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曾从盛  陈居成 《台湾海峡》1997,16(3):363-370
老红砂是中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第四纪沉积物。本文回顾了老红砂的研究历史,综述了所取得的关于老红砂的成因,年代和红化作用等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沉积层中的老红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的老红砂作了粒度分析、矿物鉴定和石英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组成老红砂的成分主要为中细砂,砂含量大于70%,粘土和粉砂含量较少。概率累积曲线多为跳跃、悬浮两段式,其次为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轻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含量居次。含量较高的重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其次有锆石、赤铁矿、褐铁矿、电气石、绿帘石等。文章对老红砂的成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分布与沉积地貌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阐明了老红砂的分布与地貌形态特征,并根据其沉积的构造特征等提出了老红砂的风成或风-坡积成因及其发育多期性的观点。最后还对进一步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粤东沿海“老红砂”成因再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作者对粤东沿海“老红砂”进行的野外调查和粒度、重矿、化学全量、石英沙粒表面结构的电镜扫描分析等多项室内分析资料,以及~(14)C测年数据,用比较沉积学的方法,讨论了粤东“老红砂”的成因和形成的年龄,认为老红砂乃风成,并经受长期的风化淋溶作用,形成年代应早于8000年,属晚冰期低海面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闽南沿海前湖剖面及其第四纪地质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晓云 《台湾海峡》1997,16(2):117-127
前湖剖面第四系出露比较完整,层次清晰,发育有炭质层、铁盘、重矿砂砾石层、“老红砂”层和玄武岩等特殊地层,是一个研究闽南沿海第四纪地质问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地表露头剖面。本文通过对前湖剖面中系列样品进行测年、微古、孢粉、矿物、粒度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闽南沿海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动、“老红砂”的形成年代及成因以及第四纪地层划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风成的若干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少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低海洋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沙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未次冰期的低海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闽南粤东沿海“老红砂”沉积成因和时代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闽粤沿海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初期的研究只限于在地质矿产或土壤调查中偶而涉及.三十年代开始才有专文论及岸线升降、冰川消长和气候变迁等问题,亦出现一些对介壳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论著.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相应地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近年来,由于应用了众多测年手段,使第四系时代的划分有了较为可靠的依据,但又因测年手段可信度的差别,而使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全新统,对整个第四系则注意不够.笔者等,近年来在开展闽粤沿海地震、地质和海平面变化的调查中发现,前人所谓的“老红砂”地层,无论在岩性、岩相、沉积环境等方面,皆有自身的特点,对其成因和时代的进一步探讨,不仅有助于第四系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了解此类沉积物分布区的环境变迁、古地理演化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本文以野外考察为基础,结合岩矿分析、机械分析、地化指标分析和若干可能为同时异相地层的断代数据,并参考有关的孢粉、有孔虫等资料,对“老红砂”作较为全面的研究,试图为这一特殊沉积的地层学和年代学的确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海岸晚第四纪地质若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福建海岸晚第四纪地质的“老红砂”、“海滩岩”、“海蚀地貌”、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等问題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大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第 一 期西沙群岛岛屿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研究………………………………………业治锋等(1我国第四纪海侵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汪品先 闽秋宝(15从动物群化石看渤海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史………………………黄庆福 苍树溪(27南黄海盆地下第三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探讨··二…………………………王丽顺等(39闽南粤东沿海“老红砂”沉积成因和时代的探讨…··,…………………………张虎男等(47用铀系法测定年轻地质体的年龄…………………………………………·,,…叶华东等(59南海的成因及其与邻区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福建沿岸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刚  李从先 《海洋学报》1988,10(5):635-645
福建沿海的第四纪地质研究课题甚多,已发表的论文涉及海滩岩、老红砂、风成砂、第四纪地层及环境变迁、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等诸多方面[1-11],这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第四纪地质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近年来,特别是在福建沿岸海平面变动及新构造运动方面,某些研究者还曾提出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结论和意见,正确地认识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判断海平面遗迹和新构造运动的确切标志。  相似文献   

12.
晚第四纪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海平面变动的依据后指出,贝壳堤、海滩岩、古海滩砾石层、钻孔中的海侵层是可靠的,老红砂和广泛采用的“海蚀地貌”在一定条件下可用,而风成生物碎屑岩通常不宜用作判别海平面。晚更新世晚期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动的遗迹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埋深,~14C年龄也有差异,可能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或其他原因。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的基本趋势相似,速度接近,但达到最大海侵的时间显然不同,可能系两地沉积速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砂质海岸是广东和海南岛主要岸线类型,占岸线总长1/3以上,其规模取决于岸线轮廓、物质来源、海岸动力等因素。据不同动力过程、粒度、结构与历史的差别,从海向陆一般可分为海滩沙、岸堤沙,风积沙和晚更新世老红砂等不同沉积类型;据形态特点、沉积特征和分布情况,可将现代砂质海岸分为7种地貌类型。砂质海岸蕴藏着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如沙荒地的改造利用、砂矿开采、海滨旅游、港口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汕头市广澳半岛沙丘岩非海滩岩的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汕头市韩江口以南的广澳半岛燕山期花岗岩低丘陵中,东端的好望角岬角与崎壁山之间的袋状海滩(外有现代海岸沙坝,内有老红砂沙堤)上方,其SEE向向海的迎风坡海拔20~30m处,又广澳镇东面尖石头山山脊两侧,其东向的向海迎风坡和面向的向陆背风坡凹形坡地海拔40~80m处,不连续分布全新世碳酸盐胶结的沙丘岩残余岩体,厚2~10m,覆盖在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单层厚2~10cm。其下部以坡积物为主,夹有薄层民积物,上部以风积物为主,夹有薄层坡积物。胶结不紧。14C年龄在距今2500~2800a之间[1,2]。文…  相似文献   

15.
