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弗拉斯期缺氧事件──弗拉斯一法门阶动物危机的原因?M.M.Joachimski等弗拉斯一法门期(晚泥盆世)动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次主要生物事件中的一次。在此事件中,大约有21%的海洋生物科和50%的生物属消亡。低纬度热带生物礁生态系和浅水海洋动物所...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家一直对生物个体的粒度很感兴趣,认为粒度是影响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速率、生物个体在生态系中的地位、以及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许多生理学家对生物个体粒度的功能做了验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99-4航次对南沙珊瑚礁区进行了考察,利用现场投放沉积物捕捉器采集沉降颗粒物样品,从生物与非生物体系两个侧面对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碳是珊瑚礁生态系中各种样品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总碳的收支主要受到溶解平衡与钙化作用的控制。有机碳在珊瑚礁泻湖中具有很高的循环效率,泻湖中垂直转移的颗粒有机碳有93%以上在进入沉积物之前被释放,其中生物碎屑的颗粒有机碳释放率约为99%。珊瑚礁植物尤其是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等的光合作用以及珊瑚礁的拟流网模型、休渔模型分别代表了构成珊瑚礁有机碳循环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高效循环和稳定补充。因而珊瑚礁保护应当重点保护珊瑚礁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4.
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生物粒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态系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1],它们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生理、生物过程 ,以及在生态系中的物质、能量流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生物粒径大小有关[2~4]。自20世纪60年代 ,随着生物粒径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提出了海洋生物粒径谱假说 ,即海洋生态系是由最小生物 (如细菌 )至最大生物 (如鲸 )组成的一个生物粒径连续分级谱[5~7]。海洋浮游植物是主要的海洋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食物网(链 )的初始环节 [8],因此在生物粒径谱假说的指导下 ,人们逐渐开展了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粒径…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大海洋生态系?1984年美国生物海洋学家谢尔曼(Sherman)和海洋地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博士正式提出大海洋生态系(large marine ecosystem,LME)的概念。最初的大海洋生态系概念包含以下几点:①世界海洋中的一个较大的区域,一般20万平方干米以上;②具有独特的海底深度、海洋学和生产力特征。  相似文献   

6.
病毒: 海洋生态动力学和疾病学研究的创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毒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0^7~10^9个/mL,多种多样的海洋病毒几乎对所有的海洋生物都有影响,5%~40%的海洋生物是被病毒销毁的,近30%海洋蓝藻和60%游离异养菌的死亡与病毒有关。地球26%的碳循环经海洋病毒完成。病毒可以影响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学过程,包括营养物循环、颗粒大小分布和沉积率、细菌和藻类的多样性和物种分布、赤潮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和种闻基因转移。各种生物种群内和种群闻有机会充分接触,为病毒传播及变异创造了条件,使海洋系统成为极富多样性的原始病毒库,除了对海洋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浮游生物等重要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相关的种群的感染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以外,病毒还导致海水养殖品种发生多种病毒性痰病,病毒生态学特征对海洋生物痰病的发生和流行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虽然国际上海洋病毒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但与海洋病毒的实际作用相比,研究还只是初现端倪,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极地海洋生物过程中碳和其它生源物质的转换、其流程和通量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海冰对海洋生态系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了极地海洋生物产物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等生源气体与极地气候的直接联系,从而阐明了极地海洋生物学过程在地极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洪华生 《海洋科学》1990,14(5):73-73
1990年5月7日至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厦门大学共同主持召开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课题评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8个主要海洋研究、教育单位的海洋水文、化学、生物、地质和渔业等学科的专家,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8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是我国包括学科较多的一次上升流区生态系综合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与以往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有发展和创新。整个课题的  相似文献   

9.
大海洋生态系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海洋生态系与其管理的概念及意义,描述了影响大海洋生态系的因素,论述了大海洋生态的管理体系的构成原则及目标规划步骤,探讨了生态系管理上的投资-效益矛盾,尤其是国际海洋管理方面的协调问题,并对若干实例进行了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和加拿大政府间文化科学交流合作协定,国家海洋局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合作进行了一项为期五年、以污染动力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围隔式生态系实验。目前,海上现场实验工作已基本结束,以这次合作研究为中心内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87年5月在北京召开。在1983年至1986年的合作研究期间,中加两国科学家合作在加拿大西德尼(Sidney)进行了“石油加分散剂对围隔生态系的影响”、“矿渣对围隔生态系的影响”、“在各种化学与生物的条件下,False湾底质金属释出通量研究”、“新型分散剂对石油的分  相似文献   

