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海省外来鱼类调查(2001—2014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文家  何德奎 《湖泊科学》2015,27(3):502-510
2001-2014年对青海省主要水体中外来鱼类组成、分布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调查采集到外来鱼类30种,隶属6目12科25属,已建群外来鱼类16种.其中,黄河水系拥有的外来鱼类最多,共26种;长江上游有4种,为该河段首次记录;可鲁克湖12种,是内陆水体中外来鱼类最多的水域.结合历史文献记录,截至2013年,全省记录外来鱼类7目13科31属36种,已远超土著鱼类物种数(50种和亚种)的一半.调查分析发现外来鱼类呈现数量持续增多、分布范围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已建群外来鱼类主要是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广布型物种.虹鳟(Oncorhynchus myskiss)是代表性外来种,现已在黄河上游干流部分河段形成自然繁殖群体,其食物组成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高原鳅等土著鱼类.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开展外来鱼类影响研究是防控高原地区外来鱼类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多样性与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刚  茹辉军  刘学勤 《湖泊科学》2010,22(6):837-841
为了解云南高原湖泊鱼类资源及多样性现状,于2007-2008年对云南高原11个大型湖泊进行了2次调查.共鉴定鱼类39种,隶属于7目13科33属,鲤形目鱼类最多,占65.0%.其中共调查到土著鱼类14种,外来鱼类25种.在种数上,外来鱼类已经成为各湖泊的主体.在鱼类区系上,由高原鱼类区系向长江中下游鱼类区系演变.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结构以0+和1+鱼为主.分析表明,土著鱼类多样性与海拔和湖泊面积密切相关.土著鱼类物种数在中等海拔(1700-1800m)处最高,并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河伊洛河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伊洛河中下游鱼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2-12月对伊洛河中下游5个河段开展鱼类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12361尾,43种,隶属于4目9科37属.伊洛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75~2.38、2.44~3.63、0.59~0.76和0.73~0.86.各指数均以西草甸河段最高.各河段优势种以(Hemiculter leuciscul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鲫(Carassius aurat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和鳑鲏属(Rhodeus)等小型或广适性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显示,除西草甸河段外,各河段优势鱼类群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七里铺和黑石关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以小型鱼类或大型鱼类的幼鱼为主.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除了河床、水流、捕捞等因子以外,氨氮、总磷浓度与pH是导致伊洛河中下游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针对伊洛河鱼类多样性现状,建议加强流域水质监管,恢复河流连通性,推进保护区全面禁渔,开展生态修复等以恢复伊洛河河流健康.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西藏地区最大的河流,孕育着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与河流开发的推进,亟待对该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本研究基于雅鲁藏布江全流域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整合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3个维度12项指数,对该流域鱼类多样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4个调查样点中共采集到37种鱼类,隶属于3目7科24属;其中土著鱼类27种,外来鱼类10种;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基于Bray-Curtis相异度的层次聚类可将雅鲁藏布江鱼类群落划分为4组,表现为帕隆藏布汇口以上/以下江段及两个江段内干支流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区域生物地理学过程及河流环境梯度密切相关。利用12项多样性指数对各组群的鱼类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除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配对种间系统发育距离指数和平均最近种间系统发育距离(MNTD)指数外,其他指数检测到组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各异:与丰富度相关的多项指数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功能离散度指数和MNTD指数与其他指数间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不同类别的多样性指数各自具有独特的指示价值。基于群落功能性状结构和系统发育结构的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样点驱动鱼类群落聚合的过程为种间竞争排斥,推测与雅鲁藏布江水体营养贫瘠、食物来源稀缺导致的种间营养竞争关系紧张有关。本文整合多维度多样性指数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鱼类多样性及群落构建过程进行探究,以期为该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应用多维度指数评价淡水鱼类多样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呼伦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渔业资源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2014-2015年在呼伦湖进行的鱼类资源拖网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资料,分析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渔业资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21种,隶属4目6科2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1.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鲤(Cyprinus carpio)、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东部、西部湖区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部湖区的鱼类物种数量较少,但大中型鱼类比例及生物多样性较高.与历史资料相比,呼伦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而捕捞强度过大、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及气候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呼伦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江安庆江段鱼类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1990-2004年长江安庆江段鱼类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46种,分别隶属于9目14科.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小型定居性鱼类占优势,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鲫、鲶、鲤.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argalef指数(R)1.54,Wilhm改进指数(H(?))2.14,McNaughton指数(Dw)0.44,Pielou指数(J’)0.75.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四大家鱼资源不容乐观.必须从根本上降低对长江的捕捞压力.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资源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17-2018年在洪泽湖湖心、成子湖湾、保护区湖湾和淮河入湖口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变化趋势.调查共采获鱼类51种,隶属10目16科4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2.7%;群落优势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刀鲚(Coilia nasus)等7种,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处于一般至较丰富水平.不同类型湖区间鱼类种类及优势种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心、淮河入湖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高于成子湖湾、保护区湖湾.与历史资料相比,洪泽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鱼类资源组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捕捞强度过大、水位波动和水质污染是洪泽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对鱼类的影响与减缓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6—7月对珠江龙滩库尾至长洲坝下江段干支流鱼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418尾,隶属于10目23科82属122种.