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珠江组一段沉积时期是珠三坳陷沉积体系演变的重要时期,由早期的大范围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为晚期的浅海陆架沉积体系,对其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海侵过程中沉积体系演化过程,而且对浅海陆架有利沉积相带预测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以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珠三坳陷珠江组一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结合方法查明了珠江组一段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讨论了沉积演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珠三坳陷珠江组一段可划分为PS1、PS2、PS3、PS4共4个四级层序。PS3和PS4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具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组合;PS1和PS2时期以浅海陆架沉积体系大规模发育为特征,在研究区西部发育潮流砂脊,东部发育滨外砂坝。珠三坳陷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以及垂向演化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强度、构造沉降与古地貌等综合控制。水下分流河道、潮流砂脊与滨外砂坝等微相砂岩占比高且物性好,为油气储集的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2.
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海平面变化和古生物资料,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韩江组划分为SQhj1、SQhj2和SQhj3等3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为盆地边缘的不整合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包括盆地边缘的上超和削蚀不整合,斜坡上的下切侵蚀水道和斜坡扇底,以及盆底扇的底界面等;4个三级层序界面SBhj1、SBhj2、SBhj3和SByh1,分别与15.5、13.8、12.5和10.5 Ma等4期海退事件对应,同时也与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与含量的低值对应。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沉积单元划分,在研究区识别底部滞留沉积、侧向前积体、滑塌沉积、水道轴部沉积和天然堤等5种沉积单元,不同的水道具有不同的沉积单元组合;水道复合体内单体水道叠置方式可归纳为摆动式、垂向加积式、限制性单向迁移式和非限性单向迁移式等4种类型。根据海平面变化、地貌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差异,韩江组水道演化划分为3个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水道具有特定的沉积结构和演化过程。该研究结果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有利砂体的进一步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沉积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珠海组至珠江组下段可划分7个层序,中上部ZHSQ5、ZHSQ6和ZHJSQ1时期发育三期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其中ZHSQ5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范围较小且相对富泥,前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呈约300m厚的斜交前积反射;ZHSQ6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展布最广,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呈网状交织,横向展布达5km,三角洲前缘在地震剖面上为S型前积反射,前积体的高度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前三角洲斜坡远端发育多个小型滑塌浊积体;ZHJSQ1时期继承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同时前缘下斜坡伴生较大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估算三角洲沉积古水深为600m,三角洲前缘斜坡倾角为4°~7°,反映三角洲形成于深水陆架边缘环境。晚渐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共同作用控制研究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期次和展布规模,而同沉积断裂活动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及沉积形态具有制约作用。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坝、分流河道砂体及前三角洲浊积砂体可构成重要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4.
大连金州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地层发育。本区该套地层可划分为震旦纪辽南超层序和早寒武世满家滩超层序,在其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关岭层序、棋盘磨层序、陆海层序、葛屯层序、大林子层序和草坨子层序六个层序地层单位。各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其类型包括陆上暴露带、海岸暴露带及海侵面。每个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前者为退积地层结构,后者为进积地层,而中间饥饿段却表现为以加积为主,所有变化都与相对海平面及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指出了本区该时期沉积范围主要在台地之内部(中陆架),局部发育深水陆棚盆地。  相似文献   

5.
