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007年7月16日日本新溻地震对柏崎刈羽核电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16日日本新溻县柏崎市附近海域发生Mw6.6地震(日本气象局震级MJMA6.8)。该地震引发世界最大核电厂——柏崎刈羽核电站多起核安全事件,是世界范围内有记载的对核电站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详细介绍了该地震对柏崎刈羽核电站造成的影响,文章最后概述了日本、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该地震的反思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2007年新潟县中越近海地震期间柏崎刈羽核电站遭受到极强的震动。该核电站周围密集的地震检波器阵观测到的加速度记录目前已对公众开放,将会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基于在主震及前震、余震中观测到的垂直阵记录,利用归一化输入输出最小化(NIOM)方法研究了S波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在地表下50m与50~100m的地层中,发现在主震的主运动期间S波速度显著降低,显示了非线性行为。然而在地表100m以下的基岩层中,观测到了近似线性的行为。并且发现在100m以内的地层中,主运动后不久S波速度增大,说明这些地层没有发生较大的液化。最后,基于得到的S波速度研究了剪切模量和剪应变之间的关系。地表层及中间层的归一化剪切模量(G/G0)降低到约0.2(应变水平1×10-3~1×10-2)和0.6(在应变水平1×10-3~2×10-3)。  相似文献   

3.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概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1月17日,强烈的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袭击了日本近畿地方的广大地区,这次灾难性的地震是半个世纪以来在日本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陆地震,它使日本遭受了一次出乎意料的严重破坏,打破了“日本安全”的神话,将对今后的地震预报和防灾对策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次地震引起了日本和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本文将对这次地震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4.
1995年上半年世界灾害地震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上半年的世界灾害地震活动不同以往,主要特点是:日本、俄国地震毁城,经济损失巨大,地震社会影响深远;两次灾难地震又是前所未料。日本阪神大地震将成为今年世界重大事件之道。本文综合介绍了今年上半年的世界灾害地震活动。灾情及地震灾害特点,指出了地震预测,工程抗震研究的前途仍属光明。  相似文献   

5.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是结合对地震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地震活动性资料,以定量的方式给出将来遭遇到超过给定地震动参数的概率。结合核电站的特殊性,采用点源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及经改进的方法根据场地条件可得到供设计参考的地震动参数。最后通过我国东部某核电站的实例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简便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强震动观测和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核电站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基于有关导则相关要求的介绍,对核电站强震观测系统的一般要求进行说明,分别以Beznau核电站和我国某核电站为例,介绍了强震仪测点的布置情况.以立陶宛Ignalina核电站为例,对地震预警技术在核电站中的应用情况做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今后核电站地震观测和地震预警中值得关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1年日本MW9.0地震(简称日本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研究日本地震对该地区地壳运动及地震潜势的影响十分必要.为此,本文通过112个连续GPS观测站获取了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日本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得到如下认识:(1)8个定点地球物理观测的同震响应验证了本文同震形变场的可靠性;日本地震的东向拉张使研究区整体上处于张性同震应变状态,但存在局部挤压区域,其中莱州湾至海州湾的挤压条带穿过沂沭断裂带并对断裂带南北两段产生了不同的同震作用,对南段具有拉张作用,对北段产生挤压作用;(2)同震形变场在鲁东隆起和鲁西断块产生了显著的剪应变,地震b值显示上述区域的构造应力在日本地震后增强,因此同震形变场可能改变了这些区域的应力特征;(3)地震矩张量叠加分析显示,同震形变场短期内对鲁西断块、鲁东隆起区和沂沭断裂带南段累积了地震矩,可能有助于上述区域在日本地震以后的地震活动增强;日本地震对沂沭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矩具有释放作用,或许是该区域地震活动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易发区的日本,核工程师们总是设计出可抗震的核电站。但为了保证设计准确无误,他们将使用据称是世界最大的地震模拟设备,对与实物一样大小的核电站模型进行试验。这些试验旨在向公众表明:占日本供电量25%的核电站是安全可靠的,而且日本政府希望在今后10年里将此数字提高到35%。为期10年的与实际核反应堆大小相同或相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M7.0强烈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和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日本政府应急救援工作,发震和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和这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及启示。概述了日本的地震管理和应急救援体制,地震预报计划的沿革,日本推进地震调查研究的方针政策以及对日本地震防灾体系的评价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本文对地震预测的难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实质在于缺乏对地震发生规律性的认识。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来欧洲、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际情况表明,国际上虽对地震预测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地震预测研究仍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然而,要期望取得突破,尚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One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is to meet the energy requirement of an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world. Nuclear power was considered as a reliable option until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NPP) disaster which eroded the public confidence. This short paper shows that offshore wind turbines (due to its shape and form, i.e. heavy rotating mass resting at the top of a tall tower) have long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s (>3.0 s) and are less susceptible to earthquake dynamics. The performance of near-shore wind turbines structures during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is reviewed.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y performed well. As NPPs are often sited close to the sea, it is proposed that a small wind farm capable of supplying emergency backup power along with a NPP can be a better safety system (robust and resilient system) in avoiding cascading failures and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12.
李亮  潘蓉  骆鹏  路雨 《震灾防御技术》2021,16(2):398-403
我国是目前世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核大国,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括核电厂在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御设计。日本311地震海啸引起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设计中增强了对超设计基准自然灾害的考虑。本文对核电厂防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核电厂设计中需考虑的自然灾害及国内外核电厂关于防御自然灾害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核电厂防御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海外地震及其对核电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海外MS7.2地震具有两个引人瞩目的重要震害特点,一是造成十数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中断,二是造成台湾第三核电厂紧急停机。本文首先介绍了该地震地震参数厘定、震源机制、发震构造背景、地震动特征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介绍和讨论了该地震对台湾地区核电厂的影响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爆破地震动强度的预测方法和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岭澳核电站场地为例,利用该场地土石方工程爆破时实监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估计(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给出预测爆破地震动加速度、速度、的经验公式。按此地震动衰减规律并结合时实监测数据指导爆破,确保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这种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和预测爆破地震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对指导工程爆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多方案比较工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动参数的复核中采用了多方案比较方法。由于新增的地震地质资料不会改变原报告对地震地质研究的结论,近十多年地震的活动对工作区地震背景的影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分析研究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方案后,采用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与确定性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后确定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厂址极限安全地震动SL-2复核结果为0.15g。本次复核工作的技术路线可以为相似类型的重大工程地震参数复核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对粤东核电乌屿厂址影响烈度调查为例,探讨了重大工程场地影响烈度调查方法。其调查结果不仅为该厂址评定历史地震最大影响烈度提供了依据,也为修定1918年南澳7.3级地震的等震线准备了条件。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将有助于类似的工程场地开展影响烈度调查。  相似文献   

