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0年前,美国的地质普查人员就在墨西哥湾南部深处发现了不大的沥青露头,但这些研究工作未获得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美一德一墨西哥考察队,使用属于不来梅大学并完成了“大洋边缘”国际研究项目的德国科研船“Sonne”号,对海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郑明  胡牧 《海洋世界》2004,(3):48-48
在距今6500多年的宁波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上有一面象牙园雕,上面刻着两只飞鸟拱护着中间一个火焰熊熊的火球搏击升空,远古的人们认为太阳是靠神鸟做为飞升天穹的运载工具,所以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对虚幻莫测的大海,把船和鸟结合在一起,把“双鸟舁日”文化理念融入创造舟船的劳动过程中,期盼自己驾驶的帆船能像飞鸟一样,自由搏击大海。因此,浙江人民创造出包括“绿眉毛”等“鸟船”。  相似文献   

3.
在“极地”号船于1986年10月~1987年5月赴南极暨环球航行的199d中,分7次对该船作了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表明,该船舱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的大体范围是97.5~4323.0CFU/m3。平均在1000CFU/m3左右.其分布状况大体上是上层较中、下层的少.霉菌的检出率约45.7×10-2.霉菌与微生物总数量约17.4×10-2左右.舱内外空气微生物数量变化受制于船只所处地理位置和季节,舱内空气微生物的变化有其特异性.这些结果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该船的空气状况.同时,环境洁净程度与人们的主观努力很有关系。“极地”号船尚有改善环境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鏖战风浪     
王青 《海洋世界》2009,(10):80-80
2007年8月.强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在我国海域肆虐,此时正在执行黄海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海监18、22船,遭遇了11、12级大风。8月10日14时30分,海监22船航行至千里岩耐近海域时,强热带风暴开始发威.海上风云突变,海面掀起了3米多高的大浪,风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7,(3):4-5
2007年3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将正式启动。“南海一号”为南宋早期商船,1987年8月在阳江海域意外发现,随之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该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以前的探摸显示“南海一号”长约23.8米,宽约9.6米。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5万件。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价值非凡。[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美国内务部矿物管理局2000年至2004年墨西哥湾外陆架油气日产量计划报告提出 ,到今年年底 ,墨西哥湾深水区产量将首次超过浅水区。到2004年底 ,深水油田(≥1000英尺)石油日产量将占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日产量的65 % ,天然气占32 %。到2002年底 ,墨西哥湾外陆架石油日产量应由1995年的94.5万桶增至144.2~178.6万桶 ;天然气日产量将由1995年的130.9亿立方英尺增至122.8~162.6亿立方英尺。到2004年底 ,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31.5~173.5万桶每日和108…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4):4-4
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计航行达46000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10):6-6
一份最新的科研报告显示,过去30年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令海表水温逐渐升高,世界各地强烈风暴的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风暴也变得越来越猛烈。科学家表示,这个趋势是世界性的,而其中以北大西洋地区(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湾)以及印度洋地区尤为典型。就在8月底至9月初,飓风“古斯塔夫”横扫了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湾,最后在美国登陆。  相似文献   

