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中等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是油藏稳产增产的首要任务。根据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取芯、测井、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在深入解析沉积微相、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井网布置、注采关系等单个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理后,针对地下不同的情况,筛选出相应的优势控制因素,从多因素耦合的角度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总结出3种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有重要意义。构造起伏明显时,沉积微相-微构造-封闭断层-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主要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平面非均质性-井网部署的控油模式则适用于构造平缓的部位,而储层构型-夹层-韵律性-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
杨悦  张化安 《西北地质》2005,38(3):68-75
通过对延长油田郭旗西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微相、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条件研究,探讨了影响储集条件和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延长油田郭旗西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早期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长6晚期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储集层发育.受成岩后生作用影响,形成了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的储集层.油藏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W油田21井区低渗透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为了精确描述其储集层物性及展布特征,在地质、测井和开发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采用多种建模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建模研究,依次建立了研究区的构造、岩相、沉积微相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属性等相关模型。同时对油气储集层相控与非相控建模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相控属性模型对油藏特征的描述和表征更加合理、准确,应用Petrel地质建模与Eclipse数值模拟的一体化无缝连接,使后续的CO2驱油数值模拟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一研究结果直接体现出相控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成功应用,也预示着相控建模技术是解决多种沉积微相和非均质性较强的低渗透储集层物性参数相关模拟的有效途径,能清晰地认识和识别砂体连通性及其展布规律,可为低渗透油藏后期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微构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为增加剩余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文留油田文72断块沙三中亚段五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中亚段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及前三角洲泥5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留楚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留楚构造带善旺断鼻,是古近纪东营组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通过对岩心描述、小层对比与划分、单砂体沉积微相描述及测井相的综合分析,总结了留楚油田河流相砂体的主要相标志,分析认为东二段、东三段沉积时期留楚地区以低弯度曲流河沉积为主,并将主力含油单砂体所在地层划分了河道、堤岸和河漫3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泛滥平原6个沉积微相;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指出沉积微相对储集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探讨了不同微相砂体的渗流特征;认为应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空间展布和层内非均质性特征,进行油藏注采关系调整和确定目标潜力区,为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同类油藏的研究与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5)
油藏地质特征是认识与研究油藏开发的基础,是静态资料与开发动态相互验证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油藏开发的始终。根据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地面露头观察及钻井和注水开发动态资料,对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物性特征、沉积微相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安塞油田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对油气富集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该区储层物性较差,油气储集性能主要受成岩作用控制,研究区主要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气主要储存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及河口坝体。  相似文献   

9.
重新认识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展布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后期注采井网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研究区的岩心、录井和大量测井资料,对地层进行详细划分,在建立岩电关系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地区长6_1油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研究区历年生产状况、注水受效特征、地层能量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长6_1油层属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和河漫滩构成其主要微相。进一步编制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分析长6_1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以及沉积微相研究对解决目前主要开发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从而为后期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丽君  严恒  方小宇 《江苏地质》2016,40(2):281-287
涠洲A油田目前处于开发中期,储层非均质性强、对含水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是该油田生产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后续开发方案的设计。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储层分布及其物性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生产资料,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地质建模,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历史拟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指标的预测,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据此提出了下一步开发方案。涠洲A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地震—测井—地质综合一体化建模技术可以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油田调整挖潜决策提供科学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1.
渤海辽东湾北部海域辽西凹陷JZ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开发矛盾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将各类储层进行精细研究,通过三维地质模型进行量化,为剩余油挖潜奠定基础。以海上JZ油田东营组三角洲前缘储层为例,通过对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模拟目标体进行分析,建立包含目标体形状、规模、方向以及各种约束条件的地质知识库。采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建立了渤海JZ油田三角洲相储层沉积微相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中各微相砂体界面清晰,沉积微相发育规律符合地质认识。在沉积微相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采用相控建模方法依次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有效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精度和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渤海辽东湾北部海域辽西凹陷JZ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开发矛盾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将各类储层进行精细研究,通过三维地质模型进行量化,为剩余油挖潜奠定基础。以海上JZ油田东营组三角洲前缘储层为例,通过对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模拟目标体进行分析,建立包含目标体形状、规模、方向以及各种约束条件的地质知识库。采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建立了渤海JZ油田三角洲相储层沉积微相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中各微相砂体界面清晰,沉积微相发育规律符合地质认识。在沉积微相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采用相控建模方法依次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有效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精度和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辫状河油藏是我国主要油藏类型之一,目前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层内非均质严重制约其高效开发. 本文以孔店油田馆陶组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生产开发数据,分析了辫状河油藏层内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因为辫状河道及心滩. 辫状河道为正韵律,物性差异大,夹层薄;而心滩以复合正韵律为主,物性差异中等偏强,夹层厚. 由心滩对应的采油井夹层控制的剩余油较多,垂积体的上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挖掘潜力大.  相似文献   

14.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油藏属山前陆相盆地边缘冲积扇成因砾岩油藏,油藏单一扇体具独立成藏体系。研究中需区分不同扇体,厘清扇体展布及演化特征,为油藏后期精细开发提供依据。在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基础上,充分运用砾岩组分和重矿物资料,落实八区克下组发育的3大冲积扇体,发现扇体具明显区带性,自下而上呈退积式演化特征。对油田生产状况分析认为,八区克下组油藏产能及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其中主槽和辫流线为最有利相带,具高产特征,是剩余油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岩芯分析化验数据以及试油、试采等生产数据综合分析,结合构造特征,总结姬塬油田池46井区长8_2油层组含油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池46井区长8_2油层组含油状况受构造影响较小;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与含油性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发育状况、平面连续性均受沉积因素控制,因此沉积因素是控制含油性的主要因素;储层物性、成岩作用对油气分布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隔层和夹层在宏观和微观上均对油气起着封堵作用,既是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盖层,又对油气侧向运移起着阻碍作用,对储层含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区长8_2油层组含油性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作用和层间、层内非均质性,构造和成岩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对含油性有影响。研究区储层含油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对于油藏评价、预测油气富集区带及下一步的滚动扩边和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主要是受沉积微相控制。常见的分层位以及不分沉积微相建立的解释模型都不理想,针对该特点在关键井"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约束下的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应用解释模型对研究区的267口井进行了二次解释,结果表明,分沉积微相建立的解释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为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18.
大庆宋芳屯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刘大锰  彭承文 《现代地质》2012,26(1):175-183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对查明油藏剩余油分布、采取合理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为例,采用隔夹层识别对比、沉积微相分析、地质统计学系数和劳伦兹系数方法分析了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发育3套稳定隔层,据此可划分为3套开发层系;夹层在各单砂体中比较发育,应将夹层分割的注采井归为不同注采井网;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影响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非均质性最强;地质统计学参数和劳伦兹系数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10个单砂体均为极强的非均质性,统计学参数往往偏离强非均质标准甚远,而劳伦兹参数值分布于0~1间,更能直观定量的表现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弱。  相似文献   

20.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对查明油藏剩余油分布、采取合理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为例,采用隔夹层识别对比、沉积微相分析、地质统计学系数和劳伦兹系数方法分析了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发育3套稳定隔层,据此可划分为3套开发层系; 夹层在各单砂体中比较发育,应将夹层分割的注采井归为不同注采井网; 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影响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非均质性最强; 地质统计学参数和劳伦兹系数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10个单砂体均为极强的非均质性,统计学参数往往偏离强非均质标准甚远,而劳伦兹参数值分布于0~1间,更能直观定量的表现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