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绍兴近1000 a来旱涝变化总体较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涝年比旱年多10%左右,偏涝年最易出现,大涝年最不易出现,旱和大旱年出现的频率相当.1000-1115年之间以旱为主,1116-1340年之间以涝为主,1341-1700年之间是旱涝相间的,1700年至今则以偏涝为主.但2000年后偏早年份偏多,目前绍兴正处在偏旱期中.用滑动t检验分析突变点表明:1116年附近的突变点最显著,旱涝转变最明显;1463年附近、1570年、1680年附近、1299年、1628年附近的突变点也比较显著,其中前3处都是负值,偏旱转向偏涝,后2处是正值,偏涝转向偏旱.  相似文献   

2.
一、资料情况及旱涝等级的确定本文主要根据杭州市及所属七个县(市)的历史气候记载,对近600多年来的旱涝规律,作一些初步分析。在气候记载比较短缺的某些年份,也适当地参考了附近地区的历史气候记载,作为补充。为了建立逐年的旱涝序列,对某年的降水采用五个等级表示,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旱涝分级依据和标准,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所作规定,主要考虑春,夏、秋三季旱情、雨情的出现时间、范围和严重  相似文献   

3.
广西春夏季旱涝的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广西80多个站点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定义方法,对广西春夏季的旱涝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春夏季旱涝等级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给出了四个旱涝典型场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性偏涝或偏旱是春夏季早涝分布的最主要型态;春季和夏季的前4种分布形态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个季度的第一、第二分布形态都是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春季近5年时间系数多为正值,说明近年来全区春季表现为偏旱;1990年以后,夏季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只有3年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说明近16年广西夏季降水较多,以偏涝为主,年代际变化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沈锦花  胡波 《气象》2005,31(10):76-79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中等强度的洪涝或干旱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大涝或大旱平均每10年一遇;浙江旱涝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层次上30年、50年、70~80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为10~20年左右周期振荡;旱涝呈现出3个上升阶段以旱为主和3个下降阶段以涝为主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分析发现浙江旱涝交替出现3处显著的突变,主要出现在1636、1708、1963年附近,呈现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气候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旱涝的历史演变规律,做好旱涝趋势预报,需要将历史旱涝资料按照统一的客观标准划分为等级,整理成旱涝的时间序列资料。所谓客观标准,就是要以实际旱涝情况作为确定旱涝等级的基本出发点,尽量地减小人为的主观性,从而提高旱涝分析预报的可靠性。现根据初步分析谈一点个人看法。一、旱涝标准根据旱涝标准的实际调查,确定涝、偏涝、正常、偏旱、旱五个等级的标准原则如下: 1.涝:指范围较大的区域性的洪涝灾害。区域性指主要河流或3县以上范围。洪涝即是由于暴雨原因致使河流泛滥,造成较严重的水涝灾害。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东部旱涝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整理的西北地区东部代表站1470~2003年的旱涝等级资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将西北地区东部分为3个气候区,利用周期分析、coif3小波变换等统计分析方法对3个气候区534年旱涝指数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及地域之间旱涝变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不同区域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尽相同,旱涝演变趋势、旱涝周期变化既有一致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534年以来北部、中部由偏旱趋于正常或偏涝,南部1724年以前的变化趋势由偏旱趋于偏涝,1724年以后由偏涝趋于偏旱;3个气候区都存在25年和10年的显著周期,其中中部还存在14~15年的显著周期,说明中部旱涝交替较北部和南部明显。  相似文献   

