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大旱大涝的环流特征 从上海1954—1974年的21年资料分析,1954年盛夏期间出现了大涝(简称大涝年),大涝标准为6、7月总雨量大于500毫米,且梅雨期持续在50天以上。1967年出现了大早(简称大旱年),大早标准为早期在50天以上,6—8月30天以上的总雨量小于30毫米,日雨量小于15毫米。上海地区的大旱和大涝,基本上可以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涝情况。  相似文献   

2.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广东前汛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500hPa北半球格点资料,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位置,定义了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500)。分析发现,近5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有减弱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来冬季风明显减弱。根据广东48个站1954~2004年前汛期(4~6月)降水资料,用区域旱涝指数W对广东前汛期旱涝等级进行划分。51年内广东有9年前汛期出现大涝(或特涝),11年出现大旱(或特旱),旱涝发生频繁。冬季风异常对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影响比较大,强冬季风年后广东前汛期出现大旱的可能性较大,而出现大涝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目前的长期天气预报多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实现。由于统计学描述的是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才能概括出这些规律,因此用来做大旱、大涝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比较困难。其原因是:1.目前用于长期预报的资料年代较短,即实验观测次数较少,所得到的各种统计量缺乏稳定性。2.大旱、大涝等灾害性天气一般属于小概率事件,在现有的资料中出现的次数较少,很难得到其出现的特殊条件和规律。但是,长期天气预报的价值就在于能较准确地预报出这类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时间,以便于领导提前准备、及时采取有力描施,趋利避害,夺取农业丰收。为此,我们用GM(1,1)模型,进行了预报初秋大旱出现年份的试验,以便逐步探讨改进灾害性天气的长期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我们从已经得到的西安旱涝等级序列向前估算到265年,从而得到1724年的长气候序列,并作如下分析。 1.首先对序列进行滑动平均,并且利用谱分析,选取了显著周期。 2.对序列进行谐波分析,选取12个周期进行了叠加拟合(12个周期总的相对方差贡献达0.87)。 3.利用最优分割法(即:利用统计变差来划分时间序列的阶段),对序列作最优分割,划分出旱涝时段。 4.利用泊松公式,分时段计算大旱大涝的分布,并得到大旱大涝发生的概率。 5.利用对比分析方法,将西安地区1724年旱涝等级序列与竺可桢先生《中国近  相似文献   

5.
陈克勋 《气象》1977,3(6):17-17
我们黄陂县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17年中(1960—1976年),有两年大涝(1969、1970年),两年大旱(1966、1972年),一年偏涝(1962年),其余12年除1963年有点特殊外,均为正常或正常偏旱年。1963年6月5—24日,降水只有0.2毫米,发生轻度干  相似文献   

6.
由于气候异常而出现的特大旱,涝灾害,它不仅使农业歉收,而且对经济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它还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本文首先引用古今中外严重旱、涝灾害发生和损失实例,看其危害性,并且从1600多年的余姚县志中摘出余姚历史上严重旱、涝记载,进一步分析旱、涝对余姚的严重影响。本文资料来源选取余姚县志中较为系统记载的540年,分别组合统计旱、涝出现年数,并按年代(0—9)十年为单位进行组合,共获得54个样本。通过方差周期分析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经微机处理,分别得出旱,涝年数的数学表达式: 1.干旱  相似文献   