分析了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生态类型、珍稀濒危特有鱼类采样情况、各江段群落相似度和鱼类多样性等,并与该区域鱼类历史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体来看,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后,由于大坝阻隔、水文情势改变等,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海洄游性鱼类和河口鱼类受大坝阻隔影响分布范围变窄;珍稀濒危特有鱼类由于生境破坏,种群规模变小,濒危程度加剧;库中江段流水性鱼类种类数和资源量显著下降,静缓流鱼类成为优势种;外来鱼类种类多、分布广.对导致珠江干流鱼类资源衰退的其他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过度捕捞、生境破坏、水污染和外来鱼类入侵等.针对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及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了栖息地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生态调度、渔政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了解通江湖泊鱼类物种多样性现状,于2004年3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对洞庭湖城陵矶、岳阳和沅江三个区域的鱼类进行逐月调查.共鉴定鱼类69种,隶属6目14科44属,其中59.4%为鲤科鱼类.以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鱼类种类多样性较高,且时空变化较大.一般地,湖区与长江干流的距离越近,种类数达到峰值的时间就越早;鱼类多样性在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在南洞庭湖高于其它两个区域.以优势度>5000为标准,全湖有17种优势种,其中80.0%为湖泊定居性鱼类.在生态类群方面,湖泊定居性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74.0%;江湖洄游性鱼类最少,占13.0%.对比分析显示,由于生境丧失、天然苗种资源衰退和过度捕捞等原因,洞庭湖鱼类多样性较20世纪70年代明显下降,洄游鱼类种类数减少;通江湖泊鱼类多样性明显高于阻隔湖泊,表明江湖阻隔造成鱼类多样性下降,因此,加强江湖连通是保护鱼类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广东肇庆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2006-2008年对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江段进行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共采集鱼类81种,隶属于11且25科69属.其中洄游鱼类8种,外来种6种,土著淡水鱼类67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西江保护区鱼类种类多样性较高.优势种是鲮鱼、赤眼鳟、广东鲂,主要经济鱼类为广东鲂、赤眼鳟、鲮鱼、黄尾鲴、花鰶,珍稀濒危物种有花鳗鲡.珠江长臀鮠、台细鳊及多种珠江水系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保护区江段水文动力条件独特,河床底质结构复杂,是西江鱼类栖息、产卵的理想场所,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是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无创性生物多样性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并从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水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和不同取样位置(近岸和离岸)比较鱼类环境DNA信息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赣江下游南昌段检测到鱼类114种,其中83种为历史记录种。不同季节的鱼类环境DNA信息的多样性和组成显示出极显著差异。上层水检测到的鱼类物种数分别显著多于中层水和下层水,且中层水和下层水检测到的鱼类在上层水中绝大多数都被检测到。上层水、中层水和下层水的鱼类环境DNA信息的多样性和组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近岸检测到鱼类物种数多于离岸的,鱼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RDA分析表明,赣江下游鱼类环境DNA受温度和pH的影响较大。本研究能够为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赣江鱼类资源的调查提供基线数据,并对后续赣江鱼类资源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实施不同目的的采样策略提供依据;可为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流水系统鱼类多样性提供技术参考,为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应...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盐湖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通过2003年9月-2004年1月的渔获物调查,并结合1984-2002年的鱼类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太湖鱼类产量和组成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太湖鱼类的种类在不断减少,如本次调查和2002年3月-2003年12月的调查只采集到48种鱼类,和历史资源料比较有55种鱼类难以采到;鱼类产量组成表现为仅鲚鱼的产量和组成比例总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从1984年的5153.7t、占总产量的36.2%上升到2002年的19571t、64.1%,鲤、鲫鱼基本维持不变,但近四年略有上升,其余鱼类均呈下降趋势.用Wilhm改进式计算的鱼类产量组成的均匀度指数H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二十年来平均以每年-0.0465的速率下降;分析认为,人类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太湖生态环境变化,包括江湖阻隔、过渡捕捞、富营养化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决定了鱼类组成的这一变化趋势:江湖阻隔、过度捕捞是引起太湖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类组成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太湖近二十年来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由此使初级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浮游生物饵料丰富,使鲚鱼等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产量逐年提高;舶鱼数量的减少又使鲚鱼失去抑制.随着鲚鱼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产量的升高,太湖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太湖浮游植物数量倍增的生物学因素之一.目前太湖鱼类产量组成的变化正向着抑制浮游动物和有利浮游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7—2022年在雅砻江甘孜以下干流及部分支流的鱼类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通过在雅砻江干流和6条支流21个采样点的监测及相关文献调研共获得鱼类98种,包括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和28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除干流下游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外,其他区域多样性指数值相差不大;干流上、中、下游和6条支流间鱼类生物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以分成6组,ANOSIM检验表明6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组在海拔和河流等级上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性差异。分别计算6个聚类组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并从栖息类型、食性和产卵类型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组在栖息类型和产卵类型上差异显著。二滩库区和鳡鱼河静缓流河段优势种为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建议加强对下游流域外来物种的监测,避免发生大规模生物入侵现象。自1980s以来,雅砻江下游流域鱼类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与梯级电站修建运行等造成生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巴家文  陈大庆 《湖泊科学》2012,24(2):185-189
三峡水库已于2010年10月完成175 m的蓄水目标,蓄水后三峡库区形成一个生态位严重空缺的人造湖泊生态系统.近年来,库区及长江上游外来入侵鱼类呈增长态势,已发现外来入侵鱼类23种,且部分已处于种群数量暴发阶段.水库蓄水初期营养盐输入增加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通常也利于广适性鱼类和外来种的生存,对外来鱼类的入侵和种群数量的扩散暴发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外来鱼类在生态位竞争上与土著鱼类相比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可能将严重危害三峡库区的渔业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因此,对于三峡库区的鱼类入侵及其所带来的相关效应等问题,应引起密切关注和重视,尽早建立三峡库区入侵鱼类的预警和防治体系,严格评估人为引种活动,深入研究外来鱼类得以成功入侵的原因与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