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梳理对比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空间冲突的研究成果,得到空间冲突研究启示。研究认为:国外研究内容涵盖地理制图、边界空间、城市规划、海岸线、河流区域土地利用、社区调控方面,视角多元化,方法跨越多个学科;国内研究集中于城市群发展中的资源、利益争夺问题,多以城市转型过程中空间问题为视角,方法集中于生态学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为国内外研究共同点。  相似文献   

2.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宋小青 《地理学报》2017,72(3):471-487
当前,土地变化研究尚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探索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对构建土地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梳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缘起、拓展及启示,辨析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内涵差异,构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结果表明:① 耕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研究对构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具有重要价值;②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在基本类型、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价值主体、驱动因素、轨迹特征和结果/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③ 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涵盖转型诊断、机制研究和效应研究。其中,转型诊断的关键在于,从数量变化视角、景观格局变化视角和经营格局变化视角,以及外部性视角和政策发展视角,构建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及功能形态的分析指标和转型的诊断准则;转型机制表现为人口、经济、技术、制度、文化和区位因素等土地利用变化深层驱动因素的级联驱动效应。转型机制研究应当着重探讨土地利用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的互动机制环;土地利用转型效应包括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④ 1961-2011年法国耕地利用转型能够支撑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及中国耕地保护创新。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冲突权衡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冲突的权衡理论基础、框架和模型方法.利用数理模型方法,建立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分析、评估不同尺度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价值水平,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模型,获取区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Pareto解集,并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和偏好做出权衡,确定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有效方案,为缓解冲突并尽可能减少冲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FAO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作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土地利用评价和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不同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90年代以来FAO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过程为基础,提出不同阶段下FAO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并指出了未来发展的5个趋势:规划重点由协调土地用途的冲突为主走向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并重;规划内容由适宜性评价为主体走向持续性评价和制度安排并重;规划过程由自上而下为主走向上下结合;持续重视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不断发展为规划服务的土地利用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科学诊断资源型城市空间冲突等级,厘清空间冲突变化与土地利用间的复杂关系,对城市转型发展、区域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山东省新泰市资源型城市特征,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利用为视角,从空间压力、空间暴露性和空间风险响应维度构建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空间冲突的变化与土地利用调整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9—2020年,新泰市空间冲突指数保持稳定,变化量仅为0.0018,且不同冲突等级的变化趋势不同;空间冲突格局呈圈层分布,由中心向四周等级逐渐减弱。(2)2009—2020年,新泰市平均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3.14%,空间布局差异性显著,土地利用特征以耕地林化、土地整治、建设用地及生态用地扩张为主。(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土地利用动态度与空间冲突指数变化呈显著相关(P<0.01,R^(2)=0.8517),平均系数值为0.1381,且以正相关为主,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调整对空间冲突的抑制产生了积极影响。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空间冲突治理及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59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总被引:40,自引:11,他引:29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15,34(9):1607-1618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着再次转型。在系统梳理我国乡村社会转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阶层结构、产业发展与转型模式、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土地利用、乡村社区与聚落、制度转型与秩序建设、公共品供给与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围绕农村社会在社会结构、经济、空间、制度、公共服务等5个方面的转型阐述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计量法和比较分析法对1984—2014年间国内外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主题日益多元化。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重点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户生计演变的驱动、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生计资产评价和农户生计策略响应等研究。未来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研究应努力探索农户生计理论的中国化、系统化;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生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加强土地利用系统与农户生计系统的耦合关系分析;深化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生计状况的动态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土地利用是低碳经济和碳排放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进行碳排放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有助于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调控及国土开发与整治等领域全面引导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2007年以来,南京大学在国内地理学界较早开展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研究进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区域不同尺度碳排放核算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优化调控研究。经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从区域碳排放核算、因素分析及减排潜力研究、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及产业空间的碳足迹分析、面向低碳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其土地调控研究等方面对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结合南京大学学科发展优势,提出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典型产业区碳排放研究、城市改造和环境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城市功能区碳排放研究、低碳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应用、区域碳排放的土地调控机制与方法体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模型的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芳  安乾  朱连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52-156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冲突越来越多,分析不同农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式,评估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引起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的32 个因子中,提取了6 个主要压力因子,根据鄢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和区域政策、制度及其社会响应状况,建立特色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加权函数法进行冲突强度的评价.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冲突的原因主要是:①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因素;②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③科技进步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可通过市场手段、规划制度等进行调控,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规范转化,以减缓或化解土地利用冲突.  相似文献   

12.
环杭州湾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与复杂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德  徐建春  王莉 《地理研究》2015,34(9):1630-1642
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与复杂性研究可为土地利用空间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以环杭州湾城市群1990年、2000年、2008年和2013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脆弱性及动态性,计算空间冲突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等级表现为一般冲突>中度冲突>轻度冲突>重度冲突;空间冲突的空间格局呈现团状、块状及带状聚集模式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冲突的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并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表现为均衡→打破原有均衡→出现空间自相关→出现空间趋势→形成空间自组织的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从多核心向单核心模式发展,区域发展水平较高且发展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水冲突问题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冲突是发生在国家、州(省)、团体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于水资源获取的矛盾。冷战以来,水冲突相关事件的总体烈度下降,事件数量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水冲突问题的研究也开始获得广泛关注,研究热度快速提升。水冲突问题关系到区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此,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空间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方法,对国内外水冲突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统计了相关研究的空间结构,构建了研究文献语料库,归纳了水冲突研究的主要热点议题。发现:水冲突相关研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的议题在时间上呈现不同的演进趋势;水冲突相关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水冲突成因、水冲突分析方法与模型、水冲突解决机制、气候变化对水冲突的影响,以及水霸权主义与国际水法等。  相似文献   