7.
王召民  黄士松 《气象科学》1989,9(4):353-368
本文采用热流量方程计算了对流圈下半部(1000—500hPa)与对流圈上半部(500—200hPa)1980—1983年各年全球月平均加热场,讨论了冬夏季全球加热场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指出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与加热场异常之间有较一致的关系,凝结潜热在加热场中起主要作用,加热场特点同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旱涝存在一定关系,旱涝前期某些区域的加热率有明显差异。ENSO事件期间,发现亦道太平洋区域存在这样的关系(ΔQ/ΔT)>(ΔQ/ΔT)海温区,上升气流最强支移到赤道太平洋中部,同亦道西太平洋之间构成一个反Walker环流,赤道太平洋中部纬向风速是辐散的,经向风速则是辐合的,赤道西太平洋加热性质对ENSO出现有先兆现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10 a (2010—2019年)国家气象基本站与加密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从气候态探究了四川省山地暴雨事件的空间分型与时间变化特征。在将四川山地暴雨事件划分为川西暴雨(SC-A)、川东北暴雨(SC-B)和川西、川东北两地并发型暴雨(SC-C)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近10 a四川山地暴雨的频次略有减少,但累计降雨量和地质灾害却有所增加。SC-A近10 a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呈增加趋势,而SC-B表现出不规则的振荡趋势。在三类暴雨事件中,SC-A在发生频次和强度上均为四川山地暴雨中最高的一类。(2)暴雨峰值逐年变化中,SC-A暴雨峰值雨量总体大于另两类暴雨,近10 a中,峰值雨量除在8月呈上升趋势外,其余月份山地暴雨强度无明显的线性增减趋势。(3)三种类型的山地暴雨事件累积雨量和频次变化趋势比较一致,5—7月逐渐增加,7月达到最高,8—9月逐渐下降。5月和9月发生的暴雨事件主要为SC-B山地暴雨,6—8月则为SC-A山地暴雨为主。(4)四川山地暴雨事件夜间出现暴雨峰值的频次远高于白天,主要集中在北京时00—06时,在研究的三种类型山地暴雨事件中,SC-A的夜间暴雨峰值出现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0.
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青燕  汤懋苍  赵红岩 《高原气象》2009,28(6):1490-1497
旱灾与地气环流有很好的相关, 根据对近50多年旱灾成因的普查, 可将形成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成4类: (1)大地冷涡; (2)月(季)际地温的大片负变温区; (3)大震前的大旱(旱震关系); (4)强震地热涡出现之后的地冷涡区。研究发现, 大地冷涡因其波长较长, 故移动缓慢, 造成的干旱一般均较严重。T′32的月际负变温区一般是表示该地区地下热活动减弱, 故可预测下月将少雨; T′32的季际负变温区, 同理也可预测下季将少雨。强地震对正常地热活动是一个强干扰, 我国的大旱大涝几乎均与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华北夏季降水地域特征的旋转主分量研究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研究华北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华北降水空间分布的RPC的前10个模态.它们概括了华北地区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上的大旱和大涝年的地域分布.每一种降水模态的时间系数都表现出了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的规律.华北发生大旱与大涝的最可能的分布是模态3、4与模态10.如1965、1968和1983年的大旱;1963和1973年的大涝年等.分析了各个模态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东亚环流指数、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相关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都有各自的最佳模态.如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而言,最佳模态的特征是:当海温呈El Nino型和西太副高偏强时,华北降水的最可能分布是东部沿海为强的干旱区,其余地区降水皆偏多.与江淮流域降水和EAP流型的相关则主要以1954、1980及1991年为代表的第1和第9模态为主要形态.它们与华北降水有极好的反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施能 《气象科技》1980,(5):42-42
彼斯科夫和契斯佳科瓦分析了四个航空站,1963—1970年夏季273天的雷暴资料。对其中有近雷暴和远雷暴的203天分别制作了层结曲线、状态曲线,统计了各种参数。他们将雷暴持续时间定义为近雷暴或远雷暴的放电间隔不超过半小时的持续时间,并且取四个航空站的最大持续时间进行分析。得出雷暴持续时间Δt与如下一些因素有关,现摘译如下: 1.持续时间(Δt)与状态曲线偏离层结曲线(T′-T)的关系: Δt随T′-T的增加而增加,起初增加很快,以后(当强的不稳定时)增加减慢。当负偏差时(T′-T4℃,雷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尺度SPI的中国南方大旱监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14.
