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种约束盆地低温热历史的裂变径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变径迹(FT)技术是根据矿物中铀裂变产生的辐射损伤特性进行分析的低温热年代技术。随着对FT退火行为和实验退火模型研究的深入,使得这一技术成为约束沉积盆地低温热历史的重要手段。Laslett等、Crowley等和Ketcham等先后提出3个重要的磷灰石FT实验退火模型,其中以Ketcham等的退火模型研究最为深入,它分析了磷灰石类型、时间、温度和化学成分对其径迹退火的影响,使用c轴投射径迹长度和Dpar等参数,形成了描述磷灰石FT多元动力学退火的数学模型。锆石FT与U-Th/He技术、Ro值、地表温度和地层年龄等,均是约束磷灰石FT热历史重建的重要约束条件,HeFTy(2009)是进行低温热历史模拟的主要软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压力对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的影响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技术是确定岩石低温热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其退火后径迹长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压力、磷灰石的化学成分、径迹与结晶C轴的夹角、蚀象直径(Dpar)以及年龄等,但压力的影响很少有文章论述.在调研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将统计后的数据作图来阐明压力对径迹退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径迹的退火具有重要影响,压力越大,退火后得到的径迹长度越短,且随着压力的增大,径迹变短的程度也在增大.当压力小于150 MPa时,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时径迹退火主要受温度影响.压力和温度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时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即高压、低温与低压、高温都能达到相同的退火程度.  相似文献   

3.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  雷川 《西北地质》2013,(1):168-177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一种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有力工具。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广泛阅读,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地质意义及其在相关地质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①磷灰石的主要元素及238U的富集。②α衰变亏损。③压力及应力,以及实验观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要介绍了关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过程的多元退火模型的建立及控制因素。对于目前的退火模型应用情况,结合前人研究总结了目前该方法的独特性及现行退火模型的不足之处。并对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关于盆地热演化史、断层研究和造山带隆升分析(主要针对青藏高原隆升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简单、概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锆石裂变径迹(ZFT)年代学: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裂变径迹技术是解决各种与时间-温度相关的地质问题的一种低温年代学手段.与磷灰石相比,锆石裂变径迹具有较高的封闭温度和退火区间,有其特定的地质意义和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锆石裂变径迹退火的研究,包括退火特性、径迹测量、退火模型,以及来自露头和钻孔样品的退火研究.首先介绍了锆石裂变径迹的分析程序、测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近年来广泛地被用来研究含油气盆地古热定史与古构造史及指导油气勘探,这主要是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是时间和温度的函数,而烃的生成与热成熟同是也是和温度的函数,而且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温度范围与石油的生成门限相吻合,退火除受温度、时间影响外、还受化学成分,取向因素控制。AFTA包括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裂变径迹长度分析,通过前者可获得退火方面信息,通过后者可获得最大古地温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及  相似文献   