7.
河套及邻近地区530年旱涝基本气候特征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李茜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7,26(4):716-723
选用1470—2005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21个气象站的旱涝等级,分析了该地区536年旱涝演变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530年平均旱涝等级均>3,整体偏旱,且西部为稳定的干旱,东部为旱涝相间。该地区旱涝异常在空间上可划分为4种典型结构,即全区一致旱(涝)型、东南旱(涝)—西北涝(旱)型、西南旱(涝)—东北涝(旱)型和中部旱(涝)与东西涝(旱)反向型。自15世纪70年代的53个年代中有19个年代的平均旱涝等级距平空间结构与上述4种类型相似。线性趋势分析表明,该地区近536年时间尺度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但近50年干旱程度明显加重,如银川、西安的旱涝等级半个世纪上升了近1个等级。旱涝等级总体存在准23年、准26年,准73年和准100年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8.
<正>1旱涝分级与指标的划定(1)用双鸭山各县气象站(台)1956~2009年降水资料作为划定春、夏、秋季的旱涝依据。(2)采用5级分类,即旱、偏旱、正常、偏涝、涝。(3)旱涝分级的降水量指标以降水量距平值、降水量百分比、直接用降水量指标3种方法来确定。在确定旱涝等级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用沈阳的历史气象记录,来代表开发区的旱涝变化,并分析如下。一、200年来的旱涝变化选用沈阳200年(1788—1987年)的旱涝记录,分5个等级(表1).即1级为涝,2级为偏涝,3级为平年,4级为偏旱,5级为旱。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别山区涝多于旱。通过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渍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对1961—2000年冬小麦灾损率进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订正表明,订正后拟合误差平均值和差异变率都明显降低,灾损评估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三峡地区旱涝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旱涝年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Z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了三峡地区旱涝指数时间序列,且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指数序列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和典型夏季旱涝年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干旱、雨涝有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年、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三峡地区旱涝指数Morlet小波分析表明,在不同时间和频率域中,有显著的周期振荡,具有较强的局部特征;年旱涝指数主要有准5年、准9年、准15年的周期振荡;旱涝特征周期振荡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三峡地区雨涝年的环流背景为乌拉尔山地区、西伯利亚、巴尔喀什湖地区上空位势高度偏高,我国河套地区、华北平原至日本海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干旱年的环流形式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京1905—2004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引用帕尔默旱涝指数计算方法,建立适用于南京地区并能够反映旱涝演变过程的动态旱涝监测指标M。由于考虑了时间因子的影响,M指数比Z指数更能反映出动态旱涝的累积演变过程。分析M指数发现,近百年南京地区极端干旱月份多于极端湿润月份,夏季和秋季出现旱涝的机率大于春季和冬季,且旱涝具有连续性,持续时间都在2 a以上。南京地区各季动态旱涝监测指数在近百年中主要以20~15 a、9 a的周期振荡为主,部分时段还存在5 a左右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13.
太阳活动对京津冀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俊成  顾光琴 《高原气象》2009,28(5):1175-1180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院等整理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 应用小波分析、 相关矩分析等方法, 详细分析了太阳黑子变化与京津冀地区旱涝的关系。在统计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旱涝特征时发现,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附近京津冀地区容易出现偏旱的年份, 低谷年附近容易出现偏涝的年份。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黑子与旱涝指数在9.8年、 78.6年、 132.2年周期处存在对应关系, 说明太阳黑子的变化对京津冀地区的旱涝有一定影响。通过旱涝指数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相关矩分析, 发现两者相关关系存在阶段性的转折变化, 即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或者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 相关矩发生转折的时间间隔最长为81年, 最短为23年, 平均为50年。本文还对相关矩阶段性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帕尔默干旱模式的基本思路,建立动态的能反应旱涝持续特征的适合于天目山地区的旱涝指数。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轮进行交叉定年后,测得树轮的δ^13C年序列,将δ^13C去除大气CO2趋势影响后的高频变化与不同时段的旱涝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季的旱涝指数与当年和滞后一年的δ^13C序列有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树轮δ^13C对春夏季旱涝的发生有着比较好的响应。根据此显著相关性,利用多元回归方程重建了历史时期的春夏季旱涝指数,分析表明天目山地区春夏季旱涝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魏凤英  郝跟成 《气象》1991,17(12):8-12
用长江流域25个站5—9月降水量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作为表征长江流域的旱涝指数,分析了它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和500hPa高度场的关系。经过对初选预报因子代表性和稳定性分析后,确定出7个预报因子。利用多元模糊回归分析探讨了这一区域旱涝趋势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20年江西省逐日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分析确定了适用于江西省的旱涝指标。运用M-K检验、小波分析和EOF等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江西省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突变,但未出现显著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江西省干旱、雨涝事件存在准20 a主周期,从90年代开始偏涝年份明显增多,且雨涝呈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旱涝主要存在4种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型、北涝(旱)南旱(涝)型、西涝(旱)东旱(涝)型、中心涝(旱)南北旱(涝)型,累计贡献率为83.61%。Z指数作为表征江西省旱涝指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旱涝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中国东部25个站524年(1470~1993年)的旱涝级别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的空间分布,比较了EOF方法和REOF方法的不同点,研究指出可用6个中心地区的旱涝情况来补充原来划分的6种旱涝型,使得旱涝中心更明确,旱涝分布更符合实际情况,突出体现了REOF在旱涝型研究中的优点。最后给出了近五百年中国东部的主要旱涝中心及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20~2000年全球6~8月陆地旱涝气候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能  陈绿文  封国林 《气象学报》2003,61(2):237-244
用 192 0~ 2 0 0 0年全球 6~ 8月陆地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全球、北、南半球 6~ 8月旱涝特征。采用加权平均的 6~ 8月降水距平指数和加权平均的 6~ 8月旱涝面积指数来表示全球的旱涝程度 ;从而划分了 192 0~ 2 0 0 0年的全球 6~ 8月降水量的旱涝年。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Carlo检验。研究结果指出 ,在 192 0~2 0 0 0年中 ,1988( 193 0 )年是全球最严重的涝 (旱 )年 ,其次是 195 4( 1976)年。全球的及北、南半球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2 0年代为全球 6~ 8月干旱多发期 ,2 0~ 40年代为全球 6~ 8月洪涝少发期 ,5 0~ 60年代为全球洪涝多发期 ,70年代~ 2 0 0 0年全球旱涝爆发频繁 ,旱年多于涝年。北半球的特征与全球较为一致。南、北半球陆地分别作用为一个整体 ,它们的 6~ 8月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 ,但是当发生暖 (冷 )事件时 ,南、北半球 6~ 8月可能出现干旱 (洪涝 ) ,全球 6~ 8月的旱涝变化与ENSO之间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气候旱涝分析方法,并选择“BM”方法作为本省气候旱涝定量分析方法。以哈尔滨气候区为例,利用“BM”方法建立了气候旱涝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气候旱涝定量化指标,并进行了动态追踪定量化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