"距离-相对水深"的实验变差函数方法;给出与之相匹配的理论变差函数模拟方法。将该方法示范应用于某海山富钴结壳厚度的空间估计,估计效果表明:这种新变差函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逊克县高松山金矿床地质分形特征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松山金矿床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一支队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北段发现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找矿前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利用分形学理论对金矿资源量和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资源量在大于250 kg标度区间时,分维数D值为1.69,表明资源量在该区段内的普查存在较好的前景,同时,品位分维数D值为1.10~1.40时,其成矿仅与细脉状烟灰色石英-细粒黄铁矿成矿阶段紧密相关。利用钻孔资料分析品位在垂向上的分形特征发现,分维数D值介于1~1.5时,表现为垂向不圈闭延伸,反映其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在资源评价方面,通过对断裂构造似等距控矿规律的研究,结合帕累托定律(Pareto law)和阻尼曲线模型,对深部可能存在的矿体规模和部位进行了预测,资源量大于4960 kg的矿体仍有2处未发现,中等资源量规模的矿体存在巨大空间,同时,预测隐伏矿体可能在已有地表矿体相间部位的深部。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ractal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y of seamounts from the West Pacific and the resource quantity of cobalt crust therein. The cobalt resource quantity has three to four variable fractal dimens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stinct slopes and water depths of the seamount. The multiple fractal property of resource quantity may have resulted from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ypes and components of cobalt crusts and ages of oceanic crusts hosting the seamounts. Individual seamounts display complex topography and quantity of cobalt crust, both in the same and different regions. Translated from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6, 24(5): 705–713 [译自: 沉积学报]  相似文献   

13.
地震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采用推广Grassberger-Procaccia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以确立较敏感的强震前兆,讨论了该算法的精度,数据量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矿产勘查中化探异常下限的多重分形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探异常下限计算方法在矿产勘查和资源预测中非常重要。传统的计算方法存在依据不充分的问题。这里在研究地球化学场数据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重含量~频数分形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多重分形异常下限计算方法较之传统的方法具有理论基础扎实、适用性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SD法估算东安金矿床5号矿体资源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明轩 《地质与勘探》2011,47(6):1177-1184
资源储量估算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和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SD资源储量估算和审定方法(SD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以SD动态分维几何学为理论,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适于不同矿种及矿产勘查开采各个阶段,它应用SD精度法,成功量化矿产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6.
n维自仿射分形及其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维 《地质论评》2005,51(2):208-211
分形概念应用在地球科学中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自相似特征。研究表明分形模型常常提供有力工具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基本空间分布结构。本文提出了n维自仿射分形的检验与定量评定方法。通过实例,说明n维自仿射分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和步骤,并解释了分维数的实际意义。分维数足反映区域化变量在某方向变化程度的定量指标。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化学金元素和银元素数据,而且还适用于其他元素和地质数据,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铁矿床品位-吨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铁矿储量数据为依据,在拥有翔实和权威的铁矿数据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和统计计算,以铁矿的6种矿床类型(沉积变质型、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岩型、火山岩型和风化型)为划分依据,建立了中国铁矿及其伴生矿种的品位和吨位模型,并对其品位-吨位联合分布的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铁矿的资源量不服从正态分布,经过对数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品位除了矽卡岩之外都直接服从正态分布。由于铁矿的品位和吨位之间相关性较差,因而不具备分形特征。最后通过建立吨位和品位的直方图来构造正态分布函数,从而实现累计概率曲线的拟合。在取得了远景区的矿床类型、矿床数分布以及矿床的品位和吨位的累计概率曲线后,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来实现远景区资源量的预测和模拟。  相似文献   

18.
The reliability of using fractal dimension (D) as a quantitative parameter to describe geological variables is dependent mainly on the accuracy of estimated D values from observed data. Two widely used methods for the estim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s are based on fitting a fractal model to experimental variograms or power-spectra on a log-log plo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uncertainty in the fractal dimension estimated by these two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spectrum and variogram methods result in biased estimates of the D value. Fractal dimension calculated by these two methods for the same data will be different unless the bias is properly corrected. The spectral method results in overestimated D values. The variogram method has a critical fractal dimension, below which overestimation occurs and above which underestimation occurs. On the bases of 36,000 simulated realizations we propose empirical formulae to correct for biases in the spectral and variogram estimated fractal dimension. Pitfalls in estimating fractal dimension from data contaminated by white noise or data having several fractal compon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illustrated by simulated ex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