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大海洋生态系概念和内涵的变化,介绍了全球主要大海洋生态系的分布,展示目前正在开展的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计划,重点介绍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特征及其研究计划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2.
世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及其国际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尚  朱胆远 《黄渤海海洋》1999,17(4):103-109
本文讨论了大海洋生态系概念和内涵的变化,介绍了全球主要大海洋生态系的分布,展示目前正在开展的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计划,重点介绍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特征及其研究计划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3.
自第5次大海洋生态系国际学术会议于1990年10月1~6日在摩纳哥召开之后,“大海洋生态系(Largemarine ecosystem)”作为一个新的海洋资源保护、管理的概念和策略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并有向全球发展的趋势,它可能成为200n mile专属经济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理论基础,全球海洋管理和研究的单元。  相似文献   

4.
大海洋生态系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海洋生态系与其管理的概念及意义,描述了影响大海洋生态系的因素,论述了大海洋生态的管理体系的构成原则及目标规划步骤,探讨了生态系管理上的投资-效益矛盾,尤其是国际海洋管理方面的协调问题,并对若干实例进行了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黄海大海洋生态系(LME)的污染/环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大系统的角度指出了已知的和未知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污染/环境及其生态效应的监测和研究方案,强调了应着重和优先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机构(UNDP/GEF)资助的"减少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环境压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黄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渔业、生态系统和污染等多种类别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针对这些多源异构的综合数据,设计和建设了适合于黄海大海洋生态系GIS信息共享系统的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元数据库和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从而实现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综合数据的统一高效管理,更好地为信息共享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黄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灾害治理工作,文章基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生态环境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区域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气候变化和营养盐变化是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影响因素,赤潮、绿潮和水母暴发是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主要生态灾害;应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监测和合作,不断构建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区域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仝龄 《海洋科学》1995,19(2):70-71
根据中国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进展状况,1993年唐启升研究员和Sherman博士提出在中国召开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会议的设想,并得到了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世界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学会等国内外组织的大力支持。“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学术会议”宗旨在于努力完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目标。即建议沿岸国家尽力完成:(1)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生态系的恶化;(2)改进海洋生态系潜力以满足…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回顾了黄海渔业管理的历史,并与国际上的渔业管理发展情况作了比较,指出大海洋生态系作为渔业管理从单种和多种资源管理走向整体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必然性。还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向联合国开发署(UNEP)和世界银行(Wosid Bank)提交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监测和保护计划”的有关内容,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适应性管理策略,该策略分为:1.根据现有资料,找出要解决的问题;2.选择适当的时空域;3.找出具体的研究内容;4.根据研究所得成果得出适应的管理策略;5.通过跨国合作使策略得以实施;6.实施结果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生物粒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态系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1],它们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生理、生物过程 ,以及在生态系中的物质、能量流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生物粒径大小有关[2~4]。自20世纪60年代 ,随着生物粒径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提出了海洋生物粒径谱假说 ,即海洋生态系是由最小生物 (如细菌 )至最大生物 (如鲸 )组成的一个生物粒径连续分级谱[5~7]。海洋浮游植物是主要的海洋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食物网(链 )的初始环节 [8],因此在生物粒径谱假说的指导下 ,人们逐渐开展了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粒径…  相似文献   

11.
前言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海洋开发进入了现代阶段,新兴的海洋产业不断涌现,开发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我国的海洋产值已由1979年的64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593亿元,增加9倍多。在海洋开发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恶化和资源破坏等严重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对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综合管理。80年代初,美国生物海洋学家K·谢尔曼(Kenneth Sherman)和海洋地理学家L·亚历山大(Lewis Alexander)等人提出了大海洋生态系的概念,把海洋环境和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这样既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提供理论依据,又同时对解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后的海洋跨国管理问题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营养盐和重金属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庄栋法  林昱 《海洋学报》1990,12(5):661-665
多年来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海洋生态学家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广泛应用海洋围隔生态系研究营养盐浓度和通量的变化与有关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关系.例如,H.S.Peter(1982)系统综述了营养盐的地球化学循环[1].Isao Koike和AkihikoHattori等人(1982)利用CEPEX详尽探讨沿岸水氮的动力学[2].K.Kremling等人(1978)论述了在围隔实验生态系中营养盐的变化和用镉处理的生态系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3].还有W.H.Thomas用等人(1977)评价了1976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萨阿尼奇湾的受控生态系污染实验中汞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4].  相似文献   