6.
目前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温度是导致径迹退火的唯一诱因之上的。然而,辐射损伤是否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尚处于争论中。文章采用云南临沧四块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方法,对辐射损伤与裂变径迹退火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云南临沧磷灰石单颗粒年龄71~15 Ma,封闭径迹长度9~16μm, U含量24~290μg/g。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封闭径迹长度以及单颗粒年龄分别随相应U含量增加而减小。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变化趋势初步表明了辐射损伤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是导致裂变径迹退火的另一诱因,为辐射损伤诱发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林 《第四纪研究》1997,17(3):272-280
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利用裂变径迹年龄及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形态来反映随时间产生的裂变径迹积累及由温度控制的退火(裂变径迹缩短或消失)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几年来,有关磷灰石的退火特征进行了大量实验和野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对80年代以来国内外裂变径迹研究状况的追踪调研结果,简要介绍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是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模拟热历史的基础,退火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径迹的长度不同,其中退火的各向异性(与结晶C轴夹角不同退火行为不同)是导致长度差异的重要因素。首先利用C轴投影模型将任意夹角的径迹转化成与C轴平行的径迹,以此消除分布方位的影响,进而探讨实际测量长度相同而分布方位不同的径迹模拟的热历史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结晶 C轴夹角不同揭示的最高古地温之间最大差异为15℃,用来研究剥蚀量和年轻造山带冷却抬升速率引起的最大差异可分别达到430 m及1.5℃/Ma,揭示构造抬升事件的初始抬升时间最大可相差2Ma。因此,在实际模拟热历史时应注意该参数的影响,准确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结晶C轴的夹角将有助于提高模拟热历史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以研究沉积盆地热历史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新技术方法-裂变径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对东濮凹陷不同区带钻井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从磷灰石裂变径退火特征所确定的古地渐及古地温梯度,磷灰石裂变径迹表现年龄及退火范围,以及它们与“石油窗”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东濮凹陷内油气形成的有利地段,预测了油气远景区,为油田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在退火模型及模拟方法、造山带及造山后剥露历史、构造热成像及地形演变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应用成果,分析了目前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机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今后会朝着深层次退火机理、新的应用领域、自动化技术和可操作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裂变径迹技术以样品用量少、封闭温度低以及测年范围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中。完全退火或部分退火样品可有效记录岩体的冷却-剥露历史,限制构造活动起始时间,探讨上覆岩石的风化剥蚀历史与矿床保存变化之间的关系,定量化矿床隆升剥蚀量,实现找矿预测; 锆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对应天然气生成温度区间,可运用于油气勘探研究计算中; 近年来结合元素含量分析的裂变径迹技术还可进行物源分析,LA-ICP-MS技术的引进为测量低U含量矿物的径迹带来了曙光。系统总结了磷灰石与锆石裂变径迹退火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温度、化学成分、结晶各向异性及Dpar值等因素对磷灰石径迹退火特性数据解释可能产生的影响,锆石径迹热稳定性的降低主要受制于辐射损伤效应。实验室退火特性研究为了解繁杂的径迹退火化学动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在实际的数据解释中需结合地质背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地质热事件演化研究时间格架。结合径迹测年在矿床、山体隆升剥蚀、盆地热史等研究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期为裂变径迹应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Since studies on deep-sea cor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early 1990s it has been known that ambient temperature may have a marked affect on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nealing. Due to sluggish annealing kinetics, this effect cannot be quantified by laboratory annealing experiments. The unknown amount of low-temperature annealing remains one of the main uncertainties for extracting thermal histories from fission track data, particularly for samples which experienced slow cooling in shallow crustal levels.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se uncertainties, we studied volcanogenic sediments from five deep-sea drill cores, that were exposed to maximum temperatures between ∼10° and 70 °C over geological time scales of ∼15-120 Ma. Mean track lengths (MTL) and etch pit diameters (Dpar) of all sampl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ach grain analysed for age and track length measurements wa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Thermal histories of the sampled sites were independently reconstructed, based on vitrinite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and/or 1D numerical modelling. These reconstructions were used to test the most widely used annealing models for their ability to predict low-temperature annealing. Our results show that long-term exposure to temperatures below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the nominal apatite fission track partial annealing zone results in track shortening ranging between 4 and 11%. Both chlorine content and Dpar values explain the downhole annealing patterns equally well. Low chlorine apatite from one drill core revealed a systematic relation between Si-content and Dpar value. The question whether Si-substitution in apatite has direct and systematic effects on annealing properties however, cannot be addressed by our data. For samples, which remained at temperatures <30 °C, and which are low in chlorine, the Laslett et al. [Laslett G., Green P., Duddy I. and Gleadow A. (1987) Thermal annealing of fission tracks in apatite. Chem. Geol. 65, 1-13] annealing model predicts MTL up to 0.6 μm longer than those actually measured, whereas for apatites with intermediate to high chlorine content, which experienced temperatures >30 °C, the predictions of the Laslett et al. (1987) model agree with the measured MTL data within error levels. With few exceptions, predictions by the Ketcham et al. [Ketcham R., Donelick R. and Carlson W. (1999) Variability of apatite fission-track annealing kinetics. III: Extrapolation to geological time scales. Am. Mineral. 84/9, 1235-1255] annealing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for samples which remained at temperatures below ∼30 °C. For samples which experienced maximum temperatures between ∼30 and 70 °C, and which are rich in chlorine, the Ketcham et al. (1999) model overestimates track annealing.  相似文献   

13.
刘建辉 《第四纪研究》2009,29(3):644-652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像,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的热敏感,通过对横跨断层垂直方向断层岩和围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围限径迹长度分布的对比分析,对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本次研究对来自3个断层剖面的13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包括断层主滑动面上的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围岩,分析结果并没有获得断层摩擦生热的证据,表明这些断层在地震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增温非常有限,没有达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计体系可加载热信息的温度-时间要求。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进行探测或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认为只适应于对震级大、断层滑动距离和速率大,摩擦强度强,位于一定深度有大量摩擦热生成,并使断层附近增温达到或超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或完全退火温度的断层进行滑动摩擦生热的探测或测量,将是一种潜在的能对地震断层滑动摩擦生热或增温进行测量的“热量计或温度计”。  相似文献   

14.
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热史反演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小斌  王捷 《地质科学》1998,33(2):187-194
应用一种局部优化方法——模拟退火法对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及径迹年龄进行热史的反演。反演中采取了Laslet等(1987)的扇型径迹退火模型。通过对理论热史模型及实测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取热史信息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径迹的退火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因此以前记录在径迹中的热史信息有可能被后期高温改造而难以反映。指出磷灰石径迹资料在冷却盆地的应用可以获取较精确的热史信息,而在有复杂演化史的盆地中精度较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隆升速率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军 《地质科技情报》1997,16(1):97-102
主要讨论了利用磷灰石理解变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隆升速率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在研究隆升速率问题上的应用,并分析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隆升速率应当注意的问题,强调了加强径迹长度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