采用X射线衍射和微区电子探针法,对2006年"大洋一号"考察船在中太平洋C海山取得的典型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铁锰矿物的组成和成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结壳的老壳层中铁锰矿物具有水羟锰矿、钡镁锰矿和钠水锰矿的特征组合,其相对含量分别为45.5%、30.1%和24.4%;中间壳层和年轻壳层中铁锰矿物为水羟锰矿,表明结壳各层生长的环境条件不同.(2)铁锰矿物集合体中Mn/Fe值从老壳层到年轻壳层具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老壳层Mn/Fe值大于20,最高达90;中间壳层Mn/Fe值在2~5之间,年轻壳层Mn/Fe值在1~2之间.铁锰矿物集合体探针测得的结壳老壳层元素的总百分含量稳定在75%左右,中间壳层和年轻壳层为50%~80%.Si、Ti元素含量从老壳层到年轻壳层有增加的趋势,在中间疏松层中百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17%和1.53%,表明自老壳层到年轻壳层,碎屑物质或有机质等对结壳的影响程度有增大的趋势.由此可见,研究区富钴结壳主要为水成成因,主要发育了水羟锰矿;老壳层生长期间受到局部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影响,铁锰相矿物发生重结晶或重组而形成了水羟锰矿、钡镁锰矿和钠水锰矿特征组合,这种特征铁锰矿物组合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海水环境条件变化与结壳成因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东部沿海全新世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全区1700个钻孔资料的分析及选择其中4个代表性剖面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全区47个钻孔的放射性碳年代分期、孢粉分析反映的气候更替、沉积环境的变化等,提出将广东东部(珠江口以东)沿海的全新世地层划分为下、中、上统,其中的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再各分为上、下段,即共5个地层段。下全新统以距今1.2万年为起始年龄,以河相砂砾层和风化的花斑粘土、“老红砂”作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的分界。并划分出韩江三角洲区、滨海平原区、珠江三角洲区等3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探针测试技术和晶体化学-成因分类图解法对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中普通角闪石和磁铁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角闪石属于钙质角闪石组,主要类型有镁角闪石、钙镁闪石质角闪石、镁绿钙闪石质角闪石、浅闪石质角闪石、铁闪石质角闪石,均为中酸性岩浆成因。磁铁矿化学成分中TiO2、V2O5、Al2O3、MnO、MgO等标型组分的含量与岩浆成因的磁铁矿相似,其成因图解表明既有中酸性岩浆成因的也有基性岩浆成因的磁铁矿。普通角闪石和磁铁矿的成因性质与其共存的矿物特征和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甲烷是最丰富的天然气,主要通过微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微生物成因)和对有机物的热分解(生热成因)而形成。虽然对地球深处地幔甲烷的生成仍有争论,但根据从贫沉积物的洋中脊流出的高温流体、具陆地超铁镁岩区域的渗流、前寒武纪地盾的流体以及地幔和火成岩的流体包裹体的报道提出了地壳中甲烷的无机(非生物成因)成因说。几种地球化学指示剂已用来区分不同成因的甲烷,主要是微生物成因和热生成甲烷。应用于测年的主要标准包括CH4/(C2H6 C3H8)比值和甲烷的碳(C)和氢(H)同位素成分。然而,极少有什么指示剂或者标…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波是深海常见的底形,对其成因主要有等深流成因、浊流成因、滑塌成因、内波成因4种观点.分别对上述4种成因机制进行了阐述,并从波形、迁移方向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分别就其合理性进行了讨论,特别对前人就洛克尔海槽上坡迁移沉积物波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对该区域的上坡迁移沉积物波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同时对等深流、浊流、滑塌、内波形成的沉积物波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沉积物波可能有多种成因,但内波作用是其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对构造与气候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流系统演化是一个堆积与切割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对河流阶地成因的研究,指出气候成因阶地的堆积主要发生在冰期,其他时期虽有堆积,但保存下来的较少;切割作用发生在冰期一间冰期的过渡期。构造成因阶地切割作用发生的时段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也是古河床开始废弃的时期,提出了判定不同成因河流阶地的地质学特征。气候成因阶地每一级都说明有一个或多个冰期一间冰期的旋回,构造成因阶地的每一级都表示有一期较强烈的构造事件,有些阶地是构造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