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克信  骆满生 《地球科学》2000,25(1):102-102
东昆仑塔妥煤矿羊曲组呈断片分布,为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中的最年轻的一个构造岩片,前人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1~2].据本次塔妥煤矿羊曲组实测剖面研究,可将羊曲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1)砂砾岩段(TJy1),为灰白色、黄褐色、黄灰色、灰紫色中—厚层状复成分砾岩、石英砾岩、含砾石英质杂砂岩,夹深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为河流相产物.(2)含煤砂泥岩段(TJy2),为深灰色、褐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与灰黑色炭质泥岩互层,夹数层煤线及可采煤4层,发…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对苏州市西南郊新郭镇 PX2孔争议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工作,通过系统地采集样品,进行孢粉、密度、微量元素及铷锶年龄等测试。笔者认为该孔深部地层既不是中下泥盆统茅山群,也不能归属二叠系堰桥组,而应与浙北安吉孝丰的中上志留统康山群(S_(2-3) kn)相类比。PX2孔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灰、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泥质或硅质胶结,不含钙,水平微层理发育,偶见腕足类化石碎片,伪厚309.84米。下段:为深灰色厚一巨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上部含细砂质条带,局部显水平页理。伪厚112米。岩性自下而上显示了由细变粗的反序列沉积特征,色泽深,岩  相似文献   

3.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巴彦呼舒组是一套分布于中蒙边界中东部的奥陶纪海相地层,研究程度有待提高。笔者采用路线调查、剖面测量、薄片鉴定等手段,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部巴彦呼舒组的典型剖面进行了研究。巴彦呼舒组可划分出两个岩性段:一段主体为灰绿色、浅黄色、青灰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长石细砂岩,粉砂质板岩中夹灰岩透镜体,产笔石Haddingograptus oliveri、Jiangxigraptus alabamensis、Jiangxigraptus sextans、Proclimacograptus angustatus;二段主体为灰绿色、黄绿色、灰褐色变质长石细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粉砂岩和硅质粉砂岩。据化石组合特征与沉积构造分析,巴彦呼舒组的形成时代为中―晚奥陶世,沉积环境为近源的大陆斜坡环境。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反映中―晚奥陶世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具有大陆斜坡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冀北内蒙古隆起带及其南缘侏罗纪煤系地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冀北内蒙卉隆起带及其南缘侏罗纪煤系岩性特征及所含植物化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内蒙古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进行对比,认为研究区早一中侏罗世下花园组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夹煤线的杂色岩性段,以植物化石Coniopteris种数和数量的稀少为特征,应单独划分为一个组,与内蒙古五当沟组相当,应称之为五当沟组。上部灰、深灰色夹灰绿色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含可采煤层的细碎屑岩性段,以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Coniopteris为特征,是内蒙古召沟组在冀北的延伸,应称之为召沟组。  相似文献   

6.
基于ASTER遥感图像的东昆仑造山带岩性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ASTER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矿物指数等岩性信息提取方法,对东昆仑造山带温泉水库地区进行了岩性信息的遥感识别与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图像和矿物指数图能很好地反映岩石物质组成信息。元古宇结晶灰岩、二叠系灰岩、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砂岩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碎屑岩等分布面积较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在ASTER图像上可以识别出来。ASTER图像对基岩裸露区岩性信息进行提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碳酸盐岩及具有不同SiO2含量的沉积岩和火山岩; 但对厚度较小的岩性识别及岩石蚀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巴颜喀拉山群复理石沉积中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判别.结果显示,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物源主要来自大洋岛弧,少量来自大陆岛弧,表明当时研究区处于邻近大洋岛弧的周缘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 苏南下二叠统堰桥组分布于宜兴—江阴一线以东地区,厚292—315m,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旋迴、古生物组合自下而上划为三段:下段为厚层深灰色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厚110—135m;中段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厚130—160m;上段为灰、浅灰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深灰色泥岩和3—4层砂质灰岩,厚45—80m。我们在苏南煤田勘探过程中,选择苏南东山和沙洲妙桥两个勘探区,在钻孔中系统采集了40余个砂岩样品,对龙潭组底部砂岩(即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堰桥组中、上段砂岩进行了一系列岩石  相似文献   

9.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巴颜喀拉山群复理石沉积中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判别。结果显示,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物源主要来自大洋岛弧,少量来自大陆岛弧,表明当时研究区处于邻近大洋岛弧的周缘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1.
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分为冬银山倒转褶皱带、丛崭山-张公山大型向斜、屏岭-银石山断褶带等3个变形特征迥异的构造单元。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北缘向北消减过程中具“双层汇聚”机制——硬度较大的基底板块仍沿其二叠纪末与昆仑地块间的俯冲分界面向北消减,相对较软的巴颜喀拉三叠系盖层则沿其底面薄弱面剥离,被动向昆仑地块之上仰冲,从而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在其北面形成北倒南倾的等斜褶皱(东部)或轴面南倾的斜歪褶皱(西部)。受昆仑地块南缘“东凸西凹”的古构造格局控制,巴颜喀拉板块在向北消减时东部具右旋走滑,使北东面巴颜喀拉山群褶皱枢纽呈北东东向,并导致北部及中部的构造变形具东强西弱的特点。盖层与基底问界面、巴颜喀拉山群三段与四段间界面等为两个主要滑脱剥离面。受其控制,在中部丛崭山-张公山一带形成大型向斜,而在南部屏岭-银石山地区则形成中小规模连续褶皱。  相似文献   

