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东南亚海上地震勘探活动JohnBishop如果以地震勘探活动作为今后5-10年的勘探开发水平的指标的话,那么东南亚海上油气的前景并不乐观。随着在该区作业的地震队数量的大幅度减少,该区的地震勘探工作在最近3年内明显下降。该区承包者拥有的地震船从多达23...  相似文献   

2.
丁学仁  吴长江 《台湾海峡》1997,16(3):339-347
本文根据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序列的空间活动图象变化特征,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比较分析了台湾海峡区域史今地震活动的总体演变过程,表明该区强震发生与周边地区的台湾,日本及菲律宾大地地震,在时间进程,强度变化和地域分布关系上存在关地球物理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地震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谢志平  陈园田 《台湾海峡》1995,14(4):338-347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Ms≥7级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3次7-8级地震、34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94,18(6):68-69
威海高技术开发区位于威海市区西北3km,面积20km2,为古海湾淤积成的滨海小平原和元古代片麻岩形成的低山丘陵,北侧的远遥墩海拔206.9m。开发区和市区有一谷形坳地相通,为NW向活动断裂神道口断裂通过的部位,是张家口-威海断裂的一部分。这条巨形活动断裂曾孕育出8级地震一次,7~7.9级6次,6~6.9级15次,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监视区。1948年威海附近海域在此断裂部位曾发生一次6级地震,出现多处地裂、喷沙、冒水现象。据近年来基建工程的揭露,这条活动断裂总体走向310°,宽度70~100m,…  相似文献   

6.
Seistest软件简介1.功能和特点Seistcst软件包是一个地震资料采集记录的自动评价系统,具有内容全面、方法先进、功能齐全、评价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便于快速推广等特点,是国内外首创的地震生产记录质量自动检测软件包.(1)功...  相似文献   

7.
张年明  郑健志 《台湾海峡》2005,24(4):426-432
中国台湾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地震活动频繁.本文报道了 我国台湾地区及其邻近海域1985~2002年间5.5级以上地震的条带内外频度比分 布,并着重研究了1999—2002年中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地震前的条带现象.其结 果表明:台湾地区近期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大地震前,5.5级以上地震呈条带分 布.这些条带符合条带内地震个数Nin≥6的条件,符合条带内、外频度比Nin/(Nin Nout)≥75%的条件,也符合条带长宽比大于5的要求,只是与板内地震条带相比,条 带的长度较短.  相似文献   

8.
北海地震     
根据日前公布的在1979—1988年间进行的地震研究报告业已确定.在北海中每年平均发生约150次弱地震.在上述时间段内最强烈的地震(按里氏震级M=4)发生在1985年.根据所进行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西部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近万公里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及地震资料,对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分析,以及地震层序和地震相划分,对各地震层序及地震相分别进行了地质年代与沉积相探讨,并首次把九龙江凹陷T_3~0—T_g超层序解释为中生代地层的不同见解,这对研究该区海域沉积史、生油气史、油气储层和盖层,以及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峡地震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海峡区域进行了多条多道地震剖面探测。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剖面特征,划分6个地震地层单元U1-U6。其中U1为末次冰消期初期和全新世泥质沉积,大约形成于15ka至今。U2为晚更新世地层,大约形成于71ka至末次冰消期初。同时根据区域断裂系统特点,对该区断层分布特点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该区断层主要为正断层,海峡西侧分布较少,海峡东侧断点密集。除海峡东侧的2号测线中一条断裂断至海底外,其余全部断层均在T2反射界面以下,推测其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之前。  相似文献   

11.
鹿世瑾 《台湾海峡》1996,15(1):86-93
本文以统计学方法,对福建近1030a(公元963~1992)M≥4.75级地震,作了时序与统计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M≥4.75级地震的频度关系为N=20.8374-2.786SM;(2)M≥4.75级地震空间分布不均,79%出现在25°N以南,并有三个密集带;(3)M≥4.75级地震有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震中迁移也有一定规律;(4)福建明显的春暖夏凉年之后5a内易发强震;(5)福建洪涝与强震具有年耦合性。  相似文献   