11.
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目的是描述生物的分布模式,并找出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这个工作需要建立食物链结构的模型,回答食物链作用机理方面的问题及找出海洋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由于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作者根据海洋微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作一评估。长期以来,由于方法学上的原因,细菌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被认为是次要的。然而新近的大量研究表明,细菌的数量、生物量及其代谢活性在海洋生态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细菌在海洋生态系中作用的看法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海洋中细菌数量、生物量以…  相似文献   

12.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机构(UNDP/GEF)资助的"减少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环境压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黄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渔业、生态系统和污染等多种类别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针对这些多源异构的综合数据,设计和建设了适合于黄海大海洋生态系GIS信息共享系统的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元数据库和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从而实现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综合数据的统一高效管理,更好地为信息共享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至少有75%的人口居住在大洋或大湖岸线8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为了充分认识和准确预测近滨水域未来的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对海湾和滨岸水域生态系的影响,美国国家  相似文献   

14.
全球环境基金会及世界银行资助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国内第二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内各界代表听取了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主持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该项目的“国家报告”文本报告。这次会议的召开使该项目即将步入实施阶段。黄海是世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海沿岸国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由于以往对这一海域生态系统认识不足,对环境和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引起了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对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威协。在国际组织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中国与韩…  相似文献   

15.
自从6亿年前,硬骨胳生物出现在陆地上以来。生物大量灭绝的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已先后发生76次。过去5次的原因,人们可以归咎于冰河期的到来和陨石的冲撞等突发性事件和灾难。而第6次,也就是现在,祸根只能从人类自身的行为中去寻找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中国对虾养殖中自身有机质污染现况,以及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就控制和改善其自身有机质污染的途径方面阐明了以下观点:其一,我国目前普遍采纳单一对虾半精养模式,因该模式阻断了生态系的物质循环路线,引起有机质→微生物→营养盐→浮游植物→有机质之间的恶性物质循环,以及过剩饵料和生物残骸等有机物质沉积量超过微生物分解能力,且不能得到其它生物的利用等原因,使得有机质在虾塘底部大量积累,引起了养殖生态系自身环境和邻近浅海大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应加强科学的统筹管理,摆正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避免盲目性。其二,强化人工调控的作用,尽量使对生态系的人工调控成为有效调控,以弥补该生态系中自我调控的不足。其三,应大力推广虾塘内部及其邻近浅海的多元化养殖。  相似文献   

17.
早侏罗纪生物灭绝:一次全球性长期事件普林斯巴期末期灭绝事件(189Ma)曾被认为是过去250Ma10次全球周期性灭绝事件中的一次,或小规模局部性欧洲事件。在普林斯巴晚期至托阿尔早期大约7.5Ma时限内,种群灭绝程上升趋势达5个鲕状岩带,在波利尔,特斯...  相似文献   

18.
仝龄 《海洋科学》1995,19(2):70-71
根据中国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进展状况,1993年唐启升研究员和Sherman博士提出在中国召开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会议的设想,并得到了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世界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学会等国内外组织的大力支持。“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学术会议”宗旨在于努力完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目标。即建议沿岸国家尽力完成:(1)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生态系的恶化;(2)改进海洋生态系潜力以满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90年4月、10月间的理化分析数据,结合2002年9月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的调查状况,首次从珊瑚礁生态系的角度初步探讨该岛区浮游动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岛区浮游动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既体现了珊瑚礁生态系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特征,也体现了浮游动植物具有显著的季节交替现象。相关分析显示,水温、盐度、N,P,Si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均有明显影响,但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不大;N是该生态系中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P限制状况只有在珊瑚礁生长带较深的海域出现,Si呈相对富足状态。  相似文献   

20.
水层-底栖耦合生态动力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概述浅海生态系的水层系统与底栖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有机质沉降动力学、底栖生态系统对有机质的响应、生物沉降和侧向平流、生物扰动和沉积物再悬浮研究的进展,结语中提出应予优先支持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