13.
海洋病毒在微生物食物环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Azam(1983)等提出“微生物食物环”(Mi-crobialloop)的概念以来,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中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Billen,G.等(1987)认为,浮游藻类、细菌、异养鞭毛虫和小型纤毛虫在微生物食物环中扮演主要角色:浮游植物初级生产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碳(DOC)被细菌利用,而细菌又被异养鞭毛虫和小型纤毛虫所吞噬。目前,由于对病毒在海洋生态系中重要作用的新认识,这一基本物流途径的完备性已受到质疑。病毒的介入使得微生物食物环中的物质流向更为复杂化,如图1所示。许多研究表明,病毒对传统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加拿大国立海洋研究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进行的中加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于1987年5月在北京就已完成的两期合作计划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举行了国际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继美国(1977年)和加拿大(1980年)会议之后的第3次国际性会议。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挪威、荷兰、联邦德国、香港地区和我国的6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  相似文献   

15.
一、大海洋生态系的概念及其起源大海洋生态系(LargeMarineEcosystem)是20世纪末期提出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领域的新概念。其产生的原因是世界各个海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与过度捕捞的影响,许多鱼种衰竭,有的甚至濒于绝迹。这一严酷的事实,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找出影响生物量变化的真正原动力。20世纪初的几十年中,人们只是对单一的鱼种进行生物评价,效果不理想,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试图在食物链研究的基础上对鱼种进行生物量的评估,成效也不显著。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对…  相似文献   

16.
生物海洋学研究中15N技术的方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念志 《海洋科学》1993,17(1):25-29
近20a,人们对海洋浮游生物N代谢、真光层N循环以及各种途径的N通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5)N技术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不论是N的吸收实验与再生实验,还是营养动力学研究和不同N源相互作用研究,以及解N作用和硝化作用,从室内模拟到现场测定,从单胞藻生长观测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N循环试验,无一不与~(15)N技术有关。特别是海洋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新生产力”——也是~(15)N技术的应用产物。这个概念的提出,又使得~(15)N技术的应用超出了海洋生态系物流研究的范围,而成为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研究乃至海洋对大气  相似文献   

17.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  相似文献   

18.
全球环境基金会及世界银行资助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国内第二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内各界代表听取了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主持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该项目的“国家报告”文本报告。这次会议的召开使该项目即将步入实施阶段。黄海是世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海沿岸国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由于以往对这一海域生态系统认识不足,对环境和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引起了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对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威协。在国际组织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中国与韩…  相似文献   

19.
陈孝麟  林昱 《台湾海峡》1993,12(2):160-163
作者首次应用3个中尺度海洋实验生态系围隔装置研究可溶性Fe 对浮游生物群落数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和50μg/dm~3的可溶性Fe,均大大促进了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类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但浮游植物的过量繁殖并没有导致生态系中滤食性桡足类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海洋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转移行为已有许多报道。地球环境中稀土元素的行为是当今地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稀土元素的分布特性和转移行为研究与环境有极大的相关性,通过研究环境中稀土元素的转移行为就可了解环境演变的信息,所以海洋环境中稀土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Fleet,1984; Piper,1974; Schijf et al.1995;赵一阳等,1994;王中刚等,1989;张丽洁等,1995)。海洋中颗粒物质垂直转移过程研究对研究海洋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仅集中于以碳为核心的生源要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宋金明等,1996;宋金明,1997),至今稀土元素在海水中垂直转移过程研究尚未见报道。珊瑚礁生态系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之一,研究珊瑚礁生态系中稀土元素的垂直通量,即热带海域稀土元素在海水中垂直转移过程,继而椎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研究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课题。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收集南沙珊瑚礁潟湖中颗粒物质,研究稀土元素的垂直通量和不同形态稀土的垂直通量,以及稀土元素垂直转移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