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虾养殖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养虾生产中存在着虾池“老化”,沿岸水域受到污染,养虾用水的溶解氧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有害生物泛滥等问题,给对虾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1 改善虾池环境,稳步发展对虾养殖 据有关资料介绍,100亩(1亩=666.7m)的池内养虾5000kg,人工饵料以虾体重的5%计算,每天有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虾人工促熟和幼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期间,福建沿海对虾养殖以长毛对虾和中国对虾为主,每年秋末冬初对虾收成后,养虾池基本上闲置着。1989年已有少数虾池在秋季放养日本对虾苗种,饲养至翌年春末夏初收获,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90年多数虾农为了充分利用虾池生产力,要求养殖日本对虾。但由于苗种供不应求,养殖面积受到限制。开展日本对虾养殖,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发  相似文献   

3.
郑东  王爱珍 《海洋通报》1994,13(5):94-96,93
多年来,虾池底质不断老化,水质越来越容易败坏,诱发的虾病很难控制,严重地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结合省水产科技包县工作,我们首次在无棣县对虾养殖中大面积推广使用光合细菌,经一年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对虾病毒性病害在我国流行之广、发展速度之快、损失之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严格的对虾养殖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对虾养殖还是一个自然王国,一些地区和养殖单位,想怎么养就怎么养,爱怎样干就怎样干。其主要表现有:①有些地区不顾当地自然、海况等条件,在同一地段过于集中发展对虾养殖面积,结果使虾池排入浅海滩涂的污水来不及与海水进行交换,又被纳进虾池,加重了虾池的污染;②有些虾病严重的虾池,污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流行性虾病暴发,致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虾池荒废。为了寻找出路,重新利用这些虾池,笔者于1995年在广西防城港市公车虾场进行了鲈鱼养殖试验,结果在五个虾池(共60亩)中,收获成品鲈鱼15 480公斤,平均亩产258公斤。其养殖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兰伯隆  孔芳 《海洋与湖沼》1993,24(1):114-120
于1989年11月9日—12月10日,在山东莱州市东方红盐场养殖分场亲虾越冬室内,对35尾异常交配雌对虾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交配行为能引起对虾各种疾病,导致亲虾群体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提出在人工越冬亲虾交配季节,应及时将已交配的雌虾选出单独培养,同时在越冬的早期水温较高时,不宜在已交配雌虾池内搭配雄虾。  相似文献   

7.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8.
初期成活率是对虾养殖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初期虾池环境不良,虾苗会大量死亡。本文探索了优化虾苗投放环境的方法并提出了营养盐的合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虾苗投放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养成期十分重要。1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进行。试验面积13000亩,试验时间是1990~1991年,设对照池3000亩,试验对象为养殖的中国对虾。探索适当的肥水方法、监测浮游生物量、水质、虾苗成活率和旬生长速度等,推定提高初期成活率的虾池环境指标。2结果与讨论1990年春,虾苗入地后一个月生长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起了15600多亩人工养殖虾池,前几年,因循守旧,水产养殖业始终没能走出单一养殖对虾的圈子,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近年来,难以控制的虾病增多,受损严重。1993年,该镇遭受全国流行性虾病,对虾生产几乎绝产,1994年又损失1600多万元。二是有虾养虾,无虾池闲。人工养殖对虾一般只需5、6个月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围栏封闭预防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病毒性流行病使世界的养虾业遭受到了严重挫折 ,其中又以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病流行最广 ,危害最大。针对这种病的病原、病理和流行病学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于如何预防也做了很多探索 ,但迄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养虾界总结出高位池塘养殖、内地淡化养殖、远海岸卤水、井水或渗水养殖和虾池配养肉食性鱼类等办法 ,都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办法大多要求一定的条件 ,缺乏普适性 ,而且往往有时效限制 (即养殖年久后也会发病 ) ;有的则只是减小了发病机率 ,并不是十分可靠 (如配养肉食性鱼类 )。因此 ,研制出一种具有普适性 (特别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地区对虾养殖示范园的对虾绿色生态调控养殖试验为基础 ,侧重阐述虾池移植伪才女虫、石莼、藻钩虾、蜾蠃蜚、拟沼螺等生物群落 ,分别取得 (2~ 30 )× 10 3 尾 /m2 ,总生物量 2 0 0 g/ m2 以上的效果。以及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日本对虾及其二茬养殖方式的生长模拟、生长比较等 ,得出中国对虾 >南美白对虾 >日本对虾的结果。初步探索出 1条移植生物群落为主的生态调控养虾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对虾养殖过程中预防疾病的综合措施,内容包括清池,种苗质量与放养,池水的控制,合理的混养,轮养,使用优质饲料等主要环节。如果能用科学的方法养虾,控制好关键技术,就可以避开虾病的困扰,达到预期产量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养殖环境对对虾生长及病原体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荣根 《海洋科学》2001,25(7):11-14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产量1988年曾超过200000t,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对虾养殖国。但是由于盲目发展、缺乏科学管理 ,再加上对虾养殖单位及个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盲目提高养殖密度、增加投饵量 ,这种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遭到了大自然强有力的报复 :自90年代以来虾池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养殖业自身造成危害 ,而且还污染了周围的浅海水体 ,从而反过来又影响养殖业 ,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给细菌、病毒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虾病…  相似文献   