12.
1993年6月,对在ODP第889B孔周围的BSR作了深入的地震研究。在两个航次中采用海底地震仪(OBHs)收集了大量的广角反射资料和单道地震资料。我们对工区内的一条测线的资料进行了新的2D旅行时反演。4个OBHs(广角反射资料)和单道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获得了在BSR上方P波的速度特征,结果发现这些速度略高于垂直地震(VSP)获得的速度和889B井声波测到的速度,BSR上方速度大约1.83-1.95km/s。两种不同方法估计的气体水合物含量大约为孔隙空间2%到24%。速度模型提供了该区BSR上方BSR反射强度和水合物含量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地震不同于高频地震。使有效讯号保持“宽而高”的频谱是高分辨率地震的核心。因此,只有从野外采集到室内处理都围绕着“宽而高”这个核心,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获得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本文着重从野外采集出发,就海洋浅中层二维地震勘探,论述了高分辨率采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仪器设备的主要性能与参数。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5.
李荣峰  叶振民 《台湾海峡》1996,15(4):331-336
本文从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角度出发,讨论海峡7.3级地震对东南沿海地震带活动性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峡7.3级震前的背景空区及其震后演变过程,并采用各种方法对闽粤沿海地区进行了时空扫描分析,提取异常指标。预测该地区未来地震活动的趋势,对缩小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范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海Q构造古近系低孔低渗储层普遍发育,砂泥岩阻抗叠置严重,整体非均质性变化剧烈。落实致密碎屑岩“甜点”分布范围是当前该区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在地震岩性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叠前敏感属性反演的地震“甜点”预测技术。采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截距和梯度合成的扩展弹性阻抗(EEI35°)属性开展地震岩相预测。利用高孔砂岩储层的低密度特征解决地震物相预测的问题,并结合地震岩石物理定性和定量判析技术,优选复合属性进行地震流相识别。最终在层递式相控思想指导下,实现相对高孔高气饱优质储层的准确预测。实例应用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刻画研究区致密碎屑岩“甜点”展布规律,为后续目标搜索和井位优化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Mill.  JJ Huen.  RV 《海洋地质》2000,(4):34-50
位于秘鲁近海的ODP第688站位的地震资料显示出:该区存留有似海底反射层(简称BSR),其深度与气体水合物稳定的深度相当。虽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科学钻探岩芯中已经发现了气体水合物,但通常在有BSR显示地区避免钻探,这是因为钻探容易引起含水合物的沉积物民封闭的游离气的释放,造成危险。利用反褶积和真振幅恢复技术,可对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达到对BSR定量分析。从而地震资料提取声波参数,从第688站位的钻孔测量物性资料,利用前述两项资料可合成地震记录,并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比较,来估算游离气带的厚度。结果显示出:BSR沿侧向呈不连续分布,在BSR表现为强振幅的地带,其下游离气带厚5.5-17m;在BSR呈弱振幅之处,游离气带厚度不足5.5m,甚至完全缺失。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圣?安得列斯断层区帕克菲尔德村附近打了数口250 m深的钻井,并在其底部安装了10台高精度的地震仪。这些地震仪能够记录到人类感觉不到的里氏1级震动。 在观测期间,该区发现了将近6 000次不同强度的地震。地震学家McEvilly T 和 Nadeau R M 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这个地区发生周期性的(间隔数月至数年)特征明显的微震动。在测量它们之间的间隔时,研究者们可以直接在事件发生处准确地追踪地壳中应力的增长。 已查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圣?安得列斯断裂的帕克菲尔德地段,地壳中…  相似文献   

19.
从死海的约旦河三角洲崩滑沉积物中得到的杰里科地震证据T.M.Niemi等沿死海一约旦转换板块边界的断层活动是Biblical和较近代时期圣地地震的主要原因。由于有感记录不确切和过于夸张,所以除编纂了几个地震目录外,几乎没做过将断裂段归因于历史地震的尝...  相似文献   

20.
以华地2个6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海平面地震前兆信息的识别方法,并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969年了江6.4级地震前,闸坡站 平面存在 个时间长达4年、幅值达10cm左右的上升回复过程中的加速回升异常;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汕头海面有一个始自4年前、幅度达28cm左右的上升异常,上升率达地震平静期的3倍多。沿海地区6级以上强震前,海平在可能出现2-5年或更长周期的中长期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