以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山口组二段至姚家组一段高频层序地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各体系域内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和展布规律,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古生物资料,建立松辽盆地西斜坡中青二段至姚一段四级层序格架;分析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形态及规模,确定沉积微相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二段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Cg4、Cg3),青山口组三段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Cg2、Cg1、Cg0),姚家组一段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Cp1),各四级层序内均能识别出相应级次的湖泊扩张体系域和湖泊收缩体系域。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混合滩、砂滩和钙质浅滩沉积微相,富砂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砂质滩坝微相与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在剖面上形成储盖组合;平面上,来源于四个物源方向的三角洲沉积体在青山口组二段的各体系域沉积时期逐渐向湖推进,与滨浅湖混合滩、泥滩微相共存,并新发育西北物源三角洲;青山口组三段沉积阶段三角洲沉积体规模明显缩小,以发育滨浅湖钙质浅滩微相为特征,Cp1时期三角洲再次向湖迁移,滨浅湖不断萎缩。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Llanos盆地是南美洲重要的前陆盆地,从构造演化角度出发,利用Vail层序地层学原理搭建层序格架,研究了层序沉积充填;再利用储集物性、岩石组分、排驱压力等资料,分析了Carbonera组储盖组合条件。研究表明从中生代至今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形成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裂谷-弧后裂谷(三叠纪-白垩纪)、早前陆盆地(古新世-早始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安第斯期前陆盆地(中中新世-现今)。依据构造沉积演化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将中新生界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其中Carbonera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由高位体系域(HST)和海侵体系域(TST)组成,缺失低位体系域。据地震相、砂地比和岩性资料编制Carbonera组高位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图,在图中识别出多个主河道,并认识到海平面变化呈上升趋势。Carbonera组砂泥旋回是有效的储盖组合,同时上覆Leon组是盆地内具良好封闭性的区域盖层。盆地中部和北部Carbonera组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章丘煤田主要构造单元单井沉积相、层序地层分析,将章丘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划分为1个一级盆地层序、2个二级构造层序、3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内部识别最大湖泛面或与之相当的沉积转换面,划分体系域,并重点对三级层序的划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三级层序Ⅰ发育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主要由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组成;层序Ⅱ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主要由潮坪体系、滨外台地体系和障壁-泻湖沉积体系组成;层序Ⅲ中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都有较好发育,主要由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姚家组四级层序格架沉积微相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测井、录井、地震、岩心和古生物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理论,建立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姚家组层序格架,分析四级层序格架沉积微相的分布和沉积体系的组合类型.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姚家组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Cp1-s3、Cs2),其中四级层序Cp1-s3划分为四级湖泊扩张体系域(Ep1)和四级湖泊萎缩体系域(Ss3);四级层序Cs2只发育四级湖泊扩张体系域(Es2).自下而上,Ep1地层分布范围最小,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东部;Ss3地层分布范围增大,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中部;Es2尖灭线继续向西推进,地层分布范围达到最大.剖面上,三级和各四级层序界面附近以富砂的下切谷充填、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砂质滩坝为主;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在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最为发育.平面上,姚家组沉积初期,湖岸线在西部斜坡区东部波动,物源供给充足,沉积相以三角洲相为主;至姚家组沉积末期,湖岸线向斜坡西侧大规模推移,发育下切谷充填—三角洲—湖泊沉积分布格局.不同的四级层序体系域的沉积微相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一定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9.
以琼东南盆地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从岩相、地震相、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陆架边缘三角洲这一重要深水储层类型,并与正常陆架三角洲、浅海砂坝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 究 表 明:琼 东 南 盆 地北部三亚组一段沉积时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期,岩性由浅灰色细砂岩-灰白色钙质细砂岩组成了多个反旋回序列,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前积特征,整体位于陆架边缘附近,明显区别于浅海砂坝和陆架三角洲;通过壁心储层物性分析,陆架边缘三角洲河口坝砂岩以细砂岩为主,单储厚度大、砂岩粒度粗,储 层 物 性 较 好,鉴于陆架边缘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储层特征,有望成为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又一主要靶区,并对其他深水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铁岭凡河地区元古宙地层始于凡河元古宙坳拉谷沉积,根据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层序地层学理论,自下而上划分六个层序,即关门山层序,虎头岭层序、二道沟层序、石门层序、杨士屯层序、于北沟层序。每个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分别代表海侵退积地层结构和海退进积地层结构,而中间饥饿段则以加积为主。各层序间均为不整合,其类型包括海岸暴露带和海侵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