17.
核电工程从预可行性研究到正式施工设计,往往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以泰山核电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地震动参数确定是在十多年前完成的,因此其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工作应当在吸收这十多年来我国在活动构造识别、地震活动的不均匀性处理、地震区带划分、潜在震源区的识别和参数确定、地震动衰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增的地震地质资料进一步补充了原工作报告对地震地质研究的结论,地震的活动特征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工作区内破坏性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约为12km,与全国平均震源深度(约为15km)有差别。在对工作区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背景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方案,分别采用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校核后综合确定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厂址的极限安全地震动SL-2为0.15g,这与1990年的结论一致。本文提出的核电扩建工程地震动参数校核工作的技术路线,可供类似的重大工程地震动参数校核参考。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昌平地震台概况,用相关分析、信息合成等方法,对体应变仪1989年7月至2001年的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对发生在距昌平地震台300~500km范围内、震级5级以上的地震,体应变资料趋势异常明显,异常时间与震级相关性较好,地震多发生在信息合成值变化较大的时段。昌平地震台体积式应变仪观测到的同震效应多以张性阶跃为主。  相似文献   

19.
水库地震安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分析水库周围社会及大坝安全的地震影响、世界水库的发展情况、目前对水库地震安全的认识及其研究技术,认为水库周围的地震威胁有天然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两类,表现为对水库大坝及其附属工程和库区社会均产生影响,因此水库地震安全主要由大坝地震安全、大坝附属工程地震安全和库区社会安全构成。随着水库大坝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大型水库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复杂地质构造区水库建设的增多,有必要在对大坝地震安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视水库地震安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地震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前很多研究者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模型预测地震动并被证明是可行的.本文运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叠加合成方法,模拟了1988年肃南5.7级地震,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用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得到的峰值加速度以及峰值加速度出现所对应的特征时刻与真实记录较为吻合;比较模拟的地震动反应谱和实际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总体上在工程感兴趣的频段内,有限断层方法拟合的结果基本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开拓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前景,以兰州市柴家峡水电站为例,将此理论方法应用于缺乏强震记录地区的近场地震动估计中,模拟分析了马衔山北缘活动断裂发震时在坝址区产生的地震动特征,其近场合成结果与1125年兰州7.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可供工程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