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地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动。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地震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造成严重的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省自南到北几个盆地都处于地震活动带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发生较大破坏性地震,今年又发生了辽宁省海城、营口7.3级地震。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广泛开展群测群防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要提高警惕,进一步贯彻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坚  相似文献   

2.
地震的冲击     
地震从不放过塔吉克斯坦。在一年中,发生数千次地震,当然,有感地震不超过10次……塔吉克科学院抗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副所长米尔佐耶夫说:地震,这是悲剧。但最近10年来,在伊斯法拉、卡伊拉克库姆、吉尔加塔利等地相继发生了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活动性实验室主任达斯图里在谈话中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想制服这种严酷的自然灾害。苏联地震学家中的元老萨多夫斯基院士提出了破坏性地震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 2011年云南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情较重.201 1年对云南造成灾害的破坏性地震共4次(1次为邻近中国边界的缅甸地震),最大地震为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  相似文献   

4.
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要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邢海灵  蒋通  李文艺 《地震》2005,25(3):115-122
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是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置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综合分析国外部分地区的防灾规划中地震应急处置的内容与特点, 研究了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中防御水准的制定、 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辅助决策保障、 应急救灾反应以及对人文和环境的考虑等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为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或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了许多次强烈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究竟是什么力量引起的,目前一般认为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我国大陆挤压作用的结果。但有如下一些问题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及周缘地震目录完整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资料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研究等地震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地震目录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积累的大量的仪器地震记录,历史地震也在不断更新,为地震活动性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本,因此有必要对新的地震目录进行完整性分析.本文采用了新的统计方法对我国仪器记录地震目录和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进行了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仪器记录地震目录(M≥3.0)我国东部地区1975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80年后基本完整.对于历史地震目录(M≥5.0),东部地区1500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50年后基本完整.考虑到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M≥43/4)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我们采用突变点分析法研究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的时间特征,得到了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突变点位置,并揭示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完整起始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7.
对于较大震级的破坏性地震,其宏观震中有可能与微观震中的地理名称不一样.地震命名差异对于新闻报道、媒体宣传、应急救援等工作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利用地震快速评估及烈度修正的方法,对2008-2014年发生在我国大陆地区31个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灾害规模的进行研究,为地震名称的确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如下规定:一、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期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区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的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 250~3 590年,最晚离逝时间为882年,在未来关注的200年内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马衔山段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 120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等破坏性地震,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七道梁段和内官营段未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但历史上均发生过中等破坏性地震,未来仍存在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震复发间隔可近似地参考马衔山断裂带上相应震级地震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
古地震是专指发生在人们运用地震仪器测定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之前的破坏性地震。公元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虽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但按其性能还只是一种验震器,因此,古地震的时限可确定在1890年,即凡发生在公元1890年以前的地震均可称古地震  相似文献   

11.
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沿海,紧连西太平洋地震带,与我国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台湾省隔海相望。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8级。现今小震活动频繁,是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其中破坏性地震的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震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更高要求都促进了对地震灾害评估方法的研究。其中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更是灾情预测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大部分历史地震都发生在西部,已有的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也是基于西部历史地震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的。人口密度更高和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其灾害程度将远超西部,因此现有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东部地区的地震预防和应急救援决策需求。需要结合东部地区的特点修正适用于东部地区的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本文初步分析了东西部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影响因素,对比主要区域差异,指出东西部地区建筑的抗震性能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自建房屋的比例和农村主要结构类型占比上。给出了东部地区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修正系数,并通过算例分析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赵平顺 《华南地震》2002,22(4):89-93
通过对1987年寻乌5.5级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回顾和总结。针对在此次地震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在破坏性地震事件处理中改进有关工作的初步设想。以便提高各级政府及地震部门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1997年8月13日,重庆荣昌发生5.3级地震,这是重庆成立直辖市后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的现场工作部署,地震趋势判定,震灾损失评估以及现场宣传报道等的决策和作法,反映了政府职能部门在防震减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震带地壳结构变化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震带,是典型的一系列地堑盆地组成的裂谷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破坏性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震区处于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山西地震带是否开始活动,引起地震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将山西地震带的北端(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列为全国重点监测区,认为近几年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当地民居的抗震能力是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确定地震保险方案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近2000年以来西藏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调查结果,总结了西藏地区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民居的主要震害特点.在实际震例中,西藏民居的震害主要以Ⅵ度和Ⅶ度的数据为主,缺少Ⅷ、Ⅸ、Ⅹ度的震害数据.本文采用经验震害矩阵推演...  相似文献   

18.
前言     
一九六六年三月发生的邢台地震,是解放后首次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先后到达邢台地震现场,按照专群结合、多路探索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地震预报的实践,进行地震监测预报探索和研究。邢台地震现场,曾是我国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工作的摇篮,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这支队伍已发展到全国规模,这些人才已成为我国地震工作的骨干,这些经验在后来其他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了解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破坏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投入救灾所需人、财、物,便于领导决策和指挥,提出震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快速预估方法。依据地震发生的基本参数、地震地质条件等预估灾害范围、建筑物破坏程度、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给出地震发生早期影响尺度的快速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自1992年4月23日云南孟连西中缅交界6.7、6.9级地震始,地震部门对云南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进行了现场灾害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1992~2003年,云南地区共发生50次破坏性地震,积累了丰富的震害资料。本文根据云南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统计分析了50次地震不同烈度区的破坏比、损失比和震害指数,给出了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