9.
船舶概况。“雪龙”船是我国目前惟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和后勤物资补给、人员运输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它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CCS规范)破冰能力的北极运输补给船。我国购进后对其进行了改装,于1994年替代“极地”号考察船承担极地考察任务,成为我国第三代极地科学考察运输船舶。该船总长167m,型宽22.6m,满载排水量21250t,满载吃水9m,配有1台主机(13200kW),最大航速17.9节,设计破冰能力能在厚度为1.1m(加20cm厚的雪)的连续海冰中以1.5节的航速航行,船上原配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飞行平台、直升机机库和附属配套设备。国家海洋局于1994年、1995年进行了两次初步改装,加装了部分科考实验室、实验仪器、考察人员住舱以及站、船用油舱和淡水舱。最大乘员由原来的55人增加到了128人(含40名船员),拥有200m^2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气象等科学调查实验室,增添了部分科研设备,使“雪龙”船具有了一定的海洋科学调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и.M.Cбopдкob研究了科学考察船。A.и.Aπbmyxam Eπob研究了科学考察船“MCTиCπab”号第16航次在第勒尼安海获得的资辩.该船使用。和平”号深海潜水装置研究了三座巨型海底火山——马尼亚吉,瓦雅洛夫,马尔西里的成份和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1月1.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她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难忘航行.即我国对南极的第16次科学考察。“雪龙”号以其铸就的“大无畏”的坚韧之魂,历尽难险于2000年4月5日胜利返航上海。本文以独特视角和经历披露了此次航行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感受。作者为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海洋气象预报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8,(4):8-8
在能源危机步步紧逼的今天,生物燃料成了“救命稻草”——比起传统能源,生物燃料清洁无污染,十分符合环保者的要求;但生物燃料的生产也因其“昂贵的代价”、“大肆挥霍粮食作物和水资源”而遭到诟病。最近,生物燃料的“罪状”又多了一个:持续扩大墨西哥湾的死亡地带。长期以来,大量含氮的农业化肥副产物从农田中流出,沿着密西西比河流入墨西哥湾。它们促进了藻类的过度生长,而这些藻类死亡后被分解的过程又消耗了水中的氧。缺氧、无氧的海域使众多海洋生物或窒息而死,或纷纷逃逸。这些没有生物的海域因此成为“死亡地带”。  相似文献   

13.
思源 《海洋世界》2005,(10):5-10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首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并迅速横过佛罗里达州南部进入墨西哥湾。在墨西哥湾海水表面温度超过32℃、微弱的垂直风切变和强大的高空辐散下,“卡特里娜”迅速增强为五级飓风,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50海里。随着“卡特里娜”再次靠近美国,受陆地影响飓风减弱为四级。  相似文献   

14.
在距今6500多年的宁波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上有一面象牙园雕,上面刻着两只飞鸟拱护着中间一个火焰熊熊的火球搏击升空,远古的人们认为太阳是靠神鸟做为飞升天穹的运载工具,所以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对虚幻莫测的大海,把船和鸟结合在一起,把“双鸟舁日”文化理念融入创造舟船的劳动过程中,期盼自己驾驶的帆船能像飞鸟一样,自由搏击大海。因此,浙江人民创造出包括“绿眉毛”等“鸟船”。  相似文献   

15.
1969年3月中旬,奉命去接“向阳红01”船的同志迫不及待地看到了躺在江南造船厂船台上等着他们接收的“海洋气象调查船”时不禁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什么新造的海洋调查船,整个船身全是厚厚的黄锈,看不到一块新的钢板,看上去就是一艘报废的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9,(1):66-67
2005年5月8日,作为提升我国新时期海监执法装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公务执法监察船——“中国海监46”船,在宁波中国海监第四支队码头如期交接。“中国海监46”船是一艘新型的海洋公务执法监察船,同时兼具海洋科研调查功能。该船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的领海和毗连区巡航执法,对违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与资源、破坏海洋公共设施、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5,(10):1-1
先是“卡特里娜”飓风使美国东南部墨西哥湾沿岸遭受重创,而后新的飓风“丽塔”已升级为五级飓风,墨西哥湾沿岸再次如临大敌。飓风袭击如此频繁,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为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消除飓风或降低飓风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墨西哥南部中佛罗纪平移断裂作用证据:与墨西哥湾开放的相关性S.A.Alaniz-Alvarez等为分出叠覆在布拉德复合地体上的大陆地块Bullard等(196)在重建中美洲墨西哥湾一加勒比海地区中生代早期古构造后推断,该地区存在许多大规模横向剪切带....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2日下午,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中国海监总队孙书贤常务副总队长、北海分局王志远局长、东海分局张惠荣局长、南海分局李立新局长、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刘心成副总队长等领导一行在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赵兴武厅长、展德江副厅长、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刘锡财局长的陪同下到大连某港口视察由“中国海监17”号船、“中国海监27”号船、“中国海监83”号船组成的中国海监执法船编队。孙局长亲切慰问了海监执法船一线执法人员,并向他们赠送了慰问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研究的样品由《Hakurei—maru》号科学考察船进行的GH80—1和GH83—3两个航次所采集.这两次航行的目的是作为日本“中太平洋锰结核调查”五年计划(1979—1983)任务的一部分,在威克-塔希提横断层上进行地质调查(GS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