14.
李建春  高玉婷  曲衍波  关梅  张勇  王森 《地理科学》2022,42(7):1155-1165
充分识别陆海空间冲突并制定科学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的关键。基于陆海空间利用现状与规划,构建陆海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冲突识别矩阵、邻域冲突测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山东省莱州市为案例区,1 km格网为研究单元,分别从陆地对海洋、海洋对陆地2个方向定量识别陆海空间的现状冲突和规划冲突,并结合四象限模型对冲突进行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 从冲突范围与强度来看,莱州市陆地利用与规划越过海岸线的范围更大,陆海交互冲突范围将持续增加,陆海统筹应重视空间复合利用与跨系统交互影响。② 从冲突的类型来看,现状冲突中陆地的水域与湿地以及海洋的渔业用海等利用方式对海陆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而在规划冲突中,陆地的一般农地区和其他用地区,海洋的农渔业区和港口航运区4类功能分区跨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③ 现状与规划的耦合分区结果显示,相对独立的陆海空间规划对于控制和缓解空间冲突具有一定效果,然而陆海空间统筹利用与管理迫在眉睫,应结合系统观点根据不同分区特点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张潇  谷人旭 《地理研究》2022,41(5):1311-1326
科学刻画与模拟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格局是精准认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而寻求人地关系协调的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模型,借助GIS等手段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0—2020年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法多情景模拟203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格局。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在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无序蔓延等因素作用下,人地关系趋于不协调发展,土地利用冲突程度逐年加剧。②受人口迁徙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影响,土地利用冲突的热点区域由乡村空间转移至了城市空间。③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耕地是各利益主体争夺的核心区域,也是权衡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地带”。④可持续发展情景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用地需求,是缓和土地利用冲突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划定“三线”(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构建城市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格局和实现“多规合一”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三线”由不同部门依据不同准则划定,在空间上往往存在冲突。本文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从图斑层面探讨“三线冲突”的类型与表征,并分别采用空间格局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三线冲突”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区域条件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都市发展区内“三线冲突”以生态—耕地冲突和生态—城市冲突为主,城市—耕地冲突面积较小;②生态—耕地、生态—城市和城市—耕地冲突热点分别集中于都市发展区边缘、都市发展区内部和城乡过渡带,呈圈层分异的特点;③区域条件的6个指标对3类“三线冲突”子类型冲突强度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结论为:一是“三线冲突”强度可以用“三线冲突”强度指数(TLCI)表征;二是空间自相关分析、梯度分析、景观格局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刻画“三线冲突”空间特征;三是对“三线冲突”的自然—人文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本文有助于从城市空间视角加深对“多规冲突”问题的理解,识别“三线冲突”的自然—人文驱动因子,为实现“多规合一”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Agencies in the US with oversight for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dealistically have sought space where this new use might proceed unhindered by other uses. Despite experiential evidence of spatial overlap among existing ocean uses, a lack of documentation made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space-use conflicts, communication between existing and potential ocean users, and the design of mitigation exceedingly challenging.We conducted a study along the US Atlantic and Pacific coasts to gather and document available spatial information on existing use through a compil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data. Stakeholder group meetings were used to vet the collected spatial data, and ethnographic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gather knowledg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Results show extensive coverage and overlap of existing ocean space uses and provide a visualizat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ocean that managers can use to determine which stakeholders to engage.Marine resource managers are encouraged to recognize that marine space use is 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 and as such research thereof requires a balance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GIS and the stories captured and told by ethnographic research. There are important linkages within and across fisheries and other uses, communities and interests, and across the land–sea interfac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se techniques demonstrated in this research that (1) integrate ethnographic and geospatial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2) engage stakeholder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nd (3) recognize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each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user group to support sound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8.
Two distinct, conflicting, land-use planning paradigms affect drylands: one seek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outcomes and one addressing political-demographic concerns. The environmental paradigm is relatively new and is couched in the lexic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se concerns proscribe planning principles that allow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drylands while minimizing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latter paradigm has a longer history, born in central governments’ desire to secure sovereignty over outlying regions. These concerns result in planning goals that conflict with environmental goals. The environmental paradigm encourages compact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land-use, while the political-demographic one encourages in-migration of ‘friendly’ popul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hysical presence on a maximum amount of land. Using Israel’s Negev Desert and China’s Xinjiang region as case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ryland management depends on recognizing the challenge presented by political-demographic planning motivations. As such,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requires resolution of existing political conflicts. Since drylands are characteristically geographic and demographic frontiers, they are ideal settings in which to study the conflict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demographic goals and they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is conflict creates a barrier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罗艳华  李平星 《热带地理》2022,42(4):533-543
弹性空间的提出和划定是创新国土空间管控模式、提高空间规划科学性、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变化形势的现实需求,但相关研究仍处于理论初探和个例实证阶段,系统性和理论支撑不足。利用CiteSpace 5.6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共计800余篇弹性空间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近30年来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特点和相关研究进展,并探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国际文献载文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内文献载文量先增后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适宜性等研究成为最新动向;2)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4 2,呈现以中国科学院、昆士兰大学等单位为中心的分块式合作关系网络;3)概念与内涵、技术方法和管控措施是热点知识群组,内涵上强调土地预留、混合利用和空间置换等特征,方法上重视空间优化和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主体的模型是重要技术支持,而管控上突出“刚弹结合”相关措施;4)未来需要加强理论框架构建,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深化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研究,拓展弹性空间的应用领域,以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