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大连地震台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其日变幅度、低点时间和日变形态的年变化进行分析,由此初步总结地磁Z分量日变化的规律及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嘉峪关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干扰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嘉峪关地磁垂直分量1993~1998年的资料,系统分析了嘉峪关地区地磁场Z分量的年变形态。结果表明: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地磁Z分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与地磁场的日变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运用崇明长江农场台和浦东张江台新建地震综合深井地磁三分量资料,宋用小波变化方法,研究地磁场井下观测方式、数据质量和噪声特性.结果表明:①深井地磁观测资料日变形态明显,与地面观测资料一致性较好;②深井地磁观测能滤除大部分空间变化磁场产生的扰动;③深井观测的背景噪声幅度小,扰动频段集中.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0、2010.0中国地磁测量在青藏高原地区获取的270个地磁三分量绝对测点(F、D、I)、6个地磁台以及20个NGDC-EMM-720模型计算点的地磁数据,以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作为地磁正常场,用球冠谐分析法分别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磁异常场ΔF、ΔZ、ΔX、ΔY四个要素不含地形高程变化的二维冠谐模型、含地形模型Etopo2高程变化的三维冠谐模型.通过对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模型均方误差与截断阶数变化关系分析发现:1)两种模型计算所得的对应四个要素存在着差异,且各要素之间的差异各不相同,ΔF为100nT,ΔZ为80nT,ΔX为60nT,ΔY最小约为10nT;2)高程变化对两种模型ΔZ、ΔX、ΔY要素的均方误差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ΔZ要素地影响最大,ΔY要素地影响最小,随着截断阶数K地增大,高程变化对两种模型ΔZ、ΔX、ΔY各要素地影响逐渐减小;3)ΔF、ΔZ要素的地磁异常场空间分布形态与研究区域块体的基底构造显示出三维冠谐模型比二维冠谐模型更精细、合理.  相似文献   

5.
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及其在野外震磁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G 8 5 6质子旋进磁力仪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微处理机控制的智能化磁力仪 .适合于震磁前兆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 .介绍了该仪器的主要性能及性能试验结果 .最佳的震磁观测应当是以质子磁力仪观测地磁总强度为主 ,配合地磁 3分量与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观测 .  相似文献   

6.
利用蒙城地震台近20年的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磁静日幅度、磁扰日幅度和磁静日低点时间的年变化与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分量日变化特征明显。由此总结出Z分量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磁偏角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6~2010年云南东部地区9期地磁三分量观测资料,经过日变改正、长期变化改正消除地磁场的日变化及长期变化影响,计算各期地磁内源场的曲面样条模型并剥离出地磁异常场分布,求解相邻两期地磁异常场差异获取地磁异常场的变化,并对磁异常场中磁偏角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对2016—2019年华北中部地区(34.7°—41.1°N,110.3°—119.7°E)流动地磁矢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连续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数据,并对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磁异常分布与岩石圈结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太行山隆起以西、临清坳陷、鲁西断隆和鲁西断隆以东等主要结构单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在各自单元内却呈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H和东向分量ΔY要素分区特征较明显。从H矢量空间分布形态可以看出,高能量区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以西和鲁西断隆周边。文水—日照ΔY要素剖面幅值变化形态与结构分区间对应较好,对主要结构单元ΔX、ΔY、ΔZ要素异常幅度均值和极值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以西近期岩石圈磁场变化幅度最大,异常能量最强,其次为鲁西断隆及以东地区,而临清坳陷周边磁场变化相对较平稳。  相似文献   

