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清水沟流路北汊入海口海域的潮流泥沙扩散和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流速场分布,泥沙扩散浓度分布及淤积厚度零米线的范围及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方面探讨了入海泥沙对东营港的影响。结论认为如果按此口门入海,入海泥沙不会对黄河海港产生直接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水沟北汊流路入海泥沙对东营港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清水沟流路北汊入海域的潮流泥沙扩散和河口淤延伸方向等问题。结论认为如果按此口门入海,入海泥沙不会对黄河海港产生直接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泥沙淤积分布及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例资料,分析了黄河清水沟流路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沿岸线的淤积延伸宽度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对潮流和余流引起的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清水沟流路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造陆沿岸线的淤积延伸宽度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对潮流和余流引起的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河入海泥沙的淤积与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原型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造陆和向外海延伸的速率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进一步对漂向外海的泥沙去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泥沙淤积危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淤积会带来防洪排涝安全问题、影响上游的排灌环境、恶化下游的通航条件、威胁水闸的正常运行等,本文主要针对其增大防洪排涝灾害风险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海河流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苏北里下四港闸下河道的淤积情况和排水能力的变化,然后根据闸下淤积影响因子、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抗灾能力等指数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以海河流域和江苏里下四河为例,划分闸下淤积危害为五级,分别为极轻危害、轻危害、中危害、较重危害和重危害。计算分析表明:海河流域的海河闸和永定河闸闸下河道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独流减河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江苏里下四河的射阳河闸和黄沙港闸闸下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新洋港闸和斗龙港闸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  相似文献   

7.
黄河入海干流随潮流变化的特征及泥沙运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黄河口自1976年5月改道走清水沟入海以来,行河八年,淤积延伸总长度达23.5公里,平均每年3公里,河口水下沙咀已凸出平均海岸线16公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大,每年挟带约11.79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河口逐年向海中延伸,受洪水和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入海口则在几十公里范围内频繁摆动改道,平均十余年,则需大改道一次,对河口三角洲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崇明东滩现代地貌过程实地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对崇明东滩进行的实地观测,结合遥感影像等资料,可以看出崇明东滩夏季淤积大于冲刷,冬季冲刷大于淤积,季节性冲淤变化北部比中、南部更为显著。由于潮流等作用,潮沟系统由南向北呈现减少趋势,东滩中部发育最快,也是整个崇明岛向海延伸的方向。人类高强度的活动改变了潮滩的自然属性,使潮滩自然分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多沙河流入海流路的摆动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根据1976~2015年黄河口实测地形资料分析黄河口改道清水沟后入海流路的摆动过程。结果表明:行河河道整体上不断淤积延伸,受径流与海洋动力的综合作用;不行河河道呈侵蚀状态,主要受海洋动力的影响;行河河道的淤积存在洪枯季变化,年内洪季淤积幅度大于枯季,自然出汊的时机一般发生在汛期。1996年出汊以后,年入海水量较之前减少42%,年入海沙量减少78%,而河道的平均淤积速率降低了81%,入海沙量的变化与河道淤积长度明显相关;预测入海流路的出汊摆动频率及幅度将会降低,未来清水沟流路的出汊摆动延伸在1976年的入海流路与目前的入海流路之间。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变迁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现有的实测资料,编绘了《黄河河口地区高潮线历史变迁图》,据此分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变迁以及泥沙造陆、沙咀延伸、岸线蚀退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提出了治理黄河河口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滦河呈反S形,由于河水的长年冲刷和淤积,河的弯度逐渐变小,趋向平直。滦河口位于渤海西北海岸的中部,海岸线比较曲折,它的开口朝东北。该海区水深较浅,海底坡度很小,由于径流和其他动力条件的作用,致使河口不断淤积延伸和改道。我们对秦皇岛(滦河口北65公里)和王滩(滦河口南45公里)两验潮站1980年的水位资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史资料、数据和相关研究,结合研究区域背景,分析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结果显示,岸线演变在发育阶段和侵蚀阶段分别为向海延伸约90 km和侵蚀后退约22 km,面积相差约800 km2,三角洲地貌演变表现为岸线平直-曲折-平滑-平直的过程。