徐群 《气象》1976,2(3):17-19
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出现持久性干旱和洪涝,就对农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影响很大,为此,与天斗争,作好汛期长期天气预报是极为重要的。经分析发现,夏季如果长江中下游出现大旱大涝,其前期1—3月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的温度分布,都有显著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经过近七年来预报实践,效果较好。 预报点聚图的建立和实践检验 一个地区出现异乎平常的持久旱涝,是由于大气环流出现了反常现象,且这种反常环流十分稳定和长期维持。这种大范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多时间尺度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交叉谱与小波变换方法相结合,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夏季北极涛动指数距平(ΔIAO)、河南省降水距平(ΔR)和气温距平(ΔT)序列的时频结构及其联合统计特征,讨论了近55年来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冬、夏季ΔIAO、ΔR和ΔT都存在准2年、4年、6~8年和11~22年左右的周期信号。冬季ΔR与ΔIAO之间的显著相关表现在准2年和14~22年尺度共振周期上,年代际尺度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且为全时域分布;冬季ΔT与ΔIAO的显著正相关表现在2~4年和6~10年尺度共振周期上,时域中相关振荡存在局部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ΔR与ΔIAO的相关显著性高于ΔT与ΔIAO的相关而年际尺度上ΔT与ΔIAO的相关比ΔR与ΔIAO的相关更显著,表明冬季AO对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影响机制不同。夏季ΔR与ΔIAO之间的显著相关表现在准2年、4~6年、6~8年和16年左右尺度共振周期上,以6~8年尺度正相关振荡凝聚性最强;夏季ΔT与ΔIAO的相关显著性较低,仅在年际尺度周期上局部时域中有所表现;夏季AO主要通过影响东亚季风强度对河南省降水和气温变化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旱涝指数,科学、客观地定出大旱大涝年.通过对太阳活动、ENSO现象、大气环流与濮阳汛期旱涝的相关分析,筛选出相关因子,建立了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及排除特旱、特涝年后的一般降水趋势3重预报方程.方程对特旱年的预报概括率100%,对特涝年的概括率86%,一般降水趋势预报准确率88%.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近554年旱涝演化规律和跃变现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周后福 《气象》2004,30(7):18-22
基于安徽省近 554年的旱涝等级资料 ,利用偏度系数、峰度系数、频次、累积距平等计算公式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安徽省旱涝等级序列具有偏态分布性即涝明显多于旱的非正态分布特征 ,呈现干燥期、湿润期的阶段变化特性 ,以旱为主和以涝为主的现象间隔出现 ;旱涝序列分析和滑动t 检验法、Yamamoto法的检验方法都证明 1 72 3年附近、1 774年附近和 1 91 3年附近出现序列的跃变现象 ,数种方法都表明序列有基本相同的干湿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学报》1986,44(4):505-502
材料[1]指出,当ΔA_(mk)/Δθ_~* 较小时,没有较大的降水;当ΔA_(mk)/Δθ_~*较大时,有利于出现暴雨。其中A_(mk)与θ_~*分别表示湿—比有效能量与位相当温度,ΔA_(mk)/Δθ_~*表示A_(mk)对θ_~*变化的放大率。 上面结果表明,ΔA_(mk)/Δθ_~*可能与大范围降水异常也有一定关系。本文选1980年8月我国大范围降水异常为例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旱地多,水地少,春寒时间长,雨量变化大,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和霜冻。根据资料分析,历史上春旱年份较多,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大旱,3—5年出现一般春旱。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136.2毫米,占全年22.7%。1962年仅占全年9.2%。大风日数多,占全  相似文献   

20.
图为浙北(杭州、嘉兴、湖州)年积温的演变。1953、1961、1990的年积温最高,都超过T 2口=189.3 4.8875=199.075(T为年积温的平均温度,口为标准差),分别为200.7、201.0、206.0。与该年相应的翌年;1954、1962、1991的梅汛期雨量(6—8月)都比平均值510mm大,分别为1100mm、690mm、1000mm。 再从积温正增量看:1953、1990分别是10.6、10.1,均超过10℃。1961的积温增量是7.5,这也许是1962年梅汛期虽然雨量偏多,但还不算大涝年的一个原因。 1994年到12月上旬的年积温是199,积温增量是11,其值已于1953、1990年相当,均超过T 2口及10,故1995年梅汛期有可能出现像1954年或1991年的大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