9.
应用东北地区地磁观测台站地磁总场强度整点值观测数据,利用每日一值相关法和差值法;应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观测数据,利用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方法,分析地磁总场强度F分量、垂直Z分量与吉林省松原M5.8地震应震关系,分析上述方法对提取地磁观测数据震前异常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场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炜  晏锐  邵辉成  张国强 《地震地质》2012,34(1):138-144
2009年12月,甘肃天水、陕西乾陵等地磁台Z分量观测差值出现台阶式异常变化,同期陕西关中地区宝鸡、乾陵、周至等台站地电场观测也出现同步异常变化.经调查落实,确认此变化是由宝鸡—德阳±500kV直流输电工程试运行引起的.高压直流输电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地磁观测中的一类干扰异常.根据对宝鸡—德阳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邻近区域各地磁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安培定理和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了理想状态下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相符,从而从机理上解释了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原因.由于计算时没有考虑不同地磁观测系统的差异和地下电性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6.8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以及短临阶段异常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从新疆大区域范围到震源区,对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前兆观测资料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孕震阶段各类异常的基本特征。结果认为,6.8级地震前异常的中期阶段,新疆中强地震平静显著;短期阶段中等地震显著增强.震源区出现前震活动;同时全疆定点前兆观测资料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并观测到少量的临震异常。异常具有准同步性、显著性、突发性和响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EH4在危机矿山隐伏金矿体定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EH4连续电导率成像仪是快速高效的第四代数字化大地电磁探测仪器,基本配置(10Hz~100kHz)能测量地表向下1000m深度范围内地质体的连续视电导率值,我们对25个不同类型金属矿床进行了隐伏矿定位预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D模式图能清晰地反映不同电性体的精细电阻率结构,经钻孔验证后显示:(1)火山晚期热液型金矿床,很好地反映了火山机构控矿的漏斗状形态,体现了矿体的垂向延深大于水平延长的成矿规律,矿化异常的电阻率较低(1~150Ω·m);(2)剪切带型金矿床,明显区分了矿化蚀变构造带和围岩,确认矿化异常在围岩中呈脉状分布,电阻率小于260Ω·m;(3)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清晰地反映了隐爆角砾岩体控矿所形成的对称矿(化)体,区分了隐爆角砾岩体和矿化蚀变带,矿化异常的电阻率较高(1000~2000Ω·m).  相似文献   

13.
为剖析咸水进水位异常,我们对位于唐山地震区附近的双桥1号井,双桥2号井及东台子井进行了多次井内垂向电导度的测量。在1991年10月5日宁河ML4.6级地震及1992年7月22日宁河ML4.9级地震前井下水电导度特别是含水层部位水电导度都曾出现过高值异常,这对于判别不异常是由于咸水层压力变化还是外来水的侵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山西省大同—阳高 1 989年 1 0月 1 8日 6.1级和 1 991年 3月 2 6日 5.8级地震震前、震后山西省阳高县后贵仁水井水位的异常变化 ,在对水位异常和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得出阳高县后贵仁水井水位对 2次大同—阳高地震有较好异常反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onearthquakepredictionfromgeomagneticpulsation周军成,韩克礼,王培德,鲁跃Jun-ChengZHOU;Ke-LiHAN;Pei-DeWANGandYueLU(InstituteofGeop...  相似文献   

16.
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冲绳、台北、广州、海南四个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月报表资料,分析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得到北峰位置随季节、太阳活动不同周相的移动规律。并且发现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将引起北峰位置作相应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杨芬 《四川地震》2013,(4):37-40,45
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性存在中期异常,地下流体存在中短临异常。地震活动性方面存在滇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东西迁移规律性活动、滇西地区4级以上地震成条带分布和程海断裂发生4级窗口地震等中期震兆异常。水氡、固体二氧化碳、水温和流量存在中短临前兆异常。地下流体前兆中期、短期和短临阶段都出现同步性异常。  相似文献   

18.
清理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收到的每周、月度各单位或个人上报的各类异常资料.这些宏观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井水质变化、泉水变化,气象、动、植物异常现象等.2002~2003年宏观异常现象集中分布在凉山州,多数沿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以及川滇交界西侧分布;2004~2008年5月宏观异常现象散布在龙门山、龙泉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以及川滇交界地区.四川地区宏观异常项数在2002年4~6月,2003年6~8月间为最为集中出现的两个时段,之后零星出现.对震前龙门山构造带附近出现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后,我们看不出与地震间的必然联系,难以作为预测未来大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2年5月28日河北唐山M 4.8地震,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分析昌黎、静海、红山及承德地磁台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地磁观测数据,结果显示:各台站10 min周期的计算结果波动性明显,其他周期形态较为一致;距震中最近的昌黎地磁台YZHx(NS)测向的10-40 min周期地磁谐波在下降至极低值后,开始转折时发生地震,而YZHy(EW)测向未出现明显转折现象;位于河北平原地震带中部的静海地磁台对此次地震反应显著,2个测向在震前均出现下降-转折-上升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比位于不同地区的4个地磁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发现受大范围整体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具有相似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具体到局部地区或断裂带内部,各台站之间显示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模拟和数字地电、地磁类观测资料。四川地区地电6台站的26测项模拟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仅出现1项中期异常,异常台站比1/6=0.17;异常测项比为1/26=0.04。对"九五"到"十五"期间四川地区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地电观测资料,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四川地区6个台的地磁垂直分量整点值的日变形态在震前2天出现波谷分裂的异常现象,由于平时出现此类异常频繁,若用于预测无统计学的显著意义。可见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资料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是极低的。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对汶川8.0级地震前电磁类异常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