在废三角洲陆海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演化模式分析三角洲的演变过程。该三角洲演变可以分为7个演变阶段,发育期在径流和潮流作用下以沙洲并陆淤积延伸方式进行,侵蚀期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以沙洲合并侵蚀后退和淤积外长交替侵蚀的方式。泥沙输运、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废三角洲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巨量的来沙是三角洲发育的原因,泥沙平衡被打破是侵蚀的主要原因。发育期中,泥沙输运影响淤积速度和位置,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黄河河道迁移、输沙量和产沙量;侵蚀期中,泥沙输运影响侵蚀状态,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岸带冲/淤,气候变化将影响三角洲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解放后黄河口三次改道及当前清水沟流路河口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河口整治,因势利导,控制河口淤积延伸方向,充分利用海域容沙体积,达到延长流路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粉砂淤泥质海岸开敞航道淤积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砂淤泥质海岸开挖的开敞航道,普遍存在淤积问题,而且在风暴浪作用过后,经常出现泥沙大量骤淤现象.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航道淤积除存在悬移质淤积、推移质淤积、层移质淤积外,还有泥沙流滑淤积、航道侧面土体滑坡淤积2种方式,并概念性地分析了粉砂淤泥质海岸航道淤积.在常浪状况下,主要为“悬移质+推移质+层移质”的淤积组合模式;在风暴浪状况下,主要为“悬移质+推移质+层移质+泥沙流滑+航道侧面土体滑坡”的淤积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西南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处于岸滩蚀退状态,利用ECOMSE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港口工程建设对水动力和海底蚀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岸海域-2 m等深线以内以侵蚀为主,侵蚀速率一般小于10 cm/a;-2~-6 m等深线以淤积为主,淤积速率一般在10 cm/a以下,局部大于20 cm/a,-6 m等深线侵蚀速率小于10 cm/a。黄骅港导沙堤建设后淤积区整体向海扩展,延伸至约-8 m等深线,面积增加约5.4%;航道最大淤积速率由61.9 cm/a减小为46.8 cm/a;导沙堤堤头受挑流作用冲刷速率达到29.7~30.2 cm/a。  相似文献   

16.
淤积型海湾整治修复属于海域空间整治工作中较为典型的整治形式,有着目标多重、手段多样、效果多面的综合性特点。本研究在分析海湾淤积环境问题成因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淤积型海湾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流程和技术方法,形成淤积型海湾整治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表明,海湾淤积问题成因、整治措施和修复目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的效果综合评价指数为84. 2,达到了较好的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新兴城市——东营市正在这里兴建,座落在这里的重要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到处呈现着兴旺发达的景象,大片的滩涂和土地有待开发利用。滔滔黄河孕育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也哺育了这块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并给这里带来无穷无尽的宝赃。然而,水少沙多淤积严重的黄河尾闾却在不断地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给东营市的市政建设和油田开发带来困难和威胁。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使黄河尾闾河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潮汐河口支流建闸闸下淤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潮汐河口建闸的关键问题是闸下淤积。在潮汐河口支流口门上建闸,其闸下淤积面貌主要取决于干流主槽的位置,这与在潮汐河口干流上建闸的闸下淤积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以钱塘江河口支流曹娥江口门建闸为例,应用河床演变分析、动床实体模型和现场冲淤试验预测了曹娥江大闸闸下淤积面貌和淤积速率,为曹娥江大闸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口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泥质河口建闸后需要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它制约着河口的综合利用。本文就我国淤泥质河口挡潮闸引起的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归纳了我国主要建闸河口闸下淤积类型.多数学者根据潮波变形理论和不平衡输沙理论对闸下淤积的力学机理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河口闸下淤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不同类型的建闸河口防淤减淤措施。最后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进的系列模型延伸法及其在航道淤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崇仁 《海洋学报》1992,14(6):113-119
对系列模型延伸法的改进主要有两点,一是以无因次的综合参数取代单一的几何参数做自变量;二是可以用一个模型的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延伸而得到原体的有关主变量. 本文对改进的系列模型的设计原则及无因次综合参数的选取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探讨,并以航道淤积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该延伸法解决海岸泥沙运动的研究课题.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