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某机场场道地基经强夯处理试验后,在道面载下对地基的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浅层沉降,分层沉降等进行了将近2.5年长期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强夯加固后地基的沉降固结特征,对比采用不同强夯加固方案各小区沉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某机场场道地基经强夯处理试验后,在道面荷载下对地基的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浅层沉降、分层沉降等进行了将近2.5年的长期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强夯加固后地基的沉降固结特征,对比采用不同强夯加固方案各小区沉降的差异。结论认为,从减小沉降量考虑,较低夯击能的处理效果优于较高夯击能。  相似文献   

3.
堆山工程是为了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一种新的工程类型,人工山体地基沉降量是评价其稳定性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固结理论与分层总和法分别计算出人工山体地基堆载竣工时与最终的沉降量,并对关键位置地基土体的固结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沉降变形、固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基本一致,表明采用这一理论方法可以有效预测人工堆山体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计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具有很好的功效,应用较广,但其设计计算理论却不够完善,某些问题的计算方法不甚明确,比较混乱,有的甚至在概念上,理论上欠妥,本文针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复合地基的稳定性,沉降与固结计算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榴胜 《贵州地质》1997,14(2):192-198
砾质(碎石)素填土因密度较低、饱和度较高,存在较高固结沉降变形,但排水较易,因此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必须既安全又合理,地基沉降变形在设计容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许崇华 《江苏地质》2013,37(4):668-674
依托某储油罐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实例,进行了复合地基现场变形、荷载传递及固结速率的长期监测。参照工程实际建立了碎石桩复合地基三维有限元水土耦合分析模型,讨论了碎石桩桩长以及复合地基置换率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影响。监测结果和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碎石桩复合地基对于沉降和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较好,保证了施工过程中地基的稳定性;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碎石桩给地基提供了良好的排水通道,有效加快了地基的固结速率;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随着桩长和置换率的增加而减小,但达到一定程度时,置换率和桩长对沉降的减少效果有限;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着桩长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置换率的增大而减小;置换率和桩长的增加都能加快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但是置换率对固结速率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7.
软基路堤填土施工期的稳定性反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提出了依据填土施工期的路堤沉降观测资料计算路基的总瞬时沉降量、总主固结沉降量和地基固指数的基因反演方法,并以实例反演计算有关参数,然后将理论模型和实测结果进行比较,二者符合较好。最后用简化Bishop条分法计算了填土过程中路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毕丹 《探矿工程》2014,41(10):75-78
通过在大面积堆载场地设置地表沉降监测仪器,进行历时3年的现场监测,对大面积堆载作用下滨海吹填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大面积堆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不同于常规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的规律,总结了大面积堆载条件下软土地基变形沉降的规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地基沉降变形规律,分析了地基破坏模式,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在400 kPa堆载力的作用下,最大沉降值约为1.6m。  相似文献   

9.
塑料板排水法加固软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塑料板排水法加固地基的原理,并对抗剪强度的增长计算和地基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对其今后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颜可珍  王晓谋  夏唐代 《岩土力学》2004,25(7):1099-1101
根据伊洛河河谷平原的河滩相软土地基沉降观测结果,用指数法和双曲线法,并配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推算了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及固结参数,运用于沉降计算,发现结果比室内试验更与实际接近。对路堤填筑过程中实测沉降资料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填土高度对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临界填土高度为2.5 m。  相似文献   

11.
SD(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和储量审定计算)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对传统法和样条函数法改进并与距离幂次反比法等方法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在储量估算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多金属矿多种元素共生的情况使资源量的计算变得复杂。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使用SD法和平行断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结果对比证明SD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多金属矿的资源量计算。  相似文献   