12.
在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地质填图和剖面实测过程中,在原划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群中采到了大量孢粉和珊蝴、菊石类等化石,经鉴定其时代主体为二叠纪;经区域地层对比,将其改归二叠系黄羊岭群。生物化石的发现,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为进一步详细研究西昆仑微陆块及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巴颜喀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古特提斯的主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确定古特提斯的演化过程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该地区与古板块演化有关的成矿地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巴颜喀拉山群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对其物源研究较为薄弱。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变碎屑岩岩相学特征、沉积结构特征、地球化学判别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研究,结合前人在这一地区所做的如古水流等相关工作,认为巴颜喀拉沉积盆地是在古老基底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裂陷扩张、海水加深的过程,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物源的特征,接受其北部东昆仑造山带碎屑的沉积,沉积物来自亲上地壳长英质源区。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的一系列强震均围绕巴颜喀拉地块周缘断裂带分布。在现今GPS观测的约束下,利用弹塑性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的构造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弹性模型不能解释现今利用GPS观测到的巴颜喀拉地块的构造形变特征,当昆仑山断裂带中段和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处于塑性屈服状态(有较大相对滑动)时,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的观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区现今的地壳运动主要被这2条断裂的变形所吸收。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如果依据断裂带上强震的复发周期给定各个断裂带的相对塑性屈服强度,则在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中段进入塑性屈服之后,玛尔盖茶卡—若拉岗日断裂带玛尼段和黑石北湖断裂带会先后进入破裂滑动状态,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最后进入屈服状态,指示巴颜喀拉地块的整体运动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具有分段性和分期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中酸性火山岩夹层岩样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安山质凝灰熔岩(样品B4989-6)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8.1±0.8)Ma,英安岩(样品B4989-3、B4983-1)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6.1±1.2)Ma、(208.2±1.3)Ma,石英粗安岩(样品B4978-1)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7.5±1.1)Ma,流纹岩(样品B4965-1)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3.8±1.9)Ma,英安岩(样品B4959-2)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5.1±1.8)Ma,说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晚三叠世晚期(瑞替期),而非前人认为的早-中三叠世。该套火山(碎屑)岩的测年结果为巴颜喀拉山群三叠纪复理石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口-甘德断裂与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之间发育延伸超过100 km的呈雁列排列的花岗细晶岩脉带,这些花岗细晶岩脉走向多为北西向(118°),少量呈南北向(2°)。通过对其宏、微观特征分析研究,并结合在这两组花岗细晶岩脉中分别采获的224.7±0.64 Ma(南北向)与220.5±1.1 Ma(北西向)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数据,指出这些花岗细晶岩脉是印支运动的产物,是早印支期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向东昆仑地块斜向俯冲过程中,岩浆沿着昆仑山口-甘德北西向冲掩断层下盘(南盘)形成的北西向与南北向两组"X"型共轭剪节理贯入形成的同构造花岗细晶岩脉。两组"X"型共轭剪节理的展布方向揭示了印支运动的主压应力方向,即NNW-SSE向;北西向雁列排列的节理反映其受右行走滑作用控制的特点;花岗细晶岩脉形成的最早时间(224.7±0.64 Ma)代表了这次俯冲走滑事件的时间,也即昆仑山口-甘德断裂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17.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群早志留世笔石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黎敦朋  樊晶等 《地质通报》2002,21(3):136-139
首次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白干湖地区原划奥陶系祁漫塔格群浊积岩下部层位中发现Monoclimacisgriestoniensis(Nicol),Monograptuspriodon(Bronn),Monograptussp.,Streptograptuscf.becki(Barrande),Torngni-graptuscf.arcuatus(Barrade)早志留世笔石化石组合,表明祁漫塔格群除有奥陶纪地层外,还包含有早志留世地层。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运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填图效率和质量。本研究以北巴颜喀拉山地区SPOT5、ETM系列数据为基础影像,从岩性、构造解译入手进行最大程度的信息挖掘。从4个方面详细阐述岩性判识依据,建立北巴颜喀拉山可视化解译标志系统,并对地层岩性进行基于影像的重新厘定,细分了各地层岩段或岩性组合。通过构造详细解译,识别了多种、不同级别的构造形迹,建立研究区新的构造格架,并对构造块体进行详细划分。本研究翔实、细致的工作,为北巴地区地层岩性对比、构造重新认识提供新视角,为该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