14.
对虾弧菌制剂试制实验及其在长毛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进行了实验室弧菌扩大培养方法比较试验,制备成弧菌制剂。实验表明长毛对虾幼虾口服液弧菌制剂或经弧菌制剂浸泡处理,地于预防弧菌感染有一定作用。1995年连江大官坂垦区长毛对虾现场养殖实验证明,所采用的一套以弧菌制剂预防虾病的应用方案是可行的,可抑制弧菌引起的并发症,延慢病毒性疾病发生,减少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池溶解氧的收支平衡状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 O'sbeck)为我国沿海养养殖的主要品种.为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研究虾池溶解氧的收支平衡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至今此类研究报道较为罕见.本试验于1990年及1991年7-8月测定了杭州湾畔的历年产量高、效益好的金山潜径对虾养殖公司中国对虾池溶解氧的收支状况.据试验结果估算了虾池溶解氧收支平衡状,并提出了水质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泽头镇是山东省文登市的对虾养殖大镇,近几年,他们先后推广了大棚暂养、两茬虾养殖等先进技术。为进一步解决虾病的困扰,他们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全镇划出800亩虾池做为“实验田”,通过“长池改方池、大池改小池、浅池改深池”的虾池改造,大大促进了池内水体的循  相似文献   

17.
1997年4月在山东海阳市近海捕获10尾中国对虾,采用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虾池中的病虾为毒种,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两次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对感染亲虾的胃、腮、卵巢,以及卵和各期幼体进行跟踪检测,对经人工感染的10尾亲虾组织的PCR检测结果表明,6尾虾的胃样呈阳性,其中4尾为第1次检测出阳性;1尾虾的产呈阳性;2尾虾的卵巢样呈阳性,且其所产的孵子也呈阳性;每尾亲虾产卵所孵化出来的各期纪体,  相似文献   

18.
海水养虾池的几种致病弧菌生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对虾养成期中养殖海水和虾体中弧菌的数量变化、种类组成及其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了弧菌数量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水和虾作中弧菌检出率均为100%,养殖水中弧菌测值为2.3×102~4.9×105个/dm3,均值1.78×105个/dm3;虾体中弧菌数是4.4×102~2.9×106个/g,均值为2.9×104个/g。出现于虾体和养殖水中的弧菌有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河弧菌(Vibriofluvialis)和模拟弧菌(Vibriomimicus).其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各地的优势种。检测期间,虾池水的生化和理化因素较稳定,对弧菌数量无明显影响。个别虾池出现虾病与弧菌数量较高有关。以分离菌株进行浸染试验的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能使对虾出现与病虾同样的病症。  相似文献   

19.
虾贝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虾池中,采取合理的方法、科学的手段,将某些经济贝类与对虾同养一池,在对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同时获取一定数量的贝类产量。此种综合性开发利用虾池的养殖形式,我们称之“虾贝混养”。这是进一步挖掘虾池生产潜力、合理利用虾池资源、提高养虾生产效益的  相似文献   

20.
爆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仔虾的人工感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中国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在仔虾阶段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同时为建立高健康无特异病原虾系统提供检测手段,探讨改善对虾苗种培育措施,为养成提供健康苗种,作者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了暴发性流行病原人工投喂感染试验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病虾的来源 发病对虾来源于1994年山东青岛郊区患爆发性流行病虾池的对虾,并经过电镜切片观察确认为感染HHNBV。1.1.2 毒种分离 取发病的对虾头胸甲部分约200g,去掉甲壳和肝胰腺,剩余部分加入1×10-9溶液(NaCl24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