12.
李克先 《水文》2016,36(1):84-87
基于水科院推理公式,从山洪雨量预警需求出发,解除原公式在部分汇流中对流域面积分配曲线的矩形概化,经反演得出各典型时段临界雨量计算式;同时采用等流时方法,有效解决了计算式中最大部分汇流面积的定量问题。研究提出的预警雨量计算方法,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计算便捷,且无需水文资料,可作为现行山洪预警雨量分析计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继成  孙亚莲  景浩  张丽花  韩斌  甄燕 《地下水》2010,32(6):186-188,190
简要介绍了SAP2000的分析功能以及分析流程,并利用SAP2000对水电站厂房尾水管进行结构配筋计算。将SAP2000应用于水工混凝土结构配筋计算,具有操作方便,计算准确容易受到设计工程师的广泛应用等优点。将其用于进行水工结构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归一化总梯度法对下半空间的重力总梯度模进行归一化计算,从而利用极值来获得地质体的分布,但现有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较低的问题,并且计算结果不太稳定。本文采用Hartley变换,并引入新的余弦滤波因子,实现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来压制高频干扰;此外,针对计算过程中下延深度越大干扰越严重的弊端,将余弦滤波因子的幂次设计为随深度变化的函数,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计算结果。模型试验和在玲珑金矿区采空区的实际数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多层土深基坑混合支护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多层土构成的深基坑 ,采用多层支点的混合支护 ,在地面荷载及地下水的影响下 ,支护设计计算十分复杂。作者采用寻找任意层支点和任意层地层的通用算法并编制通用程序的方法 ,解决了混合支护设计的计算问题。作者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具有 Window风格的界面 ,提高了程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烟筒砬子铜金矿区ZK001元素垂向分带序列的计算为例,对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良:在原始数据换算中,采用正规化法将原始数据变换为[0,1]区间的数值,避免了传统方法的人为因素,减少了计算量;在计算分带指数的变化梯度时采用原格氏法变化度的倒数,解决了原格氏法计算中可能出现的某一层位的分带指数为零则无法计算的问题。新旧两种格氏法计算结果相比,新方法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单一地层任意滑移面的最小势能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爱超  李铀 《岩土力学》2009,30(8):2463-2466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准确与否是深基坑是否失稳的关键所在。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需对滑裂面形状进行假设,且计算过程复杂,往往导致结果精度降低。提出运用最小势能法进行深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不对滑裂面的形状进行任何的近似假定。在对简单的匀质任意滑裂面边坡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计算实例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法所得计算结果与其他常用方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而且最小势能法的计算过程非常简单,无需迭代。  相似文献   

18.
19.
李冕  徐阳  张搏 《工程地质学报》2020,28(5):1116-1122
在逆作法深基坑围护结构体系支撑刚度计算中,通常认为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均由竖向支承体系承担,而忽略了其横向承载能力,造成了工程上的浪费。本文对竖向支承体系所具有的侧向刚度进行研究,提供一种基于数值分析结果的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可用于快速计算工程中各类立柱结构形式的侧向刚度。文章通过工程实例对不同形式下的钢管柱和格构柱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进行数值计算,给出相应的侧向刚度拟合计算式。分析表明拟合算式所得侧向刚度略大于数值计算所得,误差在2.50%~9.26%之间,根据拟合算式计算排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能够满足围护结构分析的要求。本文提出的侧向刚度计算方法可靠,能够用于类似工程,可供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曾勇辉  刘亚 《岩土工程技术》2010,24(1):12-15,43
格构梁作为一种新型的边坡防护体系,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已广泛应用。然而工程设计中往往将格构梁拆分为单片梁计算,忽略了格构梁作为整体框架的特点,且设计主要采用手工计算和手工绘图,设计质量和设计速度都难以令人满意。基于以上考虑,利用十字交叉基础设计方法,对纵横梁的荷载分配情况进行讨论,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对格构梁的内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格构梁内力计算、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绘制集于一体,构建格构梁设计计算系统流程图,利用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结合CAD二次开发技术,开发相应的设计计算程序,实现了格构梁设计的智能化和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